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五三章 孔子的領悟

在齊國待了兩年,孔子最終還是決定回魯國。促使他下定決心的是齊國為魯昭公討伐魯國的戰爭失敗,而晉國人根本沒有要幫助魯昭公的意思,也就是說,魯昭公歸國無望了。

毫無疑問,站錯了隊。

還好,沒站進去。到現在,孔子暗暗慶幸當初被拒絕,否則,還真不好回國了。

孔子自己總結,在齊國兩年,最大的收穫就是在高家聽過一回韶樂,聽得孔子如醉如痴,沉醉其中三個月不知道肉味,從此算是見識了音樂的極大樂趣。

按《論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韶樂史稱舜樂,舜所作之樂。夏、商、周三代均把《韶》作為國家大典用樂,姜太公入齊,韶樂傳入齊國。而高家世為上卿,因此可以演奏韶樂。

從齊國回魯國,儘管有些失落,但是更多的是慶幸。

師徒三人的心情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畢竟是回家。

路過泰山的時候,孔子突然聽到有女人哭泣的聲音,聲音非常凄慘。順著哭聲望去,果然看見一個中年婦女正在痛哭。

「聽這人的哭聲,似乎有好幾重悲哀啊。子路,你去問問是怎麼回事。」孔子覺得好奇,派子路去問個究竟。

子路下了車,走了過去。

「大嫂,遇上什麼事情了,哭得這麼傷心?」子路問。

「唉,別提了。當年我公公被老虎吃了,後來我老公又被老虎吃了,今天我兒子也被老虎吃了。我怎麼這麼倒霉啊,我的天啊,嗚嗚嗚嗚……」中年婦女一邊說,一邊哭。

「那,明知道這裡有老虎,你們怎麼不離開呢?」子路覺得不可思議,跟著問。

「因為這裡沒有苛政啊,嗚嗚嗚嗚……」中年婦女接著哭。

泰山一向屬於三不管地帶,不屬於齊國也不屬於魯國,因此住在這裡不用繳納稅賦。

子路把打聽到的情況向孔子轉述了一遍,孔子嘆了一口氣:「你們記住啊:苛政比老虎更可怕。」

這一段出於《禮記》。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苛政猛於虎,這個成語出於這裡。

回到魯國,季孫倒也沒有來找他的麻煩,孔子依舊搞他的私立學校,原先的學生重新回來上課,又新招了一些學生,而課程中增加了許多音樂的內容。

孔子私立學校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學生更多,層次也更高。說起來,這一切還得益於孔子的齊國之行。自從管仲輔佐齊桓公以來,齊國成為世界的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大量的各國人才湧向齊國,齊國也成為各國士人最嚮往的地方。孔子這一趟齊國之行儘管沒有達到目的,但是住在高家,見過齊景公,聽過韶樂,此外孔子對晏嬰讚不絕口,一口一個晏子兄,搞得大家以為他們是好朋友。

如果說孔子去偉大首都算是鍍了一層金,去齊國等於又鍍了一層金。

平心而論,在齊國的兩年,孔子還是長了不少見識。

最初孔子對於管仲頗不以為然,認為他違背周禮,不是個值得尊重的人。

沒有去齊國之前孔子斷言管仲是個不懂得聖賢之道的人,有學生問管仲是不是節儉,孔子就說:「管仲有三個家,還設了三個管家,怎麼能說他節儉呢?」又有學生問管仲是不是懂得周禮,孔子就說:「國君的宮門建屏風照壁,管仲的家門也建;國君在堂上設置放酒杯的幾座,管仲在家裡也設置。管仲如果懂得周禮的話,誰還不懂?」

按《論語》。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可是到了齊國,孔子發現自己的看法有問題了。經過兩年在齊國的生活,孔子發現自己完全錯了,管仲的高明完全不是自己所能想像的。

在離開齊國之前,子路又問起孔子對管仲的評價,這一次,他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回答。

「老師,當初管仲和召忽一起輔佐公子糾,後來公子糾被齊桓公所殺,召忽自殺,管仲卻不去死,豈不是不仁?」子路問道。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他感覺最近孔子總在稱讚管仲。

