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部分 周遊

從魯國不辭而別之後,孔子滿懷期望去了衛國,以為在衛國可以找到自己發揮才能的機會。遺憾的是,衛靈公對他很客氣,但是對他以及他的學說沒什麼興趣,而只對女人感興趣。不過話說回來,衛國處於晉國和齊國兩個大國之間,小心翼翼過日子,也無可厚非。得不到機會的孔子在失望之餘南下陳國,卻在途經宋國的時候幾乎遇難,於是不得不再回到衛國。之後孔子還決定去一趟晉國,結果在黃河岸邊退縮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孔子硬著頭皮回到了魯國,因為當初是不辭而別,所以很擔心受到處罰。儘管三桓並沒有來找他的麻煩,孔子在魯國過得很鬱悶,實在沒臉也沒有膽量再去見國君和三桓。一年之後,孔子終於決定再去衛國,他以為老朋友蘧伯玉在衛國受到重用,自己可以沾點光。遺憾的是,第三次來到衛國的孔子依然看不到機會,衛靈公還是不欣賞他。百般無奈之下,孔子再次南下,開始了周遊列國之旅。孔子到了宋國、鄭國、陳國、蔡國和楚國的葉,結果是處處碰壁,如同喪家之犬。

四年之後,孔子又一次回到了衛國。在衛國,孔子只能重操舊業,在蘧伯玉的幫助之下開校授徒,對於政治前途不再抱希望。這期間,定下心來的孔子修編了《詩經》。五年之後,在弟子冉有和子貢的努力下,說服魯國當政的季康子邀請孔子回國,於是孔子終於體面地回到了魯國,結束了長達14年的流浪生活。從孔子第一次離開魯國去衛國,到最終回到魯國,這段歷史,被稱為周遊列國。

這期間,孔子的思想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原先對於禮樂的執著有所降低,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研究人際關係的問題上,反映了他比從前更為務實的生活態度。

在孔子最後一次回到衛國之後,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前途不再抱有幻想,於是降低了自己的政治標準,鼓勵弟子們去出仕,即便是做他曾經最看不起的「家臣」。孔子從理想主義回歸到現實主義,回到魯國的孔子已經完全不是當初離開時的那個孔子了。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譯文孔子說:「魯和衛兩國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樣。」

解析這是孔子前往衛國的時候說的,意思有兩個。第一是說國君,魯國開國國君伯禽的父親周公與衛國開國國君康叔是同母兄弟,因此兩國在血緣上相當親近;第二則是說政治,兩國都是在周公的指導下建國,政治上比較接近,如兄弟一般。孔子這樣說,實際上是給自己打氣,想說明自己對衛國的情況其實也很清楚,能夠把衛國治理好。但實際上孔子在這一點上是錯的。

衛國是周商混血的國家,文化上比較重視商業,而魯國重視農業。衛國地處強國之間,國際生存環境比魯國糟糕得多,因此衛國人也更加靈活務實。因此,魯衛兩國的政治即便不是南轅北轍,也完全談不上兄弟之政。正因為判斷上的錯誤,孔子沒有摸清衛國政治的脈絡,到了衛國之後無法向衛國國君提出任何有針對性的建議,被衛國國君冷淡,失去了在衛國發展的機會。

理想主義者孔子犯類似的錯誤比較多,常常按照自己的一廂情願去看待問題,因此處處碰壁。孔子以一個魯國人注重親情強調裙帶的思維方法去理解世界,註定了無法得到認同。

現實解說想當然是很危險的,基於想當然所作出的決定則更加危險。按照孔子的方法,如今的英國和美國就是「兄弟之政」,實際上都是南轅北轍。現代商業社會,市場調查是必做的功課,基於歷史想像所做出的結論往往是錯誤的。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文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在我這裡了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後人就再也見不到這樣的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解析孔子臨危不懼,儘管身處危境,依然泰然自若。孔子本是不講天命的人,此時講天命,也是給自己壯膽,給弟子們打氣。

