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新道家」是一個新名詞,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紀的「玄學」。「玄」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老子》第一章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以「玄學」這個名稱表明它是道家的繼續。

名家興趣的復興

在本書第八、九、十章,我們看到,名家將「超乎形象」的觀念,貢獻給道家。在三、四世紀,隨著道家的復興,名家的興趣也復興了。新道家研究了惠施、公孫龍,將他們的玄學與他們所謂的名理結合起來,叫做「辯名析理」(此語見郭象《莊子注》的《天下篇注》)。我們在第八章已經看到,公孫龍也就是這樣做的。

《世說新語》這部書,下一章將更多地提到,其中說:「客問樂令『指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曰:『至。』樂又舉麈尾曰: 『若至者,那得去?」(《文學》篇)「指不至」是《莊子》《天下》篇所載公孫龍一派的人辯論的論點之一。「指」字的字面意義是手指,但是在第八章我把它譯為「univer saI」(「共相」)。可是在這裡,樂廣(樂令)顯然是取其字面意義,解作手指。麈尾不能至幾,猶如手指不能至幾。

以手指或別的東西觸幾,平常都認為是至幾。可是在樂廣看來,若至是真至,就不能離去。既然麈尾柄能夠離去,可見它似至而非真至。樂廣就這樣用辯「至」的名的方法,析「至」的理。這是當時所謂「談名理」的一個實例。

重新解釋孔子

值得注意的是,新道家,至少有一大部分新道家,仍然認為孔子是最大的聖人。其原因,一部分是由於孔子在中國的先師地位已經鞏固了;一部分是由於有些重要的儒家經典,新道家已經接受了,只是在接受過程中按照老子、莊子的精神對它們重新作了解釋。

例如,《論語·先進》中說:「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顏回的學問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窮得沒有辦法。『空」是缺少財貨。可是《莊子 ·大宗師》里有一個虛構的顏回「坐忘」的故事,太史叔明(474—546年)心裡想著這個故事,對孔子這句話作了以下解釋:

「顏子……遺仁義,忘禮樂,隳支體,黜聰明,坐忘大通,此忘有之義也。忘有頓盡,非空如何?若以聖人驗之,聖人忘忘,大賢不能忘忘。不能忘忘,心復為未盡。一未一空,故屢名生也焉。」(皇侃《論語義疏》卷六)

顧歡(453年卒)對孔子這句話的解釋是:

「夫無欲於無欲者,聖人之常也;有欲於無欲者,賢人之分也。二欲同無,故全空以目聖;一有一無,故每虛以稱賢。賢人自有觀之,則無欲於有欲;自無觀之,則有欲於無欲。虛而未盡,非屢如何?」(同上)

新道家.儘管是道家,卻認為孔子甚至比老子、莊子更偉大。他們認為,孔子沒有說忘,因為他已經忘了忘;孔子也沒有說無欲,因為他已經無欲於無欲。《世說新語》記載了裴徽與王弼(輔嗣)的一段這樣的「清談」。王弼是玄學的大師之一,他的《老子注》、《周易注》,都已經成為經典。這段談話是: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耶?』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於有,恆訓其所不足。』」(《文學》篇)這個解釋,也就是《老子》第五十六章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

向秀和郭象

郭象(約312年卒)的《莊子注》,如果不是這個時期最偉大的哲學著作,至少也是最偉大的哲學著作之一。這裡有一個歷史問題,就是這部著作是不是真是郭象的,因為與他同時的人有人說他是剽竊向秀(約221一約300年)的。事情似乎是這樣的:兩人都寫了《莊子注》,思想大都相同,過了一段時間,這兩部《注》可能就合成了一部書。劉孝標在《世說新語·文學》篇的注中說,當時解釋《莊子·逍遙遊》的,主要有兩派,一派是支遁義,一派是向郭義。向郭義就是向秀、郭象二人的解釋。現在的《莊子注》,雖然只署郭象的名,卻像是《莊子》的向郭義,可能是他二人的著作。所以《晉書·向秀傳》可能是對的,它說向秀作《莊子注》,後來郭象又「述而廣之」。

