正文 第七部分 子貢

端木賜,字子貢,衛國人,小孔子三十歲。端木這個姓氏是商朝的姓,因此判斷這個家族世代經商。因此,子貢是商人世家,或者說是富N代。子貢是孔子的第二批學生,在衛國入學。據說,子貢入學第一年,認為老師不如自己;第二年,覺得老師也就這樣,跟自己差不多;第三年,才承認老師比自己學問大。子貢這人有富家子弟的缺點,但是也有富家子弟的優點。子貢非常聰明,但是有時候愛耍小聰明。不過,一旦他對老師佩服之後,對老師的關懷就是無微不至的。孔子對子貢的態度也有一個轉變的過程,一開始,很瞧不起子貢,經常諷刺打擊他,師徒倆有很多精彩對話都是互相攻擊的。之後,覺得子貢人品並不壞,於是儘力去改變他,幫助他改正缺點。最後,則是對子貢的喜愛,到了晚年,則是對子貢的依賴。甚至孔子去世之前,還一定要等待子貢來到交待後事。

子貢對孔子的幫助是學生們中最大的,盡心儘力的同時還照顧到孔子的自尊心和面子。孔子能夠回國,能夠從季孫家得到額外的補貼,都是子貢和冉有的功勞,而子貢都是推動者。

而子貢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推廣孔子的學說,推崇孔子為聖人。可以說,孔子能夠得到後世的尊崇,子貢功不可沒。公正地說,對於孔子以及孔子學說來說,子貢居功至偉。

不過,在學業方面,子貢非常一般,他棄學棄官經商,又恰好與孔子的期望背道而馳。不知道,這是不是對孔子學說的一個諷刺。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譯文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面上誠懇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解析這段話基本上就是在說子貢了,子貢剛入學的時候,就是這個德行。

可以想像一下子貢入學時候的樣子,一個富家子弟,很不情願地被送來學習,看見一幫窮酸學生和一個窮酸老師,他一點也瞧不起他們。可是沒辦法,還只能待在這裡,怎麼辦?混吧。子貢是個嘴巴閑不住的人,於是整天不認真聽課,只管海闊天空天南海北地吹牛聊天,說得嘴順了就信口雌黃。所有這些,都讓孔子得出了以上的結論。

現實解說其實這也沒什麼大驚小怪,很多年輕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以孔子的性格看,他年輕的時候也會有人這麼說他。這一整段話,相當於老教授看見一對男女在公交車上接吻,老教授嘆一口氣:現在的年輕人,唉。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譯文子貢喜歡評論別人的短處。孔子諷刺說:「子貢看起來很賢能嘛,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別人。」

解析孔子儘管是老師,卻不喜歡指指點點說別人的不足。對於子貢的這個習慣,非常瞧不起。

子貢是衛國人,家境富裕,人也很聰明,身上有很多富二代的缺點。子貢入學的時間,恰好是孔子第一次到衛國。一開始,子貢非常自負,根本瞧不起孔子,覺得自己比老師懂得多。平時,喜歡賣弄,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孔子這個時期對子貢非常討厭,大致出於某種關係,又無法開除他。因此,這個時期孔子對子貢也沒有什麼好話,不是當面挖苦就是風言冷語。

話說回來,孔子說這話不也是在揭子貢的短嗎?子貢方人,孔子方子貢,說明孔子還是有閑工夫的。

關於「方人」的問題,其實孔子從前也接受過教育,那是當年去洛邑拜會老子,老子發現孔子的憤青傾向有些危險,於是在離別的時候給孔子忠告:「聰明睿智但是卻很危險的人,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是非;博聞善辯但是陷入麻煩的人,是因為他總是揭別人的短。」(老子原話見於《史記》: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現實解說對子貢這種家裡有錢有勢的刺頭學生,老師還真是不好對付,說幾句風涼話也就罷了。連孔子都是如此,如今的老師還能有什麼好辦法?