孔子在衛國看不到前途,於是決定前往陳國。途中路過宋國匡地(今河南省長垣縣),這裡原本是宋國的土地,後來被鄭國侵佔。八年前魯國的陽虎曾經在晉國的命令之下攻打鄭國,拿下了這裡。可是魯國和鄭國之間隔著宋國,於是魯國把匡地送給了宋國。所以,這裡現在屬於宋國。當初,陽虎率領魯軍佔領這裡的時候,對當地百姓十分殘暴,因此匡地人都對陽虎恨之入骨。可巧的是,孔子長得很像陽虎,因此被匡地人認為就是陽虎,將孔子師徒包圍了五天。好在最後匡人知道這時候陽虎還在晉國呢,圍錯了人,這才放了孔子師徒。不過,經此一難,孔子不敢再往前走,匆匆忙忙回到了衛國。

不過對孔子來說,這一次劫難並不全是壞事,孔子的臨危不懼給弟子們印象很深,讓弟子們對老師更加敬佩。剛毅木訥,孔子這樣評價自己看來不是吹牛的。

孔子一輩子遭遇無數挫折,中間顛沛流離,卻還能堅持到最後,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樂觀主義,或者說靠的就是善於給自己打氣壯膽。

現實解說遇到困難的時候,把自己跟歷史聯繫在一起,讓自己相信自己的死是中華文明的巨大損失,這樣的話,就會坦然得多。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低調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低調。」

解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泰是平和安詳的意思,現代話就是低調的意思。可是孔子為什麼要這樣說?他是在說誰?

顏高是魯國著名的勇士,能開一百八十斤的硬弓。當年陽虎攻佔匡地的戰鬥,顏高就曾經參加,並且率先登城。後來顏高做了孔子的學生,並且隨孔子路過了匡。在城外,顏高在老師面前炫耀自己當年的武力,對著匡地城牆指指點點,說「當年我就是從那個缺口殺進去的」。正是顏高的指指點點,引起了守城士兵的注意,這才發現孔子很像陽虎,進而出兵包圍了孔子師徒。

事後,孔子就這樣批評了顏高,說是正是因為你的驕傲給自己帶來麻煩,今後不要驕而不泰了。

顏高的驕傲還有一次險些讓他送命,那次是魯國與齊國交戰,顏高在魯軍陣地上炫耀自己的硬弓,被魯軍兄弟們拿去傳看,結果這時候齊國人殺過來了,搞得顏高手中沒有稱手的傢伙,還算運氣不錯,搶了一把普通的弓來用,僥倖保住了小命。

現實解說自古以來,吹牛是要付出代價的,炫耀是要付出代價的。今天,同樣的事情還在發生著。正是:古有壯士誇硬弓,今有齊B小短裙。不是美美愛瑪仕,乾爹豪興可干雲。

孔子曰:做人要低調。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解析孔子感慨統治者好色的程度遠超對於德的追求。這是孔子在衛國期間被南子召見之後的感慨,感慨衛靈公因為好色,情願把國家交給一個女人去管理。進而,孔子發現,男人們都是好色的,沒有一個好德勝過好色的。有權有勢的男人,想到的都是色。所以,孔子推廣他的德怎麼能成功?

現實解說現實社會,二奶反腐、情婦反腐成為反腐的主要形式,準確地闡釋了孔子「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孔子說:「完了,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解析與上同。

現實解說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流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晝夜不會停留。」

解析這是孔子的感慨,感慨人生易老,歲月不居。問題是,這個川是哪裡?四川?錯;秦川?錯;周小川?大錯。

孔子從宋國回到衛國,在經過南子面試之後,依然看不到前途,於是決定第二次離開衛國,前往晉國碰碰運氣。來到黃河邊,渡過黃河就是晉國了。孔子在這裡發出感慨,之後決定不去晉國了。孔子為什麼不去晉國了?因為他本身就很猶豫,晉國國君實際上已經成了傀儡,四卿瓜分晉國的情形比三桓更加惡劣,孔子的學說在這樣的地方能夠有什麼發揮的餘地呢?於是,孔子借口晉國權臣趙簡子殺了竇犨鳴犢和舜華兩個賢人,決定不去晉國了。還有一點,陽虎正在趙簡子的手下混,孔子不願意去與他為伍。

看不到前途,而時間如白駒過隙,孔子怎能不由衷感慨?

現實解說用句流行話說,活在當下吧。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譯文衛靈公向孔子問行軍打仗的問題,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