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苦難中崛起 第一節 古老的蒙古草原

東經興安嶺與東北相連,西以阿爾泰山為界至中亞細亞,北從貝加爾湖一帶直到西伯利亞,南越陰山山脈到萬里長城與中原內地相接,西南毗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的廣闊疆域就是蒙古高原。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高山連綿,群峰插天,峽谷幽深。春天一到,高山積雪漸融,匯流成河,一瀉而下,一路歡騰,群山萬壑,響聲不絕。積水造成了許多大的湖泊,湖泊周圍叢林密布,綠樹成蔭。除此之外,就是一片茫茫草原,中間時而散布著無邊無際的、緩慢起伏的丘陵、沙帶。遠遠望去,似一望無垠的翰海,這裡就是蒙古戈壁大沙漠。

蒙古戈壁大沙漠氣候反覆無常,晝夜溫差極大。

冬天冰雹大雪鋪天蓋地,夏天雷鳴閃電風雨交加;白天晴空萬里,溽暑蒸人,夜晚寒風乍起,冰冷徹骨。

風暴起時,滿天飛沙走石,伸手不見五指,人們根本無法騎在馬背上。這樣的天氣常令人畜斃命,家園毀滅。這裡並不是適合人居住的環境,人們經常因此而流離失所。可是仍有許多人聚居在那兒,在水草豐美的地方,用帳幕搭起了自己的家。「逐水草而驅牛、馬、羊群」。這裡漸漸成為許多民族演義歷史的舞台。

蒙古族是生活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在漢文史籍中沒有留下蒙古遠古祖先活動的記錄。從中國歷史來看,歷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由於不斷地爭戰、掠奪、擴充地盤,在婚姻、兼并及同化的作用下,很少有純血統的民族。因此,關於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淵源,是很難弄清楚的。但蒙古人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提供了一些可供追尋的線索,它對研究蒙古族的起源也有重大參考價值。

相傳在天地初分之際,太陽有兩個女兒。有一天,太陽的女兒駕著輕舟來到了山清水秀的神州大地。姐姐嫁到南方,妹妹嫁到北方。第二年,姐姐生下一個嬰兒,嬰兒降生時,手裡握著一塊土地。他長大後種五穀雜糧,成了農業民族的祖先。他名叫「海特斯」,意為「漢族」。妹妹生的兒子取名「蒙高樂」,即蒙古族。他降生時手裡攥著一把馬鬃。他長大後放牧馬群和牛羊,成了游牧民族的祖先。這便是蒙古祖先由來的傳說,她的歷史跟漢族一樣源遠流長。

波斯史學家刺失德丁根據蒙古人的民間傳說,描寫了蒙古族遠古的歷史:據說成吉思汗誕生的2000年前,古代被稱為蒙古的那個部落被韃靼地域的其他民族所戰勝,並對他們進行大肆屠殺,僅剩下男女各兩人。這兩家人歷盡艱難險阻逃到一處人跡罕至,四周環山的地方。在這些山的中間有豐富的牧草和肥沃的土地。這兩個叫捏古思和乞顏的人便和他們的家人及其後裔長期居住下來,並在此繁衍生息,分成部落,逐步繁榮昌盛起來。這個地方名叫額爾格涅昆。

「昆」字意為「山坡」而「額爾格涅」意為「險峻」。

這個地方意即「峻岭」。後來,氏族日益壯大起來,苦於地盤日益狹窄而無法容納越來越多的氏族成員,他們便開始進行各種探索和嘗試,準備走出這崇山峻岭、懸崖屹立的深山,向外發展。最後終於發現了一處鐵礦。於是他們準備了成堆成堆的木柴,並用70個以牛皮和馬皮做的風箱鼓風助火,使鐵礦石熔化,得到了無數的鐵,並開闢了一條道路,走到了更廣闊的草原去游牧、發展。後來,蒙古族後裔包括成吉思汗家族還想著這件事。每年除夕之夜,蒙古人便召集鐵匠準備好風箱、熔鐵爐和煤到內廷捶鐵,來表示對天恩的感謝。

