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五章 長雨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秋七月,曹真病癒上朝,對魏帝奏道:「國家多事之秋,臣卻卧病多時,煩聖心挂念,深感不安。如今身體業已康復,願再承當軍務,以報皇恩。」

同時呈上奏表,力陳發兵伐蜀:「如今時值秋涼,人馬安閑,正當征伐。臣聞蜀相孔明重病在身,漢中已無精銳把守。剿除蜀逆,以絕大魏後患,此其時也。」

魏帝看了奏表,問侍中劉曄道:「當否立即伐蜀?」

劉曄介面答道:「若不立即伐蜀,日後必會後悔莫及。」

劉曄退朝回府之後,文臣武將紛紛前來探詢:「風聞天子與你計議,欲於今秋興動大軍,討伐蜀國宿敵,此事當真與否?」

劉曄一聽,笑著答道:「諸公看來不知蜀中山川何等艱險,須知以往對蜀一敗再敗,正是盲目輕敵所致。天子對此洞若觀火,豈能不知貿然發兵,必會徒然損兵折將?」

劉曄一口否認主張發兵討蜀之事,倒像是在告誡眾人,千萬不可胡思亂想。

聽到劉曄說的與其在宮內所言自相矛盾,廷臣楊暨心生疑竇,遂徑自入宮去直接問魏帝道:「陛下是否決定中止伐蜀?」

「你一介書生,為何也來與朕談用兵之事?」

「是侍中劉曄對眾臣說,陛下不會令將士去做伐蜀的蠢事。」

「劉曄果真對汝等如此說?」

「臣確實不曾聽錯。那劉曄乃是先帝謀士,臣等如何不信其之所言?」

「他何出此言?」

魏帝好生不解,立刻將劉曄召進宮來,詰問道:「你先在朕面前力主伐蜀,出宮以後又對眾人宣傳不可出兵。如此出爾反爾,究竟是何用意?」

哪知劉曄不慌不忙地答道:「陛下前次是否聽錯了?臣之想法並未改變。罔顧蜀中山川之險,貿然進兵征討,實乃徒然耗費國力,將大魏推向危境。若蜀軍前來犯界,我軍自然不得不進行抵抗,但主動發兵進攻,卻是自投羅網。」

魏帝聽得一臉狐疑,卻無言以對,只得任其侃侃而談。待話題轉到別項事宜,侍立一旁的楊暨離去之後,劉曄方才趨近天子身旁,低聲說道:「看來陛下尚未參透兵法之玄機。伐蜀乃國事重中之重,如此機密事宜,豈可泄露與楊暨及宮中其他人等?」

魏帝恍然大悟道:「啊!原來如此,朕以後是該多加註意。」

適逢司馬懿自荊州回到洛陽,他也贊同立即伐蜀。他此次荊州之行,實為了解吳國動向,實地觀察令他更為確信,吳國雖然擺出助蜀反魏的陣勢,但那只是礙於同盟條約做出的姿態,魏蜀一旦開戰,吳國絕不會出兵相助。

魏國立刻整備兵馬,同年十月,四十萬大軍徑向蜀國劍門關逼來。魏軍號稱有八十萬之眾,如此迅速調動偌大兵力伐蜀,洛陽城上下無不為之稱奇。

幸得此時孔明的病體已經康復。《三國志通俗演義》原書中稱其「口吐鮮血,昏厥倒地」,似乎他患了不治之症,或是病重得已至彌留境地,其實這種描述在原書中頗為常見,不過是表示病勢不輕的形容而已。