「怎麼能這麼說呢?管仲九次集合天下諸侯,稱霸天下,卻不是靠武力。這就是他的仁德啊,還有比這更大的仁德嗎?」孔子瞥了子路一眼,心說我都進步了,你還沒進步。

按《論語》。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可是,子路想不通,當初貶低管仲的是你,如今讚揚管仲的還是你。好吧,我給你一點一點來。子路是個軸脾氣,什麼事情想不通,就一定要追問到底。

「那,老師說管仲是個什麼人?」

「是個偉大的人。」

「不對,我覺得是個小人。」子路要跟老師爭辯了,他經常跟老師爭辯。「當年管仲遊說齊襄公,結果齊襄公沒尿他,說明他口才不行;想扶立公子糾,結果又失敗了,說明他能力不行;家族在齊國被滅了,卻一點也不傷心,說明他沒心沒肺;被關在楹車裡卻一點也不慚愧,是沒臉沒皮;當初要害死齊桓公,後來卻投奔齊桓公,這是沒有貞操;召忽殉難,他卻偷生,是沒有仁德。這樣的人是標準的小人啊,老師怎麼說他是偉大的人呢?」

子路的這一套,全都是從孔子那裡學來的,如今用來反問孔子。孔子笑了笑,對付子路,還是有把握的。

「管仲不是沒有口才,是齊襄公自己沒有大腦;管仲也不是沒有能力,是天時不對;管仲也不是沒心沒肺,是他知道天命;管仲也不是沒臉沒皮,是懂得剋制自己;管仲也不是沒有貞操,是知道權變;管仲也不是沒有仁德,你想想啊,召忽是個一般的人才,如果不死呢,遲早也會被俘虜,還不如死了博一個好名聲。可是管仲是什麼人?他的能力是輔佐天子教導諸侯的,死了就是一堆爛肉,不死則功蓋天下,澤被後代,為什麼要去死呢?子路啊,你真是不懂得這裡面的道理啊。」孔子一番話,聽得子路暈頭轉向,好像老師從前不是這麼說的啊,可是聽起來還很有道理啊。

(這一段見於《說苑》,原文不錄。)

「可是,可是老師說過管仲不懂周禮啊。」子路怯怯地問。他怕再問下去,老師該說他傻了。

「關鍵是仁德,如果人沒有仁德,懂禮有什麼用?懂音樂又有什麼用?」孔子反問,子路無言以對。

按《論語》。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可是,子路還是想不通,想了想,又問:「老師,那,管仲這麼多優點,可是,他聚斂了那麼多財產,不都是從別人手中搶的嗎?」

孔子瞪了他一眼,心說這小子怎麼這麼多問題?

「不錯啊,管仲的財產是不少,可是都是該得的啊。所以,就算是他搶了別人的財產,別人也都服氣啊。譬如他奪了伯氏的封邑,伯氏一下子從小康回到了溫飽,人家到死也沒有一句怨言啊。」這倒是實話,孔子見過伯氏的後人,到現在也都不怨恨管子。

子路還是一頭霧水,不過他相信老師說的都是對的,管仲從壞人變好人了。

按《論語》。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就在孔子回到魯國的當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晉國,回國的路上特地去了一趟齊國,然後經過魯國回國。

到魯國的時候,季札的長子突發心肌梗塞而死,於是季札決定就地葬掉兒子再走。孔子聽說了,說:「季札是吳國最懂禮儀的人,我們要去觀摩一下。」

於是,孔子帶著幾個弟子去現場觀摩季札怎樣埋葬兒子。

季札首先找人挖了墓穴,墓穴不深,還沒有挖到泉水。季札長子入殮的時候,就穿著平時穿的衣服。下葬以後,又在墓地上堆土,長寬和墓穴相當,高度到可以讓人靠。土堆好之後,季札袒露左臂,望右繞著土堆走,一邊走一邊哭,走了三圈。之後季札對著墓說:「骨肉又回到土裡去,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你的靈魂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說完,季札就帶著隨從上路了。

「嗯,季札的做法完全符合禮制。」孔子對學生們說,他也算是又學到了知識。

因為意識到自己不可能在魯國官場有什麼前途,所以孔子現在開始專心教學,把這當成了自己一生的職業,謀生的唯一方式。因此,從這個時候開始,孔子在教學和學問上狠下工夫,不再像從前那樣虛浮,對於世態也看得比較淡定起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