《蒙古秘史》記載自己的祖先沒有追溯到遙遠的古代,而是從唐朝時的蒙兀室韋開始寫起。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孛兒貼赤那和豁埃馬蘭勒。據《元朝秘書》記載說:蒙古始祖蒼狼和白鹿,相偕逃亡。他們一同渡過騰吉思水,來到斡難河源頭。住在不兒罕山前,生下了巴塔赤罕。但是蒼狼和白鹿怎能結成姻緣又生下一個人來呢?許多史學家認為「狼」和「鹿」

不過是傳說中「孛兒貼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兩個人名的漢文意譯。他們夫婦以「狼」和「鹿」命名帶領蒙古部落離開額爾古納河流域的深山向西遷移。經過十一代人努力,大概在公元900年左右,蒙古人在朵奔蔑兒干兄弟的帶領下才到了不兒罕地區,不兒罕地區不僅是斡難河的發源地,而且是怯綠連河、土兀刺河的發源地。這裡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為蒙古族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一地區正是蒙古族的發祥地。

依據中國歷代史的記載,朵奔蔑兒干兄弟帶領的蒙古人當系《唐書》的蒙兀室韋。「蒙兀」(唐書),「忙豁侖」(蒙文秘史),「蒙瓦」(新唐書),「盟古」

(遼史),「盟骨」(金史),「朦古」(契丹事迹),「盲骨子」(松漠紀聞)。與蒙古二字語音很近,顯然是同名異譯。《史集》解釋說:「蒙古」意即「孱弱」和「淳樸」。綜合上述理由可斷定蒙兀室韋即蒙古的前身,而蒙古與室韋則是同種。《唐書》記載說室韋是契丹的別類,契丹當初曾居住在鮮卑的領地,是東胡人種。

由此可見,蒙古的祖先是東胡,她與契丹、鮮卑、烏桓等具有同一的族源。他們與匈奴發生了衝突而失敗。

從此東胡餘眾四散,形成名稱不同的部族。傳說中的捏古思和那顏大概是蒙古族兩個氏族的名稱。

《元朝秘史》自蒙古始祖起,傳至第十世孛兒只吉歹蔑兒干,只記下一個名字,並無事迹。蒙古族十世以前,人口不多,族人很窮,是個相當可憐的弱小部落。直到蒙古族進入朵奔蔑兒干時期才開始興旺發達起來。朵奔和他的哥哥都哇鎖豁兒是蒙古族著名的首領、成吉思汗的第十一世祖先。朵奔娶了豁里禿馬敦人酋長豁里刺兒台蔑兒乾的女兒阿蘭豁阿為妻。沒過幾年就生下兩個兒子,一個叫不古訥台,一個叫別勒古訥台。沒過幾年,朵奔便去世了。他們家的奴隸小馬阿里黑成了唯一的成年男勞力。幾年以後阿蘭又連續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叫不忽合答吉,一個叫不合禿撒勒只,一個叫孛端察兒。現在,阿蘭豁阿無夫生子,不古訥台和別勒古訥台二人便私下議論,懷疑母親與那個小馬阿里黑有私。不久,阿蘭便發覺了二子的疑心。有一天,阿蘭豁阿叫齊五個兒子來吃豬羊肉。

同時又分給每人一枝箭桿,叫他們折斷。各人折斷之後,阿蘭豁阿又拿五枝箭桿縛在一起,再叫他們輪流去折。結果沒有一個人能折斷。於是,阿蘭豁阿說道:「別勒古訥台、不古訥台我的兩個兒子啊!你們疑惑並議論我生的這三個兒子是誰的?是什麼樣人的兒子?你們疑感的也是!你們尚不知道呢,每天夜裡有個黃白皮膚的人,藉著天窗和門額上露天地方的光,進到帳里來,撫摩我的肚皮,光明透入我的腹中,出去的時候,儼如黃狗一般,冉冉地飄去。你們休造次亂說!這般看來,顯然是天的兒子,不比凡夫俗子,久後要做萬民的可汗。」阿蘭豁阿又說:「你們五個孩子都是我一個肚皮里生出來的,就像剛才的五枝箭桿一樣。如果是孤立的一枝箭桿,無論是哪一枝,無論是任何人,都很容易折斷。如果你們同心一體,互相合作,就像那一捆箭桿一樣,任誰都不能把你們怎麼樣!」

阿蘭老母死後,三個小兒子的子孫組成了尼倫氏,因是神人的後裔,故稱「純潔出身的蒙古人」。其五子孛端察兒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他的後代稱為孛兒只斤氏。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