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孫子兵法 第六篇 虛實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戰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勝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科,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已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也,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

故策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且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不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長短,月有死生。

孫武說:凡是先到達戰地等待敵人的就安逸,後到達戰地面慌亂應戰的就疲勞,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

能使敵人自己來的,是利誘他的緣故,能使敵人想來而不能來的,是危害他的緣故,所以,敵人安逸要能使他疲勞。飽食要能使他飢餓,安守自固要能調動他出戰。

出擊敵人不能赴援的地方,奔襲敵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行軍千里而疲勞的,是行進在沒有敵人的地方;進攻而必然取勝的,是攻擊到敵人不能防守的地方;防守必定是穩固的,是防守敵人不能進攻的地方。

所以善戰的人,敵人不知道怎樣進攻。

微妙呀!微妙呀!以致於看不到形跡,神奇呀!神奇!以致於聽不見聲息,所以能成為敵人的命運的主宰。

進攻而使敵人不能防禦的,是衝擊他虛弱的地方,退卻而使敵人不能追隨者到的,是迅速得讓他追不上,所以,我想求戰,敵人雖然據守高壘深溝,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戰,是攻擊敵人所以必須救援的地方;我不想交戰,即使不修工事劃在面守,敵人也不能來與我交戰,是因為不合於敵人的進攻方向。

所以,要弄清敵人的虛實情形而不能暴露我軍的虛實情形,這樣,我軍兵力可以集中而不能分散,我軍兵力集中在一處,敵人的兵力分散在十處,是用十倍的兵力去攻他一處,這樣就我眾而敵寡;能夠以眾擊寡的,這樣與我們交戰的敵人就相對的少了,我們要進攻的地方敵人不知道,不知道,敵人防備的地方就多了,敵人防備的地方多,那麼我們所要進攻的地方,敵人就少了。

所以,防備前面,則後面的兵力多少,防備後面,則前面的兵力少,兵力少的,是處處備敵;兵力多的,是使敵處處備我。

所以,知道在什麼地方條,知道在哪一天打,就可以行軍千里同敵人會戰,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打,不知道哪一天打,就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何況遠的有幾十里,近的有好幾百里叫呢?

照我的分析,越國的軍隊雖多,對於戰爭的勝敗有什麼益處呢?

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取的,敵軍的雖多,可以使他無法同我作戰。

所以,經過籌算就會知道敵人作戰的計畫得失,經過挑戰就會知道敵人動靜的規律,經過佯攻誘敵就會知道敵人地形的利弊,經過戰鬥偵察就會知道敵人部署的虛實。

所以,迷惑敵人的方法靈活到極點,以至於無形可見,無形可見,這樣,隱藏很深的間諜也窺察不到我們的動向,狡猾的敵人也不能施展他們的計謀,把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得的勝利擺在眾人面前,誰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人人都知道我戰勝敵人的戰法,然而弄不清我怎樣因敵變化而靈活運用的這些作戰法的,所以這樣戰勝敵人的方法是永不重複,適應各種敵情而至於無窮。

作戰的規律像流水,水流的規律,避高而就下,作戰的規律,避實而就虛,水是根據地勢的高低而制約其流向的,作戰是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制定取勝的戰法,所以,作戰沒有固定的戰法,如同水陸地勢的高下,沒有固定的流向,能根據敵情虛實變化而取勝的,可謂用兵如神了。

所以,五行相生相剋,沒有哪一種是常勝的,四季相互交替,沒有哪一季是不變的,日照有短長,月亮有晦明。

本篇主要論述「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善於迷惑、調動、分散敵人。「避實而就虛」,「因敵而制勝」的作戰指導思想。

本篇之所以稱之為「虛實篇」,便是強調虛實在戰爭中的作用。

「形人而我無形」,是本篇的第一個要點。

在戰爭中要想把握機會,制敵取勝,必須弄清敵人虛實,知道敵人兵力有多少,裝備怎樣,火力如何,戰鬥力強弱,另外,這支部隊的指揮官有什麼特點,後勤保障的能力如何等等,都是在戰前儘力要掌握的基本情況,對敵人的情況了解的越細,越多,越具體,那麼打起仗來就排兵布陣上就會有的放矢,在此同時,還要注意把自己的虛實隱藏起來,讓敵人對我軍的情況一無所知,這樣便會陷敵人於盲瞎馬的境地,前文論及的毛澤東建立根據地的思想,同一這篇中闡述的戰法也大有關聯,在我解放區作戰,由於人民大從站在我們一邊,我之行動可以得到高度的隱蔽和保密,可以隱於無形,而來犯敵人的行蹤卻處處落入我們的觀察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尚未交手,便可以說勝負已定了。

「避實而擊虛」,是本篇的第二個要點。

了解了敵人的虛實,還要有正確的戰法,以硬碰硬,以剛克則的戰法,不是高明的戰法,與敵人的死打硬拼,有時也許能打勝,但給軍隊帶來的傷亡,給國家帶來的損失就巨大了。

高明的戰法就是「避實擊虛」,避開敵人的優勢火力,優勢兵力,在他最薄弱的地方下手,這樣即可以有絕對勝利的把握,而且可以用勝利的士氣來激勵部隊,用繳獲的戰利品來慰勞部隊,用我軍的勝利來不斷打擊敵人,這才是真正的勝敵之道。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使敵人「由實變虛」,則是本篇最為精彩的華章,也是需要論及的第三個要點。

前面的兩個要點,一般的軍事家都會懂得,也都知道怎樣去做,唯有這一要點,是最困難的,要讓敵人聽自己的指揮,把敵人拖瘦,拖垮,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指揮藝術的高超,就顯示在這些地方。

解放戰爭的時期,彭德懷在西北戰場上統兵鏖戰,便是顯示這一思想的傑作。

1946年底,蔣介石的愛將胡宗南率領30萬大軍氣勢洶洶地撲向延安,企圖一舉把我中央根據吃掉。面對數倍於已的敵軍,彭總主動放棄延安,與敵人展開了捉迷藏。

胡宗南在屢次尋找中共主力決戰落空的情況下,心急氣躁,錯以為共軍怯戰,於是多路進攻,將兵力逐漸分散,彭總著準時機,分另在蟠龍,羊馬河等地域三戰三捷,消滅了胡宗南的三個主力師旅,從而改變了西北戰場上的被動態勢。牢牢地掌握住了戰爭中的主導權。

最後,孫子還強調指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就告訴我們,在戰爭中沒有固定不變的戰法,也沒一成不變的用兵方略,只有根據敵情的變化,依據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一正確地確定作戰方略的指揮員,才是百戰百勝的「戰爭之神」。

拿破崙的鮑羅金諾之戰

19世紀初葉,法國的統帥拿破崙先後六次打敗了由幾乎整個歐洲國家組成的反法同盟,重創了人數數倍於法軍的多國聯軍,創造了軍事史上光芒奪目的一頁,他的許多以少勝多的戰例,成為軍事科學和指揮藝術的光輝範例。

但是,正當他得意滿地準備向歐洲的最後一個保守黨的大本營進攻時,卻遭到了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