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九章 後出師表

蜀吳之間的聯盟,這段時間並未發生變化。

孔明早在魏國曹丕建造龍舟企圖侵犯吳國之前,便遣鄧芝去吳國要求重修舊好,孫權也派張溫作為答禮使回訪蜀國,兩國自此重結唇齒之誼。這種聯盟關係當年確保孔明勝利完成征討南蠻,此後亦未橫生枝節,並一直維繫至今。

由此便不難理解,為何魏國在取得街亭大勝、擊退蜀軍之後,立刻將矛頭指向吳國,曹休誤中周魴誘敵之計對朝廷的建言,並非魏國攻吳的主要原因。

其根本在於蜀吳兩國的盟約內容:「當魏國侵犯吳國時,蜀國應立即從背後進擊魏國;若魏國與蜀國發生戰事,吳國有義務從側面對魏國進行打擊。」

正是根據此條款,祁山、街亭之戰爆發之後,吳國必須向魏國側翼採取軍事行動。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蜀吳結盟的目的,魏國自然洞若觀火,對吳國的動向,魏國也始終懷有高度戒心。在如此劍拔弩張的氣氛中,當周魴施出詐降誘敵之計,自然立刻引發了魏吳兩國的戰火。

曹休兵敗潰退之後,吳軍並未乘勝追擊,而是隨即班師回朝,這是因為他們已經履行了盟約中規定的對蜀義務。吳王孫權更將戰況寫成書簡,派使節前往成都送呈蜀帝,在炫耀輝煌戰果的同時,也未忘誇耀自己信守諾言之舉:「吳國重視兩國盟約,石亭之戰便是明證。貴國盡可放心遣孔明前去攻魏,吳國定會恪守盟約,擾亂魏境,使其首尾兩端不得相救,疲於奔命而已。無論魏國如何強勁,只要兩國同心協力,必可將其擊潰。」

再看此後魏國的動靜。曹休石亭大敗之後,惶恐羞愧交加,氣憂成病,逃回洛陽不久,便痛疽發背而死。

曹休乃魏國元老,又是皇族,故魏帝曹睿敕令厚葬。司馬懿此時正被派往南部邊境應對吳國,聽說曹休病故,立刻以參加葬禮之名,十萬火急趕回都城。諸將對他此舉大惑不解:「都督何故如此匆匆趕回都城來?」

司馬懿答道:「我軍雖在街亭對蜀奏凱,卻在石亭敗於吳國。我料孔明休整之後,必會再次迅速起兵,乘虛來取長安。倘若隴西告急,我司馬懿不去,何人可去抵擋孔明?因此只得慌忙趕回。」

諸將聽罷,全都哂笑而退,私下議論道:「沒想到司馬懿如此懼怯。他定是感到吳強蜀弱,前次街亭佔了便宜,現在打不過吳國,才打算再去對蜀國打個勝仗。」

司馬懿向來不在意別人的毀譽褒貶,現在更是充滿自信,我行我素,悠然待在洛陽,有時也去上朝。

卻說孔明自街亭戰敗以後,一直在漢中整軍練兵,裝備與軍糧也已按計畫籌措齊全,正在靜觀局勢,尋找進攻魏軍的機會。

聽到傳來吳軍大捷的消息,蜀帝賜酒三軍。孔明於某晚擺開筵席,曉諭天子恩賜,並藉此嘉勉將士隱忍奮發的鬥志。

舉杯歡飲之時,忽然一陣狂風刮來,將亭前松樹吹折。孔明見此異狀,眉間聚起一團陰雲,但隨即面不改色地繼續與眾人共飲,不想掃了在座將士的興緻。但不多時,一名侍衛前來稟報:「趙雲之子趙統、趙廣前來求見,可否召其進帳?」

孔明一聽,頓時驚得臉色蒼白,手中酒杯擲地,慘然嗟嘆道:「不妙!老松剛被狂風吹折,趙雲之子即來見我……」

孔明的不幸預感果真立刻應驗。趙雲的兩個兒子一被侍從帶進帳來,便稟報了父親趙雲病歿的消息:「家父已於昨夜亡故。」

孔明仔細聽其說完經過,潸然淚下,不禁嘆息道:「趙雲乃是自先帝以來的兩朝功臣,堪稱蜀國之棟樑。國家失此忠貞大將,我也如同被斷了一條臂膀。」

噩耗立刻被報往成都,後主劉禪聞訊放聲痛哭道:「往昔在當陽亂軍之中,若非趙雲將朕抱在懷裡,劉禪豈能活到今日?而今趙雲離朕而去,怎不叫人悲傷!」

蜀帝隨即下詔,追贈趙云為大將軍,謚封順平侯,選成都郊外錦屏山之東為其墓地,敕令舉行國葬。又封趙雲長子趙統為虎賁中郎,次子趙廣為牙門將,令其為父守墳。

就在此時,一名近臣奏道:「孔明從漢中派遣楊儀前來謁見天子,現正在殿外等候。」

楊儀被召進宮中,伏拜於地,恭恭敬敬地呈上孔明的一封書簡,這便是毅然表達再次北伐決心的《後出師表》。

蜀帝將其展開在御案之上,仔細閱讀。只見表中寫道:「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孔明在奏表開頭便開門見山地主張出師,針對成都某些文官的消極論點,闡明了自己的遠大抱負與主戰理由。

