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征服西夏 第一節 蒙古對西夏的垂涎

蒙古國建立後,成吉思汗不斷地加強軍隊建設,確立千戶制、擴建怯薛軍,創建了法律制度和司法審判機構,頒布了札薩法典。同時又肅清了國內的敵對勢力,剷除了通天巫,降服了林木中的百姓。這些制度和措施都大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這個新興政權要想得到鞏固和發展,還需要繼續進行征服戰爭,以滿足奴隸主階級的貪慾和奴隸制發展的需要。因此在蒙古政權建立後不久,成吉思汗便開始向外耀兵。

第一個討伐的對象便是其南邊的鄰國——西夏,西夏是党項族建立的國家,自1038年李元昊稱帝,到1227年被蒙古所滅,西夏統治我國西北地區近200年之久。西夏國由於學習漢民族的經濟文化,成為一個半農半牧的城池之國。其設官之制,朝賀之禮與宋國相同,國勢昌盛。西夏手工業較為發達,善織氈、造兵器和陶瓷等。被西歐人馬可波羅所譽的世界上最精美之物——駝毛氈毯,便是西夏的物產,據《宋史·西夏傳》記載,西夏的領土,方圓2萬餘里,共有22個州郡,包括現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以及陝西、青海等部分地區。首都設在興慶府,蒙古人稱西夏為「唐兀惕」。

成吉思汗在發動進攻西夏之前,對西夏的國情頗為了解。西夏的金銀器皿、美女、緞匹、駱駝、駿馬等豐富的物產和美麗富饒的城市,廣闊肥沃的疆土,使他和他的部屬們垂涎欲滴,急不可待。同時,西夏是歷史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是當時克烈部、乃蠻部、畏吾兒商人進行貿易的市場。更重要的是成吉思汗對西夏的戰略地理位置非常看重。從當時天下形勢來看,金國、蒙古、西夏三足鼎立,西夏東鄰金國,北界蒙古,如果金、夏合力對付蒙古,則對蒙古大為不利,為避免受夾擊,必須先征服西夏,拆散夏、金聯盟。

同時進攻西夏又是蒙古軍將來進攻金國的練兵場和前進基地。於是成吉思汗採取了先攻西夏、掃清障礙的戰略,期望能收到一舉數得的功效。

1205年,成吉思汗平定乃蠻後,太陽罕之子桑昆乘機逃入西夏,「敵後之種不可留」,成吉思汗遂決定派兵進入西夏邊境,一舉殲滅桑昆。這樣,成吉思汗便找到了興師征伐西夏的理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