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四八章 老子見孔子

孔子在偉大首都過得很充實,也很開心。他感覺自己的眼界開闊了許多,境界也提升了很多,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意思。

在洛邑,孔子常常向人請教,於是常常有人說起老聃,說老聃才是偉大首都最有學問的人。孔子早就聽說過老聃,現在則更渴望能夠見到老聃。

南宮敬叔幫助老師去聯繫老聃,除了求見老聃之外,還希望能夠瀏覽周朝的典籍。

終於,老聃同意見孔子。不過,由於最近身體不好,推遲了幾日。這推遲的幾天,正好安排孔子到國家圖書館學習周朝典籍。

孔子非常高興,於是帶著南宮敬叔去國家圖書館學習周朝典籍,抄錄了大量的典籍。後來孔子研究周易、周禮、詩等等,多半是這個時候從偉大首都抄錄回來的。

晴空萬里,萬里無雲,雲開霧散。

總之,天氣不錯,溫度適中。陽光明媚,微風輕吹。

這是一個聖人見面的日子。

老子終於在家裡接見了孔子,老子不算熱情,但是很有禮貌,偉大首都的人接見外地來的朋友多半就是這樣。而孔子很小心謙卑,畢竟土包子來到大城市,惴惴不安是必然的。

賓主雙方進行了客氣但是不算熱情的會談,分別介紹了周朝和魯國的情況,之後,兩人之間形成了共同的話題,理由很簡單:兩國都處於內部利益集團激烈鬥爭的階段,周王和魯國國君都成了擺設。

老子重點講述了自己的道德理論和無為而治,而孔子還沒有理論,他認為周禮是救世良方,古人的教訓對於當今世界具有指導意義。

老子站在道的高度看孔子的想法,覺得實在單純得可以,沒辦法,地方和中央是沒有辦法相比的,大家的高度確實有差距。不過對於孔子的好學,老子還是非常欣賞。

孔子激烈地批判了魯國三桓專政,認為他們違背了周禮,直接導致了魯國的衰敗。

南宮敬叔就在一旁,臉色非常尷尬。

老子看出來,孔子還是太年輕,有激情卻又容易激動,對當權者非常不滿,是典型的憤青。再看看南宮敬叔的表情,老子知道自己應該提醒孔子了。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記》)

簡單翻譯:你所說的太腐朽了,說話的人都已經變成土了,只有他們的話還留著。君子如果得到時機就發揮,否則就隱居起來。我聽說,高明的商人不暴露自己的底牌,高尚的君子不顯露自己的賢能。我建議你少一些驕傲,少一些慾望,你亢奮的神色和不切實際的目標,對於你都沒有好處。我能忠告你的,就是這些了。

「是、是。」孔子心悅誠服,老子的話讓他想起那個三緘其口的銅人。

第一次會面就這樣結束了,談不上特別愉快,但是還算融洽。孔子對老子佩服得五體投地,而老子對孔子也很喜歡,儘管他覺得這個年輕人還很不成熟。

基於大家的高度有差距,老子對於再見孔子興趣不大。不過,孔子在接受了老子的教訓之後,實際上也不願意再談論天下事。所以,孔子再次請求見面的時候,提出想要專門請教關於喪葬禮儀方面的問題。

鑒於孔子的誠意,老子決定再見他一次。

這一天,恰好老子主持一個葬禮,於是老子邀請孔子前來,代替自己主持,自己則在旁進行指導。孔子的主持中規中矩,完全按照周禮進行。在靈柩運往目的地的途中,突然天色暗了下來,抬頭看,太陽被月亮一點點擋住,發生日食了。

孔子有些傻眼,他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不知道應該怎樣處理。

「孔丘,把靈柩停在路的右邊,大家停止哭泣,等待自然的變化。」老子給孔子下了指令,於是孔子急忙照辦。不久,日食結束,於是繼續行進。

「老師,為什麼這樣?」孔子問。

「因為這是合乎禮的。」老子回答。

等到葬禮結束,回到老聃的家中,大家坐定了,孔子還有問題要問。

「我知道,靈柩已經出殯就不能返回,而誰也不知道日食會持續多長時間,既然這樣,當時為什麼要停下來呢?與其等待著耽誤時間,繼續走不是很好?」孔子問。一路上他就在想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是我們可以推理。諸侯朝見天子,早上太陽出來就出發,太陽落山就歇息。大夫出使,也是這樣。下葬的時候,不能天不亮就出發,也不能天黑以後才歇息。披星戴月行走的人,不是江洋大盜,就是奔父母喪的。今天發生了日食,跟夜晚有什麼區別呢?再說了,如果發生日食繼續走,就等於詛咒大家的父母,這是不可以的。」老子的一番分析,見情見理,孔子恍然大悟,深受啟發。

