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二章 蠢豬式的仁義

不管怎樣,宋襄公回到了宋國,繼續當他的國君。而子魚規規矩矩當自己的臣子,沒有一點不服氣的意思。

冬去春來,春暖花開。還好,宋襄公打消了當盟主的荒唐念頭。

「還好還好,這個春天還不錯。」回想起去年春天在鹿上之會,子魚還有些哭笑不得,好在,今年春天還過得安生。

可是,世上的事就是這樣,你可以知道,但是不能念叨。你一念叨,事情就來了。

三月三十日,春天的最後一天。

「報主公,鄭侯前往楚國朝拜楚王。」宋國駐鄭國辦事處的官員前來報告鄭國的動態,類似的諸侯動態經常會有。

「什麼?這個不要臉的東西,竟然去朝拜楚國?」宋襄公大聲說。在所有諸侯當中,他最痛恨的不是楚成王,而是鄭文侯。當初自己被關在籠子里,鄭文侯嘲弄自己是個猴子,還向自己吐口水。那時候,宋襄公就在暗中發誓,一旦出了籠子,一定要找鄭文侯算賬。

子魚就在旁邊,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奶奶的,讓他去舔楚王的屁股,不行,我要出兵討伐,滅了鄭國。」果不其然,宋襄公終究沒有能夠熬過這個春天。

子魚苦笑,該來的真是躲不掉。

《左傳》記載:「夏,宋公伐鄭。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

夏天,宋國軍隊討伐鄭國。

表面上看,宋軍人多車多,似乎實力更強。但是,歷史已經證明並且還將證明的是,宋國確實打不過鄭國。

可是,俗話說:有山靠山,有水吃水。認個乾媽,就要吃奶;認個乾爹,就要撒嬌。

鄭國並不怕宋國,可是想想看,既然認了楚國做大哥,何不請大哥出來擺平?白叫你大哥了?

於是,鄭國一面防守,一面向楚國求救。

楚國會救嗎?

這樣的事情,楚國都不用商量,直接就決定出兵了。沒事還想打你呢,你自己找事,為什麼不打你?楚成王讓使者告訴鄭國:「別急,先頂著,秋收之後,楚國大軍討伐宋國。」

為什麼不當時就出兵?楚成王也知道宋國那點戰鬥力,鄭國頂到秋收一點問題也沒有。

事實證明楚成王是正確的,宋襄公親自率領的宋軍在鄭國從夏天到秋天,用趙本山的話說:沒咋地。

沒把鄭國怎麼樣也就罷了,還耽誤了秋收。

耽誤了秋收也就罷了,還把楚國鬼子給引過來了。

楚國人夠狠,不救鄭國,直接殺奔宋國。以楚國的實力,自然犯不著玩什麼圍宋救鄭的把戲,為什麼要這樣呢?楚國人很壞,遲遲不出兵的目的,就是想讓宋國人和鄭國人消耗一些兵力。如今,如果出兵鄭國,就算打敗了宋國,也沒什麼太大好處。相反,直接出兵宋國,就可以在宋國就地開搶,好處多多啊。