此外,沒事別揭別人的短,否則別人也會來揭你的短。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解析孔子喜歡的是少說多做,也就是訥於言而敏於行。

這句話就是在說子貢,可能是孔子講到了君子,於是順便諷刺子貢,也許是子貢問什麼是君子,孔子來了這麼一句。子貢當時就是夸夸其談的人,整天說的比做的要多。

現實解說管他是不是君子,總之幹什麼都要有行動,靠嘴是不行的。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是亂七八糟的事情,專好耍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解析這些都是孔子最討厭的行徑。

這還是在說子貢,子貢不愛學習,整天沒事幹,拉著同學們講東講西,就是不講學習。耍些小聰明,賣弄點小智慧。可是子貢口才好,見識廣,還經常有些小零食給大家吃,因此很多同學願意聽他講,孔老師很不高興。

現實解說還算好了,放在今天,一群爺們兒群居終日,不搞出同性戀來才怪。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譯文子貢說:「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說的那樣厲害。所以君子憎恨處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壞名聲都歸到他的身上。」

解析下流,就是水的下游,上游的髒東西都流到了下游。

常常受到孔子的揶揄,子貢也不是省油的燈,也常常主動發難或者進行反擊。顯然,這是在孔子講歷史,狠批商紂王的時候,子貢故意發出這樣的議論,讓老師難堪。這樣公然與老師唱反調的事情,也只有子貢能做出來。可以想見,孔子當時有多麼的惱火。

子貢很有獨立思維能力,並且相當反叛。因此,老師說商紂王無惡不作的時候,他卻替商紂王鳴不平。替商紂王不平,其實也是替自己不平,說老師你對我印象不好,對我有成見,對我羨慕嫉妒恨,所以看我幹什麼都不順眼,有什麼壞人壞事第一個就想到我。

子貢的話對不對?當然對。所以一個人一旦有了壞名聲,事情就麻煩了,什麼壞事都可能算到你頭上,最終可能把你逼上絕路。

現實解說不說別人了,說說孔老師吧。聖人也當過,孔老二也當過。捧的時候捧上天,不僅是聖人,連王都封了;砸的時候砸到十八層地獄,他說的每句話都是騙人的謊言。其實,孔老師也就是一個民工學校的老師,有點憤青情結的老師,讓學生們有點崇拜的老師。如果活在當下,肯定當不上官,也混不到一級教授,只能偶爾寫寫時評發個微博什麼的,最多跟女研究生搞點小曖昧。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譯文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的人,厭惡固執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說:「賜,你也有厭惡的事嗎?」子貢說:「厭惡抄襲別人的成績而作為自己的知識的人,厭惡把不謙虛當做勇敢的人,厭惡攻擊別人的短處而自以為直率的人。」

解析子貢覺得自己的學識不比孔子差,而孔子總是諷刺自己,因此決定主動出擊,為難孔子,讓孔子知道自己比他還強。

這是一次面對面的交鋒,是師徒矛盾達到頂峰時的一次交鋒,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子貢率先發難,提出這個問題。孔子發現了子貢來者不善,於是所回答的都是他眼中子貢的缺點,諷刺子貢喜歡揭別人的短,作為學生卻不尊重老師,說話魯莽不懂得禮法,固執而又不肯認錯。子貢於是反唇相譏,諷刺孔子抄襲古人,諷刺孔子總是什麼都懂的樣子,諷刺孔子總是拿學生的不足說事。

在《說苑》里記載了另外一則故事,非常有趣。一天,子貢來問孔子「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知覺」,孔子當時就知道來者不善,想了想,這樣回答:「我要是說人死了還有知覺,就怕孝順子孫葬我的時候過分隆重;要是我說沒有知覺呢,又怕不肖子孫把我扔到亂葬崗喂狗。所以,這個問題我不能回答你。你如果真想知道,等你死了之後,自己慢慢去體會吧。」(《說苑》。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這次交鋒,子貢碰了一鼻子灰。

俗話說:不打不成交情。在子貢和孔老師的言語交鋒中,子貢逐步地發現老師的學問很深,自己這樣的口才,在老師的面前討不到便宜。而孔子對於子貢從討厭到依賴,一旦子貢不來找事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