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孫子兵法 第三篇 謀攻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噴溫,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恩賜 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難與共軍者三;不知軍之可以進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則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司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司三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惑且疑,則諸候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已,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每戰必殆。

孫武說:凡用兵方法,使敵國全部降服為上策,擊破這個國家就差一等;使敵軍全軍降服為上策,擊潰這個軍隊就差一等;使敵人全旅降服為上策,擊潰這個旅就差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為上策,擊潰這一伍就差一等。因此,百戰百勝,不是好中最好的,只有不戰而使敵軍屈服,才是最好的。

所以,優秀的軍事家是用政治謀略戰勝敵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孤立敵人,再次是用軍事力量征服敵人,最下等的是強攻敵人的堅城,攻城的方法,是因為不得已,修造飛樓的攻城用的巢車,準備攻城用的雲梯,要幾個月才能豁然成,構築攻城用的土山,又要幾個月才能完成,將領忍不住憤怒。指揮士兵像螞蟻一樣往上爬,士兵殺傷三分之一,而城還是攻打不來的。這是強攻堅城的災難,所以,善於用兵的人,降服敵軍,不是靠硬打;奪取敵人的城寨,不是靠強攻,滅亡敵人的國家。不是靠久戰,必須以萬全的謀略爭勝天下,所以,我軍不受挫折,卻能得到全部的勝利,這就是謀略戰勝敵人的原則。

所以,用兵方法,十倍於敵就包圍它;五倍於敵就進攻它;倍於敵就分散它;勢均力敵要設法戰勝它,少於敵人要能擺脫它;不如敵人要能迴避它。所以,弱小的軍隊堅持硬拼,就會被強大的敵人俘虜。

作為帥的。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得周全國家就會強盛,輔佐有缺陷國家就會衰弱。

所以,君主可能給軍隊帶來的禍患有三種情況:不了解自己的軍隊不能進攻,而偏偏命令進攻;不了解自己的軍隊不應撤退,而偏偏聽偏信命令撤退,這叫作束縛自己的軍隊,不了解自己軍隊的實際情況,卻硬要干涉三軍的指揮,就必然使將士疑懼,三軍將士思想混亂而又疑懼,這樣諸候乘機進攻,我們的災難就來了,這就叫作自亂軍心,導致敵人的勝利。

所以,預知勝利有五種;知道可以打和不可以打的,就能勝利;知道兵多怎樣打和兵少怎樣打就能勝利;上下一心的就能勝利;用自己的有準備對付主敵人的無準備的就能勝利;將帥有才能而君主又不加過牽制的就能勝利,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所以說,既了解敵方又了解自己的,百戰都沒有危險,不了解敵方而僅僅了解自己的,一勝一敗,既不了解敵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打仗都要失敗。

本篇主要論述戰爭中的幾個要點

一、 上兵伐謀的思想。

二、 國君與將帥的關係要擺正。

三、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在本篇中提出的上兵伐謀的思想,可以說是軍事戰略學中的大智慧,大謀略。作為一般的軍事將領,幾乎共同認定了一個死理;將軍的功勛應該在戰場上建立,將軍的豐碑只能在屍骨上樹起,其實,這是十分偏頗的觀點,一個統兵的將帥如果只會從軍事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善於從政治的、謀略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話,他只能稱得上是一個彪彪武警戰士人,而不是一個能駕馭戰爭之舟的英明統帥。

不戰而屈人之兵,多的是王者之氣,靠的是天道民心,而以戰來屈人,多用是殺人掠地的霸氣,王氣能屈人,亦能服人,考試能求得長久平安。

而霸氣壓人,雖也迫人順服,但畢竟埋下仇恨的火種,時機一到,反叛之之又會重燃。

在規模浩大持久的戰爭中,國君與將帥的關係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

再英明的國君也是國君,他不是統兵打仗的將帥,因此,對一些諸如進攻撤退一類的軍事行動,不應該進行過多的干預。

作為親臨前線的指揮戰爭的將帥,也不應該為國君對一場戰爭有什麼要求而拘泥於國君說詞,而應該根據前線敵情我情的產業化來臨機處理一些重大的軍務,不能讓不了解前線軍情的國君的一些決定干擾了自己的決心,一代帥才拿破崙曾經說過:「當總司令的人由於執行君主或大臣的命令在作戰中犯了錯誤,並不能免罪,因為發布命令的人離開戰場很遠,任何一個總司令如果執行他自己都認為是錯誤的計畫,是有罪的,他應當說明理由,堅持改變計畫,而不要成為滅軍隊的工具。」

