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威震歐亞 第一節 西征的序幕

1204年春,成吉思汗用兵乃蠻部,納忽崖一戰,粉碎了乃蠻部太陽罕自詡為不可戰勝的童話。首領太陽罕被殺,人口眾多、勢力雄厚的乃蠻部在短短的一天一夜之內就易主了——成吉思汗統領了乃蠻部的生靈。

太陽罕的兒子屈出律僥倖得命,忙不迭地四處逃命。成吉思汗為斬草除根,立即派人追殺,跟隨屈出律的士兵陸續為蒙軍所殺,屈出律九死一生,逃到了西遼,投奔西遼國王直魯古汗。

西遼是遼國皇室後裔耶律大石建立的國家。當日金滅遼以後,宗室耶律大石領著幾百人馬逃亡於各地,後來經過苦心經營,建立起了東起戈壁、西至阿母河的西遼大帝國。

當年耶律大石在位時,西遼也堪稱一大強國,河中、回紇、花剌子模等國陸續歸附,耶律大石倒也建立了一份霸業,西遼帝國很是威風了幾十年。時過境遷,帝位傳到直魯古汗(世稱古兒汗)手裡時,雖然仍舊「擁有大量軍隊、武裝、人民、侍從」,但國勢已今非昔比了。

屈出律投奔到古兒汗帳下,古兒汗很同情他的遭遇,同時也希望屈出律能為他效力,於是不僅收容了他,還招他做了附馬。命運的大起大落,屈出律應該是深有感觸了。

不久,原來臣服了西遼的回紇等國羽翼已豐,紛紛叛亂,古兒汗年歲已高,不願再理朝政,就將所有大權尤其是兵權交給了屈出律。

屈出律本來就人品低劣,兵權到手,更是如虎添翼,他並無心平亂,反而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乃蠻部雖為成吉思汗所降,但部眾尚存,屈出律既已掌握了西遼的大權,恢複祖業的夢想又在他心中升起。

成吉思汗出兵伐金,屈出律自以為找到了招集乃蠻舊部的好借口,暗中派人潛入成吉思汗的屬地,聚集舊部人馬。逐漸地,各路乃蠻殘部紛紛來投,再加上手上已經在握的西遼兵權,屈出律的軍隊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壯大。

待古兒汗覺出屈出律的野心時,屈出律早已不把他放在眼裡了,日日想的,是篡奪汗位,以恢複乃蠻部的祖業。機會來了,花剌子模國國王摩訶末窺西遼已久,準備伺機進攻,屈出律探聽到這一消息後,馬上派人出使到花剌子模國,和摩訶末達成了反古兒汗的統一陣營。

這一切,古兒汗都尚不知曉,但屈出律的勃勃野心,卻是不能不防的,於是他徵召撒麻耳乾的奧斯曼等加強防備,奧斯曼不僅不防屈出律,反而和屈出律、摩訶末聯合起來,商定反遼大計。

不久,屈出律、摩訶末、奧斯曼共操反遼大戈,古兒汗三面受敵,雖據死力爭,但敵方勢力太強大,終於沒能保住祖業,西遼廣闊的土地,富饒的資源,西遼歷代帝王幾十年聚斂的財富、軍隊,全落入了叛賊之手。

汗位坐定,屈出律開始籌劃他的「大業」。先後派兵攻取合失合、忽炭等原來西遼的屬國,強迫當地人放棄回教,而改信乃蠻人的基督教和佛教。當地人民不接受這一無理的要求,仍然虔誠地信奉著他們的回教,屈出律惱羞成怒,竟下令釘死了他們的宗教首領阿剌丁·馬合謀。金國各種矛盾隨之激發,回教人民對屈出律恨之入骨,祈禱真主剷除這一惡魔。

也許是他們的苦難感動了上天,也許是他們的怒火蔓延到了成吉思汗耳邊,1217年,成吉思汗派哲別、朮赤等率幾萬精騎前去攻打屈出律。昔日手下敗將,今日攻來仍然得心應手。屈出律一聽蒙國來犯,早嚇破了膽,沒做什麼抵抗就四處逃竄。成吉思汗這回是絕不會放過屈出律的了,屈出律逃到哪裡,蒙古精騎就追到哪裡,最後在撒里黑昆城,哲別斬下了屈出律的頭,懸首示眾。蒙古大軍一片歡呼,當地民眾也竟相奔走相告,這一消息讓他們揚眉吐氣,振奮不已。

哲別向當地民眾宣布,任何人都可以信奉自己的宗教,別人無權干涉。當地民眾因此對蒙古很是敬仰,乾脆統統歸服了成吉思汗。西遼國從此從地球上消失了。

花剌子模國,原來位於阿姆河下游,鹹海南岸,是一個中亞古國。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對外展開了瘋狂的擴張戰爭,征服了中亞西亞地區,領土東北擴至錫爾河,東南擴至印度河,北至鹹海、裏海,西北至亞塞拜然,西臨巴格達,南望印度洋。到其國王摩訶末時,已是國富民強,成為威名遠揚的中亞大帝國,其實力,就是成吉思汗也未必能及。