孔明得知魏軍大兵犯境,即召王平與張嶷吩咐道:「你二人先各引一千騎去陳倉古道,憑險據守,以當魏兵。」

二將聽了軍令,驚得面面相覷,六神無主。心想魏軍實有四十萬人馬,區區兩千騎兵如何能抵擋得住,此去陳倉無異於自赴死路。

對於如此不近情理的軍令,王平與張嶷實在無言以對。孔明見他們沉默不語、一臉不滿,進一步說明道:「我近日仰觀天文,見太陰畢星有濃密雨氣,此乃月內必有十年不遇之大雨之兆。魏兵雖有四十萬大軍來犯劍門關,但陳倉道狹窄難行,途中多有山險之地,加之遇到大雨淋漓,如此眾多兵馬必無法前進。我軍無須大舉出動前去自受其害,此時正好以逸待勞,你二人且先領輕兵前去,待敵軍顯出疲勞困憊之態,那時再舉大兵前去掩殺,我不久也將前往漢中準備應敵。」

王平、張嶷聞言,豁然開朗,大喜道:「末將短視生疑,還望丞相恕罪。就此告辭,定不負所望,守住陳倉道。」

二將信心百倍地率領兩千輕騎,攜帶足夠一月有餘的糧草,前往陳倉道,擇險要高地築營據守。

卻說魏帝冊封的大司馬、征西大都督曹真,與大將軍副都督司馬懿、軍師劉曄一起,統率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向蜀中開來。

兵至陳倉道,見沿途村落盡被燒為灰燼,竟然連一粒谷、一隻雞也未看到。魏軍官兵感嘆道:「看來孔明早已做了周密準備,此人詭計多端,實在可惡。」

前行幾天之後,司馬懿忽有一日對曹真、劉曄二人說道:「大軍絕對不可再向前推進了。我昨夜觀察天文,見畢星躔於太陰之分,近日必降大雨。倘有疏虞,不僅人馬受苦,更且進退兩難。」

「此事當真?」曹真儘管將信將疑,但見司馬懿言之鑿鑿,擔心日後真有大雨也未可知,於是當天便下令全軍停止行軍,就地紮營。

魏軍砍伐竹木,搭建臨時房屋,紮營十幾日後,果然下起雨來。每天從黎明到日暮,一日連著一日,竟然不見消停。雨量之大更令人吃驚,世人常說「大雨如注」,但此番大雨不僅頃刻之間就淹沒了臨時房屋、糧草與各種器械,還險些將人員、馬匹沖走。無奈之下,魏軍不得不一再向高山上轉移。

山路成河道,絕壁變瀑布,山谷不多時也化為一片湖泊,全軍上下晝夜不安,人不得睡。滂沱大雨不停地連降了三十餘天,其間魏營中溺死者不斷,患病者日增,與後方聯絡斷絕,兵糧秣草耗盡,四十萬兵馬眼見得就要被困死在雨水之中。

魏帝在洛陽聞知此事,憂心如焚,遂令築壇祭天。「乞請天帝開恩,儘速止雨賜晴吧!」然而,雨勢並無歇停之意。

太尉華歆、城門校尉楊阜、黃門侍郎王肅等人,當初就反對出兵伐蜀,此時更以反映民意之名,上疏勸諫魏帝:「懇請陛下儘速召回伐蜀大軍。」

魏帝別無他法,只得發出撤兵詔書。

敕使到達陳倉之時,大雨總算停歇了,但魏軍令人目不忍睹的凄慘處境,卻使敕使潸然淚下。

曹真、劉曄得悉天子詔令撤兵,痛哭不已,司馬懿慚愧地說道:「此番敗回,不可怨天,只怪我短視,無先見之明。如今原路返回,絕不可再折損一兵一卒。」

他先把殿後人馬細心布置在退水之後的山谷中,又將大軍主力一分為二,兩隊相互掩護,交替撤退。

卻說孔明此時已將蜀軍主力派至赤坡(今陝西留壩縣北)。雨後的晚秋,晴空萬里,他神清氣爽地展開一份剛送來的情報:「魏軍疲病交加,現已陸續撤走。」

讀完情報,孔明一改初衷,並未派大兵前去掩殺,而是斬釘截鐵地吩咐道:「如若發兵追擊,勢必會中司馬懿埋伏。此人懷必勝之心而來,自不甘因天災黯然撤走,定會企盼我軍緊追其後,以便伺機報復於我,以求挽回顏面,全身而退。倒不如且任他去,日後再做良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