在軍事中有一句話,叫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不受?不是他不服從領導,持兵自傲,而是前線的實際軍情不允許他這樣做。

但是,有許多國家的君主不明白這一點,他們或者覺得自己英明過人,直接代替將帥進行軍事指揮。結果是大敗虧輸,甚至遭到全軍覆沒、國破家傾的噩運。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宋襄公,明朝的土木堡之變,便是最好的例證。

還有的國君將軍授之後,又心存疑惑,既怕手下的將領功高震主,又怕他們持兵驕,釀成反叛,因此便在運兵布陣中處處掣肘,上下地牽制,使其不能從容對敵,有的甚至於聽信讒言,在戰爭中進行決勝的時刻,或者剛剛取得勝利後便斬殺大將,誅戮功臣,如宋朝時的岳飛被害,明王朝建國之初朱元璋之所為。

說到朱無璋,不能不多說幾句,他在歷史上也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他從小苦出身,給地主放過牛,後來當和尚,再後來參加義軍起義,應該算個貧民皇帝,但這也決定了他骨子裡的偏狹和猜忌,一旦坐上皇位,他便大開殺戒,屠戮功臣,翠華樓一把火,燒死了許多當年鞍前馬後、與自己共生死的弟兄。幾個功勛卓著的開國大將,也被他施以暗計而誅殺,三軍大帥常遇春,被朱元璋派人暗下劇毒「春芽」,此毒平時不發,一旦臨陣殺敵,稍有皮肉之傷。便會引發全身舊創齊裂,血盡而死,還有一位元帥徐達,背上長疽,卧床不起,朱元璋聞迅後,竟派人賜以蒸鵝,此物最容易引發毒疽。徐達知主子心意,只得食鵝而亡,這些事情,在《二十四史》、《十三朝演義》中,都有記載。

謀攻之先,首要謀政,天通人和,上下一心,才能奪取戰場上的勝利,孫武所以把此兩計放在作戰之先,足見他對這兩個問題的看重。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之所以能成為軍事征戰中格言,是因為它提示了戰爭中一個最為普遍的規律。

孫武認為,只了解自己的情況而不了解敵人,這樣的將帥只能打一半用仗;如果敵我雙方的情況都不明了,兩眼一抹黑,這樣的將帥肯定要打一仗敗一仗,只有對敵我雙方的兵力、火力、地形、天時、後勤保障、優長、乃至將帥本身的性格秉性、愛好等都瞭然於盡,才能打一仗,勝一仗,百戰百勝。

中蘇核戰即將爆發的緊急時刻

1969年8月27日,北京,中南海。

游泳池清澈的水波里,一個寬厚的身軀靜止般仰浮在水面上。

許久,粗壯的胳膊才高高揚起,緩緩地滑動一下,周遭的水波興奮地跳躍撞擊一番後,漸次悄悄地歸於沉寂。

在水面上仰浮,是毛澤東最喜愛的游泳姿勢之一。也是他思索問題的最佳方式。

此刻,他仰浮在水面上,眼瞼緊閉,聲息全無,似乎靜靜地睡著了。

其實,這位共和國的締造者腦海里正涌動著滔天巨浪,他思索著,怎樣操動手中的舵槳,才能將8億人的航船避開急流險灘,駛進一個安全的港灣 。

這一年的3月,在北部邊疆虎林縣珍寶島地區,中蘇兩國的邊防部隊發生了武裝衝突,雙方都有數十人傷亡。

從此以後,雙方在邊境地區都積極備戰,增兵築防,1萬多公里的邊防線上,處處都好像布滿了火藥乾柴,只要一粒火星,一場大戰就會爆發。

最近一個時期,根據各種情報,蘇聯準備對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