沒辦法,宋襄公緊急從鄭國撤軍。好在鄭國沒有追他們,鄭國人壞著呢,他們還想讓宋國人跟楚國人拚命呢。

總之,一人一個心眼,誰也不是善類。

說來說去,只有宋襄公是個缺心眼。

宋軍一路撤退,撤到了宋國的泓(今河南省柘城縣),然後等待楚軍的到來。

「主公,楚軍強大,我看,不如跟他們講和。」大司馬公孫固建議。大司馬是什麼?國防部長。

「什麼?講和?兄弟,這是我們的主場,怕什麼?」宋襄公不肯,想起在楚國被關進籠子里那段日子,他就咬牙切齒。

「可是,我們只有四百乘戰車,楚軍六百乘;我們的戰士長期不打仗,楚軍都是能征善戰的戰士,憑什麼與他們抗衡?」

「仁義,仁義無敵,知道不?」

公孫固也沒話說了,仁義這個東西,就像鬼神一樣,摸不著看不見,說它行它就行,不行也行。

既然勸說無效,公孫固只好準備後事——派人回睢陽通知子魚,一面準備守城,一面派軍隊在半路等待接應宋國的敗軍。

宋襄公十三年(前638年)十一月一日。

泓。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泓之戰開始了。

泓水之東,宋軍戰車四百乘,宋襄公親自指揮,列陣。

泓水之西,楚軍戰車六百乘,楚國國防部長成得臣指揮,準備渡河。

楚軍顯然沒有把宋軍放在眼裡,按常理,渡河作戰,必須趁早過河,先於對方列陣,以防對方半渡攻擊。可是,成得臣完全不在乎,似乎宋襄公還在楚國的籠子里。

宋軍列陣結束的時候,楚軍還在渡河。

公孫固猛然之間看到了取勝的機會,就像下圍棋,劣勢之下看到了逆轉的勝負手。

「主公,敵眾我寡,趁他們還在渡河,人馬未齊,現在發起攻擊,一定可以戰勝他們。」公孫固迫不及待地提出建議,聲音竟然有些顫抖。

機會啊,敵人輕敵給了我們機會,這樣的機會真是求之不得。

「不可。」宋襄公輕輕地說,甚至沒有看公孫固一眼。

公孫固失望地搖搖頭。

過了一陣,楚軍全部過河,但是亂鬨哄的,正在整理隊列,部署陣形。「主公,趁敵人混亂,出擊吧。」公孫固再次提出建議,他知道,這是最後的機會。

「未可。」宋襄公擺擺手,意思是等半天了,這一下就不能等了嗎?見公孫固還要說,宋襄公不高興了,「兄弟,你這人怎麼這麼不厚道呢?沒看見人家還沒布好陣嗎?」

公孫固要哭了。

終於,楚軍準備好了。

楚國,天下第一強國。古人的話說:天下莫強於楚。

當時的天下,從北到南,沒有一個國家是楚國的對手。

兩軍擊鼓,同時衝鋒。

不是狼入羊群,是狼群吃羊。宋軍本來戰鬥力就不行,人還比楚國少,這個仗怎麼打?不用發揮想像力,就可以知道結果了。

宋軍慘敗,大將公子盪戰死,宋襄公被重重包圍,若不是公孫固率領親兵拚死相救,宋襄公就又該去楚國的籠子里站著了。即便這樣,公孫固保護宋襄公殺出重圍的時候,宋襄公大腿上已經挨了一箭,血流如注,趴在車上。好在宋襄公的馬不錯,一路奔逃。半路上遇上子魚率軍接應,才把宋襄公救了回去。再看宋軍,十死七八,襄公的親軍衛隊無一逃生。還好,公孫固沒有陣亡。

宋襄公狼狽逃回睢陽之後,子魚立即布置守城,準備迎戰楚軍。

好在這次楚軍根本沒有準備攻城,押著俘虜,帶著戰利品,渡河回國了。

泓之戰,宋軍慘敗。這是宋國軍隊上次被鄭莊公全殲之後,又一次毀滅性的失敗。

「該死的宋公,白痴啊。」「怎麼攤上這麼個弱智國君啊!」「怎麼上次楚王沒把他給做成人肉包子啊!」

宋國上下,一片罵聲。

一場慘敗,多少人家失去了兒子、失去了老公、失去了兄弟、失去了父親,大家能不罵宋襄公嗎?

那麼,宋襄公是怎麼看的呢?他後悔嗎?他羞愧嗎?

「仁義的人打仗,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二毛。古時候指揮戰鬥,是不憑藉地勢險要的。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可是決不會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宋襄公說。仁義啊,仁義到底啊。

什麼是二毛?二毛就是頭髮斑白的人。那三毛呢?頭髮全白的人。十毛呢?就是一塊錢。

「主公啊,打仗是不能講仁義的。敵人因地形不利而沒有擺好陣勢,那是老天幫助我們。打仗就是殺人,怎麼能不忍心呢?」子魚講了一通道理,歸結起來,就是戰場上不能心懷慈悲。

「不,寧可打敗仗,我要仁義。」宋襄公說。

子魚哭了。

對於宋襄公,歷史上向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

基本上,儒家一派是讚揚的,不僅讚揚,而且捧上了天,類似「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不過,先在這裡說明的是,儒家祖師爺孔子一直拒絕對此進行評價,顯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或者說他也是不贊成宋襄公的。《左傳》中有大量篇幅來評價當時的事件,而對於宋襄公這件事,竟然沒有片言隻語的評論,這很說明問題。

下面,先聽聽唱讚歌的。

「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這是《春秋公羊傳》的評語,什麼意思?君子褒揚宋襄公不進攻沒有列好隊的敵人,遇上戰爭還不忘記大禮。宋襄公是有仁德的君主啊,可惜沒有輔佐的賢臣。即便是文王來作戰,恐怕也就是這個樣子吧。

把宋襄公比成周文王,還有比這更高的讚揚嗎?

「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這是《史記》里的話,司馬遷借「君子」之口來表揚宋襄公:君子們讚揚宋襄公,認為中國缺少禮義,而宋襄公很懂得禮讓。

那個提出「罷黜百家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