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文 時進則進,時退則退,動靜不失其時

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周易·艮卦·彖傳》

2010年3月14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與採訪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溫總理在回答記者提出的關於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問題之時,說:「你提到一個讓我感到非常擔心的問題。我曾經講過,如果發生通貨膨脹,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貪污腐敗,足以影響社會的穩定,甚至政權的鞏固。處理好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和通脹預期這三者的關係,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方才我說我們可以走出一條光明的路,這是很難實現的,但卻必須實現。我們必須注意三點:第一,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就是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利率的合理水平,同時管理好通脹預期,處理好這三個問題是貨幣政策的精髓。第二,高度重視農業,千方百計使今年農業有一個好收成。農業不僅是整個經濟的命脈,而且就今年來講,關係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關係是否能夠管好通脹預期。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的好壞起著決定性作用。第三,我們必須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也就是說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鞏固來之不易的經濟起穩回升的好形勢。」

溫總理接著說:「我們必須密切關注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走向,因時而動,就是說『時進則進,時退則退,動靜不失其時』。這需要十分謹慎和靈活。我相信明年的記者招待會我還是滿面笑容地來對待你。」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出自《周易·艮卦·彖傳》,溫總理在引用這句話時,對《周易·艮卦·彖傳》卦辭做了調整,但是總體意思並沒有變化。這句話的大意是說:根據時勢要靜止就靜止,要行動就行動,靜止或行動不失去它的時機,前途才會一片光明。在這裡,「時」的概念非常重要。《周易》特彆強調對「時」要有所知。如《賁卦·彖傳》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即仰觀日月星辰等天象的運行,可以察知季節的變化;《豐卦·彖傳》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即日至中天必將西斜,月至圓滿必將虧損,天地的變化都是根據一定的時機而消長生息。

《周易》強調對「時」要有所知,而「明時」的目的則在於讓人們依時而動,做到「時行」。「時行」非常重要,因為「時」是事物發展所不可缺少的背景要素,無論自然還是社會,都是在「時」之背景、「時」之條件下的運動變化。另外,依時而行固然重要,依時而止意義也非常重大。所以《艮卦·彖傳》謂之「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但是止的意義並不簡單,不能以為停止不動才是止,其實止還包含著行的意義在內。我們堅持不懈地干一件事情,就是止於行的行。後來我們發現情況變了,這件事情必須停止,不能再幹了,這就是止於止的止。止於「行」或止於「止」,決定性的因素是「時」,所以說「動靜不失其時」。那麼,如何把握時呢?《周易》認為,要想很好地把握時,就要多在「知幾」上下功夫。「幾」是什麼呢?通俗一點說,就是苗頭。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說明事物的發展趨勢從細小之處,從眼前之景,便可推得。所以,《周易》特彆強調「知幾」的功夫,認為如果能夠見微知著,守時待變,因時變革,就能夠成就大事業。

《周易》中這種「時」的哲學,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思想之一,正是這種思想使中華民族成為了一個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偉大民族。溫總理強調要「時進則進,時退則退,動靜不失其時」,正是對《周易》中這種「時的哲學」的引申。溫家寶總理表示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的經濟政策要十分謹慎和靈活,我們要跟隨形勢的變化而變化,進一步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