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詩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

寧適不來,微我弗顧。於粲洒掃,陳饋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伐木於阪,釃酒有衍。籩豆有踐,兄弟無遠。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有酒湑我,無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2005年3月4日,溫家寶總理參加全國政協經濟界和農業界聯組會議,會上溫總理說:「我今天來有三個任務。一是看望,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大家表示問候。二是感謝,感謝政協委員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為改革和建設作出的貢獻。三是請教,就是聽取大家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希望大家集思廣益、暢所欲言。」

從「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再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歷來文人對君子之交的渴望無不表現在其創作的詩歌等文學作品之中。溫總理與古人有著相似的情懷,他曾多次引用我國古代詩文中有關友情的詩句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重視。上文中溫總理就引用《詩經·小雅·伐木》里的這句詩表達了自己希望廣交朋友的意願。

回到《伐木》一詩中,我們通過詩人的描述可以看到這樣一幅情景:一隻不知疲倦的鳥兒從深山峽谷飛向高大的叢林枝頭,嚶嚶作響以求得友伴相知。鳥兒尚且如此,人豈能不知友情的重要。因為知道友情的重要,故而又有了這樣的畫面:好客的主人濾清純之酒,烹肥美鮮味,打掃房屋,滿備佳肴以招待他的叔伯舅親,即使親戚朋友們可能不一定前來,但主人還是做好了迎接的準備,因為這樣主人才不會有遺憾和愧疚。

通篇來看,如此求友若渴的熱忱貫穿始終。清代黃中松在《詩疑辨證》中說:「細玩此詩,專言友聲之不可求,求字乃一篇大主腦。」庶人皆求友若此,在上位的天子則更加需要賢良之友不離不棄,使得整個國家上下親若友朋,和睦團結。如此有德之明君,則人民將爭相依附,國家必興盛繁達。正如《毛詩序》之所註:「《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至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

《伐木》一詩以鳥鳴求友起興,因此這裡值得考究的是,開篇以「伐木丁丁」起筆是為了與「鳥鳴嚶嚶」同起興還是另有他意?有學者認為,「伐木」就是詩人在伐木之中聞鳥鳴而產生的最初聯想。也有學者認為,起筆寫「伐木丁丁」,意在借伐木「丁丁」與「許許」的聲音來與鳥鳴「嚶嚶」相呼應,為詩經慣用之疊音疊字與比興的寫法,是虛寫。如同此說,那麼不該出現「伐木於阪」。可見,前者說法較為可信。

篇中「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被後人廣泛傳誦。文人墨客常多藉此句來說明人應該重視感情,廣結良朋,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切磋,以求進益。溫家寶總理引用《詩經·小雅·伐木》里的這句詩,是希望通過表達自己廣交朋友,虛心納言的態度來鼓勵大家大膽直言,參政議政。正如2008年3月4日,溫總理參加全國政協經濟、農業界聯組會議時所說,「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成朋友了,我和政府部門的負責同志對和大家結成朋友感到非常高興」,「希望你們通過各種方式,向政府有關部門、向我本人反映意見和建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