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欲攀天梯望遠峰 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朝踢翻金爐鼎 縱起十萬八千雲

出了神渡群峰之後,張衍駕劍飛遁,將全身真力催發到了極致,一道虹光飛渡碧空,似逝光驚電,颯然流星,晝夜不息往北飛馳。

九日之後,他已是到了東華洲與北冥洲兩界交匯之處,此地青山碧水,錦雲如織,天地間峰巒起伏,千岩萬壑,浩氣橫流,莽莽群山如浪奔涌,長空飛鳥競天相逐。

這一派雄闊河山讓張衍心胸為之一舒,直欲仰天長嘯,恣意暢遊一番。

不過凝丹要緊,他暫也無心觀覽,當下壓住劍光,自浩渺雲天之上矮下,化一道輕虹一路覓峰尋谷而去。

此地不愧是兩界相交,地脈糾纏之處,靈氣如潮,罡風肆虐,擠兌得他劍芒搖晃不止,似乎隨時可能被排盪下來,他忙將遁光駕穩,小心飛渡,心中忖道:「難怪此地少有人至,以我劍遁之剛猛迅烈,到了此處仍是這般吃力,遑論他人。」

這麼一來,他遁速倒是稍稍慢了幾分,但即便如此,卻也只用了一日夜時間,便找到了三處滌靈穴,略一查探,發現都是清氣充盈,不留纖塵的上好地穴,心中不由泛出一股欣喜之意。

他也不多次挑刺,選定其中一處地穴,便將劍光一個兜轉,就把大氣衝破,往下落去。

一入地穴之中,便有陣陣清風拂面而過,氣潮向上涌動,幾個呼吸之後,只覺心肺舒潤,通體安泰。

這地穴與地根相連,內中千迴百轉,似無底幽壑,張衍知道此處容不下任何污穢,便放心往深處飛馳而去。

約莫去了千丈之深後,他望見了一處一丈來高的石穴,洞外掛滿青藤,內中壁似水洗,光潔溜溜,恰可進去一人,眼前不由一亮,微微一笑,道:「便是此處了。」

他躍步往裡一縱,隨後自袖囊中抓了一道木精氣上來,又隨手拉過幾根藤枝,起手往上一拍,被這木精之氣一催,不過半個時辰,這藤條便石壁爬滿,將洞門封死。

張衍袍袖一抖,又飛了數道符籙出來,往那藤上一貼,符上有光華微微一閃,便自隱去。

此行過來,雖說萬里之內杳無人煙,但卻也要防備萬一,可若做得太過,卻分明是給人指明了方向,如此封門外松內緊,乃是借藤枝感應外間氣機變化,卻是最為穩妥不過,萬一有變,還可及時應對。

待他坐定之後,肩膀一晃,將水行真光運起,將那妖禽從那水幕之中一一抖出,隨後起劍光飛斬。

這些妖禽早已在水行真光中轉得不知東南西北,俱都渾渾噩噩,自是毫無反抗之力,被張衍一一斬殺,取了脊中精髓出來,再用事先準備好的玉瓶一一盛裝。

不過一刻功夫,包括那隻兇悍金雕在內,他已斬殺了上百隻妖禽,隨身所攜玉瓶俱已盛滿,自思已這些藏煉髓足夠凝丹之用,便自收手,放了一道太乙金火玄光出來一刷,就將這些妖禽殘餘下來的血羽骨肉掃蕩的乾乾淨淨。

此刻他目中神光湛然,如今已是內外六葯齊備,正是煉藥凝丹之時!

這凝鍊金丹分作兩個步驟,先用外三葯,以外煉化之法煉出一粒丹種來,再將其吞入腹中,最後以內煉之法凝丹。

外煉之法倒也不甚困難,所求不外是一個「凈」字。

從此刻始,直至他凝丹結果,期間所呼所吸,這靈氣皆是那從那一氣芝之上而來,不可混入一絲濁氣。

但外煉之法,本是去蕪存菁的法門,途中難免有雜質生出,因此需借滌靈地穴那終年流轉的至澈靈氣將污穢沖刷乾淨。

此舉關係到大道成敗,張衍不敢有絲毫鬆懈,默默調息理氣,安撫心神,隨後一甩袖,將那一氣芝與那明石乳一齊擺了出來,此二物與這處滌靈地穴合在一處,便是那外三葯。

等那一氣芝上冒出一絲一縷澄澈靈氣之後,他深深吸了一口氣,隨後低喝了一聲,把玄功運轉,那氣海之中八十一股清濁之氣一個激蕩,便將五顆玄種托出頂門,懸在上方。

金丹乃是至精至純之物,是以他需放出玄種靈氣,用那竅內真火反覆煅燒,將當日雲砂與凝練煞氣之時所帶入體內的雜質盡數煉去,再用明石乳滋養補益,緩緩熬煉,最終便能孕結丹種,等到丹成之後,便無氣精之分,至此功聚集一處,渾成一團,純靠一粒金丹,便能馭使玄妙靈機,浩蕩法力。