隨之指出北伐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方能最終滅掉魏國。

孔明又以謹慎憂患的筆調,坦承魏國勢力的強大與北伐面臨的地緣劣勢,解釋自己不解征衣、久留漢中整頓軍務的六條理由,吐訴了為完成先帝遺托,不屈不撓一心為國的赤膽忠心。他在奏表最後寫道:「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二十倍於吾之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謹呈表以仰聖斷。建興六年冬十一月。」

此奏表讀來令人感到悲壯至極。

卻說此前不久,魏國派遣大軍至吳境,作戰失利,而後曹休病歿。從此以後,魏軍鬥志大不如前,西部防守也隨之日顯鬆懈。孔明視此為再次北伐的大好時機,故而寫表上奏,其期望出征的心情溢於言表。

蜀帝劉禪自然恩准了他的出師請求。

楊儀帶著蜀帝聖旨,星夜飛馬趕回漢中。孔明拜受聖旨後,立即下令:「拔營出發!」

經過半年多整編訓練,三十萬裝備整齊、紀律嚴明的大軍,又向著陳倉道踏上了征程,是年孔明四十八歲。

蜀軍冒著嚴寒挺進,聞名天下的陳倉道(沔縣東北二十里)險惡難行,皚皚白雪覆蓋著群山,徹骨的寒風使馬韁繩與將士的眉毛都結上了冰。

發現漢中的軍事異動後,魏國的邊境守衛大為震動,「孔明再度率兵前來犯境,蜀國大軍足有數十萬人,火速準備應戰!」

軍情報至魏都之後,洛陽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魏軍尚未從敗給吳國的打擊中恢複過來,現在若傾全力去抵抗蜀軍,吳國難免會乘虛而入;若再度去攻吳國,蜀軍的行動更不容小覷。兩面受敵的巨大壓力與曹休不久前的大敗,使魏軍大大喪失了作戰信心。

魏帝曹睿召集群臣問道:「孔明果然又來犯境,該派哪位大將去守長安,確保西部邊境?」

此時曹真亦在廷上,他滿面羞愧地說道:「臣前次被派往隴西,在祁山與孔明對陣,功微罪大,不勝惶恐。未能為國儘力,心中慚愧,深以為恥。臣近日得到一員大將,他使一柄六十餘斤大刀,騎千里征宛馬,開兩石鐵胎硬弓,暗藏兩個流星錘,百發百中,無人能防,有萬夫不當之勇,今乞命任此人為臣之先鋒。」

此刻正是魏帝渴求智士勇將之時,他當即令人將此人召進殿來。

過不多久,一個身高九尺的巨人走上殿來,只見他面黑睛黃,熊腰虎背,盛裝環帶,一副眼中無人的傲岸之氣。

「好!果然英武無比。」魏帝曹睿高興地看著此人,問曹真道,「他是何方人氏?」

曹真自感臉上增光,吩咐那人道:「王雙,你自己稟報天子!」

那巨人伏拜於地,奉答道:「小人生於隴西狄道,名叫王雙,字子全。」

「朕得此猛將,必是全軍之吉兆,何慮蜀軍前來犯境!」

魏帝大喜,當即任其為前部大先鋒,封為虎威將軍,又賜其錦袍金甲,「這些看來很配你的熊腰虎背。」

魏帝遂將總帥印綬交與曹真,對他囑咐道:「知恥而不可怯。朕再次封你為大都督,你率軍出戰,須記取前次教訓,定要將孔明擊敗!」

曹真謝恩出朝,從洛陽領著十五萬精兵,前往長安去與郭淮、張郃會合。他將兵力分布於前線各處要隘,做好了迎戰孔明的準備。

蜀軍從漢中出發,行至陳倉道途中,遇到了一座城堡要塞。那城堡背靠三面陡壁,攔在路中,大有萬夫莫開之勢。原來魏國預見到孔明還會由此北征,早已在此構築了陳倉城,守城將領名喚郝昭,是個赤膽忠心之人。

諸將勸孔明道:「大雪中行此險路,又有魏將郝昭扼守要隘,實難從此而過。不如棄了此城,從太白嶺鳥道出祁山。」

哪知孔明並不同意,「若連這等小城都攻不破,出祁山後,如何能戰勝魏國大軍?陳倉道以北便是街亭,我軍須攻陷此城,將其作為前進基地。」

他對魏延下了攻擊命令,但魏延連攻數天,始終無法將其攻下。

這時,帳下有一人來向孔明獻計,此人名叫靳祥,聲稱乃是陳倉城守將郝昭的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