據《晉書》所說,向秀、郭象的籍貫都在現在的河南省,都是玄學和清談的大師。這一章以這兩位哲學家為新道家唯理派的代表,並且沿用《世說新語》的用語,以《莊子注》為向郭義,稱為「向郭注」。

「道」是「無」

向郭注對於老子、莊子原來的道家學說作了若干極重要的修正。第一個修正是,道是真正的無。老莊也說道是無,但是他們說無是無名。就是說,老莊以為,道不是一物,所以不可名。但是向郭注以為,道是真正的無,道「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也。」(《大宗師》「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注)

向郭注又說:「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爾耳。吾以至道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既以無矣,又莫為先?然則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知北游》「有先天地生者物耶……」注)

向郭注還說:「世或謂罔兩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請問:夫造物者,有耶?無耶?無也,則胡能造成哉?有也?則不足以物眾形。……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齊物論》「惡識所以然……」注)

老莊否認有人格的造物主存在,代之以無人格的道,而道生萬物。向郭則更進一步,認為道是真正的無。照向郭的說法,先秦道家所說的道生萬物,不過是說萬物自生。所以他們寫道:「道,無能也。此言得之於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大宗師》「傅說得之……」注)

同樣,先秦道家所說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不過是說有生於自己。向郭注說: 「非唯無不得化而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為無矣。是以夫有之為物,雖千變萬化,而不得一為無也。不得一為無,故自古無未有之時而常存也。」(《知北游》「無古無今……」 注)

萬物的「獨化」

萬物自生,向郭謂之「獨化」。這個理論認為,萬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可是物與物之間並不是沒有關係。關係是存在的。這些關係都是必要的。向郭注說:「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學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大宗師》「知人之所為者……」注)

每一物需要其他的每一物,但是每一物的存在都是為它自己,而不是為其他的任何一物。向郭注說:「天下莫不相與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為,斯東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與為唇齒,唇齒未嘗相為,而唇亡則齒寒。故彼之自為,濟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無者也。」(《秋水》「以功觀之……」注)照向郭的說法,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就像兩支同盟國軍隊之間的關係。每支軍隊各為它自己的國家而戰,同時也幫助了另一支軍隊,一支軍隊的勝敗不能不影響另一支軍隊。

存在於宇宙的每一事物,需要整個宇宙為其存在的必要條件。可是它的存在並不是直接由任何另外某物造成的。只要一定的條件或環境出現了,一定的物就必然產生。但是這並不是說它們是任何唯一的造物主或個體造成的。換句話說,物是一般的條件造成的。不是任何另外特殊的物造成的。比方說,社會主義是一定的一般經濟條件的產物,而不是馬克思或恩格斯製造的,更不是《共產黨宣言》製造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物自生,而不是他物所生,

所以物不能不是它已經是的樣子。向郭注說:「故人之生也,非誤生也;生之所有,非妄有也。天地雖大,萬物雖多,然吾之所遇,適在於是」,「故凡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弗能不遇也。凡所不為.弗能為也;其所為,弗能不為也。故付之而自當矣。」 (《德充符》「死生存亡……」注)

社會現象也是如此。向郭注說:「物無非天也,天也者,自然者也。……治亂成敗…… 非人為也,皆自然耳。」(《大宗師》「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注)「皆自然耳」,向郭是指它們都是一定條件或環境的必然結果。《莊子》《天運》篇講到聖人亂天下,向郭注說:「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其弊至於斯者,非禹也,放曰天下耳。言聖知之跡非亂天下,而天下必有斯亂。」(《天運》「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注)

制度和道德

向郭認為宇宙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他們說:「夫無力之力,莫大於變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嶽以舍故。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