張衍目註上方,凝功一運,只聞「嘩啦」一聲,似有一隻無形大手將五枚玄種抓在一處,全都攪成一團,霎時間便不分彼此,片刻後竟綻放出一分作五彩的瑩瑩光華來。

張衍瞅準時機,把法訣一掐,一張嘴,就把那一團練就的竅內真火從氣海中引出,噴在了那玄種之上。

受那瑩亮真火一燒,那五色光華似是不堪忍受,發出噼啪聲響,隱隱有崩裂之兆。

他卻不慌不忙起指一引,就從那瓶中飛出來數滴明石乳,往上澆灌而去,猶如甘霖降頂,靈雨滋潤,那一團光暈又安穩下來。

漸漸地,便有一縷黑氣從中飄散而出,只是在這滌靈地穴內卻無容身之所,甫一出現,便被那穴中清氣滌盪乾淨,而此時那五彩光華,也是微不可察的褪去一分。

張衍耐心以真火熬煉,但凡那團光華有裂解之象,就鼓盪真力,竭力用靈氣將其裹住,再以明石乳補増攢和,總不叫其散失半點。

若是尋常修士,所具不過一粒玄種,氣海中不過十數道靈氣,此法自是無需半個時辰便能功成完滿。

但張衍五行玄種齊備,足足八十一口靈氣,自是要比他人多出數倍苦功。

約莫一日夜後,洞府之中傳來一聲低喝,張衍將真火一收,只見面前現出一粒凈倮倮赤洒洒,圓坨坨光灼灼的金丹來,他朗聲一笑,一仰脖,便將其吞入腹中。

此丹不過是一粒丹種,他仍需用內三葯,使內煉之法煅燒,方可成就丹果。

他往裡內視而去,觀此丹種色澤,便是後續不出岔子,便能在四品金丹之上。

丹分九品,葯佔三分,法佔三分,運佔三分。

葯佔三分,乃是說修士所尋得的內外六葯若俱是上品,便有三品之功。

法佔三分,是指修士苦練玄功法門,若是上乘功法,就又得三品之功。

而最後所說運佔三分,則是指那上三葯渺茫難測,全賴修士自身運勢機緣,無從捉摸。

實則大派弟子,若不是根器太差,功法不濟,或者外三藥品質不佳,多半也能丹成六品上下,而張衍所修太乙玄光乃是玄門上乘功法,所得外三葯亦俱是上佳,能成此丹種毫不意外。

不過此丹種一成,張衍已再無回頭之路可走,若是內煉之時感應捉攝不到那上三葯,便休想再將丹品提升。

到了這一步,他面上微微現出凝重之色。

寰辰精、無漏風,應心火,此三物為上三葯。得其一種便可提升一品之功,若是根基已在四品之上,三葯俱得,則可丹成一品!

可這三葯何時該起,何時該落,何時該盛,何時該衰,他卻無從去知曉。

外煉之法因在身外所煉,是以無甚秘密可言,不過是按部就班,按圖索驥,人人可以為之。

然則這內煉之法卻是暗含妙法竅訣,無論師徒世家皆是口傳心授,從不著述文字,不輕易拿出示人。

大門大派之所以強盛不衰,除了功法上乘,佔據靈穴之外,就有這代代傳承的秘訣在內。

就算你幸而在外得撞仙緣,但若與本門功法不合,凝丹之時便無法得師門前輩指點,雖則大處先人一步,但這些小處卻無法求人,只能靠自己的機緣運數。

而無論你是多麼天資聰穎,根器深厚之人,若想當真成就仙道,成丹便唯有一次機緣,成了便是成了,不成便是不成。

似那等凝丹失敗的小金丹之士,十有八九是大道無望的。

在溟滄派中,張衍雖拜在周崇舉門下,但周崇舉原先乃是周門嫡系弟子,所知凝丹法門乃是周氏數千年傳承,與張衍所修功法截然不同,因此之故,就算他全盤告知,也是對張衍毫無用處。

張衍自思,若只給他一次機會,自己或可丹成四品之上,但想要丹成一品,卻是渺茫之極。

可他卻並不擔憂,反而臉上微微含笑。

他伸手入袖,輕輕拿住一塊堅潤滑膩的玉石。

有這一方推演功法的殘玉在手,他足可逆轉乾坤,煉藥成丹,就算不知法訣竅要,他又有何懼之?

他自袖囊中將內三葯取出,隨後把手一指,四候水,闕厥雷,藏煉髓俱都飛起。

四候水從化作一汪清水從他周身孔竅中鑽入,最終藏與下府。

藏煉髓則被他吞入腹中,藏與中府,而闕厥雷則是自頂門而下,藏與上府之中。

待內三葯備齊之後,他將雙目緩閉,持定心神,放心大膽往那殘玉中沉浸進去。

倏爾間,那玉中與他一般無二的分身便睜開雙目,趺坐而起,把那法訣捏動。

不過片刻之後,他便從玉中退出,默默道:「丹成三品,雖則可堪入目,不過與我期望相較甚遠,仍需再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