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祖有訓,
民可近,
不可下,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
一人三失?
怨豈在明,
不見是圖。
予臨兆民,
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為人上者,
奈何不敬?
2007年2月26日,新華社刊發了溫家寶總理的一篇署名文章《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溫總理在這篇文章中談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和意義,並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高度的評價,溫總理在文章中談到:「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師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社會倫理思想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隨後,溫總理指出:我們要運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包括巡演巡展、漢語教學、學術交流和互辦文化年等,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增強國際影響力。
在上文中,溫總理所提到的「民惟邦本」出自《尚書·五子之歌》。《五子之歌》是一組組詩。據詩前敘事之辭介紹,該組詩的創作背景是:大禹傳位給啟,啟傳位給太康。夏後帝太康不理朝政,終日在外遊獵玩耍,竟至百日不歸,喪德失民,民怨四起。有窮國諸侯王后羿看到人民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就抵拒太康不讓他歸國。在這痛心的時刻,太康的五個弟弟攙扶著他們的母親來到洛水邊上,等待太康的歸來。他們回想祖父大禹的告誡,寫了一組詩歌,以示怨憤。這裡所選是其中的第一首。意思是說:我皇祖大禹曾有明訓,人民可以親近而不可以輕視,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牢固了,國家才能安寧。我看處理天下的事情,就是一般愚笨的人也能勝過我。一個人多次失誤所導致的民怨難道要等它完全顯現出來嗎,應當考慮在它還沒有顯明時就省察自己。我治理人民,謹慎得像用壞索子駕馭著六匹馬一樣,做君主的人,又怎麼能不有所敬畏呢?
這首詩所表現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作為詩眼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兩句,更是以凝練的語言,概括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寶貴的思想之一種——民本思想。也就是說人民是國家的基石,只有鞏固國家的基石,國家才能安寧。民本思想的萌芽在中國是很早的,從現存資料看,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民」在人們思想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先進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們就開始意識到,民心向背對封建王朝的興亡具有決定作用。如春秋時齊國政治家管仲就說過:「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孔子的論述則更多,他的以「仁」為核心的思想中深深地滲透著對「民」的關切和重視。到了他的後學孟子那裡,這一思想則被概括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今文《尚書》為東晉豫章內史梅賾向朝廷所獻之本,其中夾雜了兩漢魏晉人的許多偽作,《五子之歌》便是其中之一。據此,我們可以肯定:《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的思想,其實是人們對春秋以來已成為一種共識的「重民」思潮的概括和總結。這一思想產生之後,立即成了歷代仁人志士反抗封建專制制度的思想武器。王符《潛夫論》就說:「帝以天為制,天以民為心,民之所欲,無必從之。」程頤也說:「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民可順也,不可強也;民可使也,不可欺也。」(《遺書》二十五)朱熹則進一步發展為:「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繫於二者之存亡。」
當今,「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一古老的思想又煥發出了新的生命活力。我們現在提倡「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對「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其實質就是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重視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人的價值、關心和保障人的權益,在平等、自由的條件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溫總理的這篇署名文章發表在2007年3月「兩會」召開前夕,在之後不久召開的「兩會」上,民生問題備受關注,諸如棚戶區、貧困生、征地補償、抑制房價上漲等等問題,在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高度重視,從中可以看出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關注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