「老師,你太高明了,這就是傳說中的舉一反三吧?」孔子對老子的敬佩,是越來越強烈。

「老師,我還有個問題。」孔子是帶著問題來的,自然還有問題。

「你說。」

「從前,八到十一歲的孩子死了,就在園子里埋葬,因此就用活動的床把屍體抬到墓坑旁,然後入殮下葬。後來下葬不在園子里了,地方遠了,該怎麼辦?」孔子的問題很刁鑽,不刁鑽的問題也不用請教老子了。

「是這樣的,當初史佚的孩子死了,墓地很遠,召公就建議他先把孩子入殮了,然後再抬去墓地。史佚就說他不敢,於是召公去找周公,周公說有什麼不敢,就這樣做了。於是,史佚就把孩子裝殮了,這才送去墓地埋葬。所以說,這個規矩早在史佚那裡就改過來了。」老子講了一個典故,解決了這個問題。

「哦,原來這樣,我真是孤陋寡聞了。」孔子很高興,困惑他很久的問題就這麼解決了。「可是,我還有個問題。」

「還有?說吧。」

「父母死後,到了卒哭(約在死後一百日)之後,這個時候受徵召打仗,是不是合乎周禮的?還是有什麼先例的?」孔子問。這年頭戰爭多,這個問題倒很有現實意義。

「嗯,夏朝和商朝的規定呢,就是守孝三年期間不用應徵。這就是所謂的『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奪親也』。這事情到了周朝原本也是這麼規定,不過呢,」老子看了看孔子,又看看南宮敬叔,接著說,「貴國的開國君主伯禽破了一次例,他在卒哭之後立即出兵攻打了徐國。當然,當時的情況也是迫不得已。現在是個什麼情況,我也說不清楚了。」

孔子笑了笑,他知道老子的意思,就是說當今沒人講究這個了。

「那,我還有個問題。」孔子還要問。

「說吧。」

……

孔子問了很多問題,老子耐心地一一解答。

終於,到了離別的時候。

老子將孔子師徒送到了門口,對孔子說:「年輕人,我聽說有錢人送人錢財,仁義者送人忠言。我沒什麼錢,還好有點仁義的名譽,所以我送你幾句忠告吧:聰明睿智但是卻很危險的人,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是非;博聞善辯但是陷入麻煩的人,是因為他總是揭別人的短。所以,做子女的要站在父母的立場考慮問題,做臣下的要站在君主的立場發表看法。」

老子原話見於《史記》:「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有以有已,為人臣者毋以有已。」

「感謝老師的金玉之言,孔丘牢記在心。」孔子再三表示感謝之後,與南宮敬叔拜辭而去了。

「孔丘,唉……」望著孔子遠去的背影,老子搖搖頭,嘆了口氣,他知道以孔子的性格,恐怕很難按照自己的忠告去做,所以,即便他很執著很好學,恐怕在政治上也不會有什麼成就。

從偉大首都回到魯國,孔子變了。

孔子更有學問了,也更有涵養了,即便說話,都有了一些偉大首都的范兒了。在魯國,真正有機會去偉大首都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大夫,要去趟偉大首都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人們都用羨慕和敬佩的眼光來看孔子。

「老師,偉大首都是什麼樣?」學生們親戚朋友們和鄰居們都這麼問。說起偉大首都,就像我們現在唱「北京的金山上」或者「我愛北京天安門」一樣帶著嚮往和仰慕。

每次這個時候,孔子就會繪聲繪色地將自己在偉大首都的見聞和感受說給大家,大家則畢恭畢敬地聽著,時而發出讚歎聲。

每次的最後,孔子都會專門說到老子。

「哇噻,你們知道全世界最有學問的人是誰么?就是老聃啊。鳥,我知道能飛;魚,我知道能游;獸,我知道能跑。野獸,可以用網捉住它;魚,可以用魚鉤釣住它;鳥,可以用箭射它。可是,龍是我所不知道的,龍乘風上天,我們根本無法企及。我跟老子見面之後,發現他就是龍。」孔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