花剌子模國,人口眾多,其中商人的比重很大,蒙古人稱其為「撒兒塔兀勒」、「撒兒塔」,就是「商人」的意思。花剌子模人經常去各地經商。

當年西遼國勢強大,花剌子模國不得已向西遼俯首稱臣,摩訶末即位後,勢力逐漸壯大,他打退古耳人的入侵,攻佔了巴里黑、也里等許多城市,迫使古耳朝算端臣服,摩訶末的勢力在東征西討中逐漸壯大起來,成為回教世界最有力量的統治者。

屈出律起兵反遼,他趁機插入一腳,擺脫了西遼的控制,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國勢強大了,國家獨立了,國內的矛盾就擺上了摩訶末的議事日程。

首先是宗教信仰的問題。摩訶末屬於伊斯蘭教的阿里派,與伊斯蘭教的首領哈里發處於對立地位。「哈里發」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的意思,阿拉伯語為「代理人」、「繼承者」,哈里發兼政教於一身,既是宗教首領,又是阿拉伯的國君。同時,對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有權發號施令。摩訶末自視國力雄厚,要求哈里發封他做「算端」,「算端」又稱「莎勒壇」、「速里壇」等,是「國王」的意思。摩訶末向哈里發要求封國王,不過是想取得哈里發的承認,並進一步侵奪哈里發的大權,哈里發斷然拒絕了摩訶末的要求,摩訶末索權不成,馬上跟哈里發翻了臉,借故攻打支持哈里發的國家,引起了哈里發的極度不滿,從此,摩訶末與哈里發之間的矛盾日趨白熱化。

其次是母后專權。摩訶末的母親禿兒罕可敦在摩訶末發展勢力時,曾聚集各突厥部落,壯大了摩訶末的勢力,摩訶末即位之後,給了她很多特權,因而她在國內很是專橫,不僅大力蓄養自己的勢力,而且還任意干涉摩訶末的政務,花剌子模國的大小事務,都要經她過問。她在世時,蓄養了一批突厥、康里勢力,這股勢力借著她的權勢,在國內橫行霸道,無法無天,她死後,這股勢力仍然不聽摩訶末的指揮,摩訶末對此十分惱火,但短期內仍無能為力。

堂堂花剌子模國,威震近鄰,連成吉思汗對它都不敢輕舉妄動,但其內部,卻潛伏著不少尖銳的矛盾。

這就是成吉思汗四處擴張時,花剌子模國的局勢。

成吉思汗對花剌子模的情況略有耳聞。忙於徵西夏伐金國,成吉思汗還未把對花剌子模國的問題列入正題。

1215年,花剌子模的使者來到蒙古大汗金帳,成吉思汗盡地主之誼,熱情地接待了他們,表示願與花剌子模國和平相處,友好往來,並允許花剌子模國和蒙古通商。隨後,為探聽虛實,成吉思汗派出使者回訪。

成吉思汗的使者向摩訶末轉達了成吉思汗對他的問候,並獻上大量的金銀珠寶、綾羅綢緞,附上成吉思汗的國書一封。

成吉思汗在書中聲稱:「我對貴國勢力之強、國家之大早有耳聞。我知道您統治的國土無邊無垠我願意與您修好。我會像對待自己親生兒子一樣來對待您。您對我征服中國之事應該有所聞吧!北方各突厥民族也被我所臣服。您應當知道我國將士如蟻之眾,財富如銀礦一樣豐富,用不著覬覦他人的國土。我所希望的是兩國臣民之間,友好往來,互通有無,相互通商。」

花剌子模算端摩訶末對成吉思汗送來的財物倒是很感興趣,但對此國書,卻大為惱火,他自視為天下無敵,卻被成吉思汗當作臣子,蒙古與花剌子模國兩雄並立,優劣難較,成吉思汗卻把雙方的關係定為父子關係,怎叫摩訶末不惱怒?

摩訶末對蒙古使者大發脾氣:「我花剌子模國之大,世人皆知,你們的可汗竟敢稱我為子!他成吉思汗是什麼東西,有幾分兵力?」

蒙古使者見情形不對,馬上委婉地說:「我們的軍隊不多,在裝備上也不及花剌子模國,哪及您的神威呢?」

摩訶末怒火漸消,後在大臣們的勸告下,勉強和蒙使締結了通商和約。但雙方矛盾的伏筆卻已經埋下了。

蒙古國與花剌子模國的商業交往正式開始了。蒙古人過游牧、狩獵生活,吃獸肉、穿獸皮,許多日用品都很缺乏,但他們擁有富饒的資源,成吉思汗的軍隊擁有無數的財寶,這都是花剌子模國所嚮往的。

花剌子模人以善於經商著稱於世,此次得到這樣一個廣闊的草原市場,如魚得水,雙方的貿易日漸頻繁起來。

為了保護兩國的貿易,成吉思汗特地在商人來往的大道上設置了守衛(哈剌赤),並頒布命令:凡是進入他成吉思汗領地的商人,一律發給憑照,凡是有值得他受納的貨物,連同物主一起送到他成吉思汗那裡去。

蒙古的金銀財寶,源源不斷地流入了花剌子模人的腰包;花剌子模國的鐵器、手工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