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傳》(節選)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坤·象傳》(節選)

2006年4月6日,正在紐西蘭訪問的溫家寶總理在會見當地華僑華人代表時,語重心長地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自強不息、團結包容、吃苦耐勞、勤奮努力的高尚品質,不僅能夠在自己的國家創業,還能夠在世界各地努力奮鬥,創造豐碩的成果。」

篇首引文出自《易經》的「象傳」。「象傳」是戰國時代學者對《易經》中部分卦名、爻辭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所進行的闡發和解釋。乾卦為《易經》六十四卦之首,象徵孕含萬物的天道自然,它是永恆的,也是變化無窮、生生不息的。

「乾」與「天」、「元」同義,與「坤」相連,是古代文化中內涵最為豐富的基本範疇之一。「象傳」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根據「乾」的這一含義而作的引申。據孔穎達《正義》記載,「『天行健』者,行者運動之稱,健者強壯之名,『乾』是眾健之訓。今大象不取余健為釋,偏說『天』者,萬物壯健,皆有衰怠,唯天運動日過一度,蓋運轉混沒,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天行」就是「天道」,「健」就是健壯、運動不息;「天行健」是說天道日夜運行,四季交替,雷動風散,雨潤日照,永不止息。「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在這種天道啟發下的人道的表現。也就是說,在「象傳」的作者那裡,讚美天道就是為了塑造和提倡一種理想的人格。天道運行,一往無前,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作為人來說,應該效法天道,充分發揮自己的生命活力,樹立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

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表現出了人類勇於進取、勇於開拓、勇於向自己的惰性宣戰的無畏氣慨,在人類社會的不同領域、不同層面都有著不同的體現。在社會發展的層面上,它體現為積極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禮記·大學》中稱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革》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每當「積弊日久」時,總會發生或者改革、或者革命一類的運動,如北宋的王安石變法,清末的康梁維新。這些都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革新精神的具體體現。從民族進步、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自強不息」體現為一種剛健、豪邁,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漢唐將士的積極戍邊、揚聲邊陲,民族危亡、外族入侵之時有志之士的喋血沙場、視死如歸,「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英雄氣概,「海縣清一,寰宇大定」的遠大抱負……歷朝歷代,無數英雄豪傑和先賢聖哲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的繁榮富強而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他們都在用自己的一腔熱血乃至寶貴生命,書寫著這一精神的美麗篇章。最後,就個人人格的獨立和人生價值的實現而言,「自強不息」或表現為仁人志士在強暴面前的堅持正義,誓死不屈;或表現為在人生遭遇面前的奮發圖強、絕不灰心。前者如有「史筆」之稱,不向權勢低頭的董狐;後者如忍辱負重,成就千古大業的司馬遷。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對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這一精神的形象註腳。

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自強不息已經滲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中,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四點,其一就是剛健有為。1914年,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大學作題為「君子」的演講時,即以「自強不息」為中心,激勵清華學子發憤圖強:「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學者立志,尤須堅韌強毅,雖遇顛沛流離,不屈不撓;若或見利而進,知難而退,非大有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於世,猶舟之航海,順風逆風,因時而異。如必風順而後揚帆,登岸無日矣。」接著,他又提到了「坤」卦中的「厚德載物」,以為「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君子責己甚厚,責人甚輕」。梁啟超先生通過對這兩卦的分析,要求莘莘學子既要像天體運行那樣,有著剛健有為、奮發進取的精神;又要像大地包孕萬物一樣,有一種兼容並包、廣收博採的精神。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條精神命脈,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溫家寶總理在許多場合多次引用這兩句爻辭,就是在強調這種精神對於民族獨立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意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