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章 全力造艦

魏國這段時間相繼失去兩位重臣,大司馬曹仁與謀士賈詡接連病逝,魏國朝政受此影響頗大。

偏偏此時侍中辛毗前來稟報:「東吳與蜀國結成了同盟。」

皇帝曹丕並不相信,「此報必為謠言。」但同樣的報告接二連三送來,令他聽得心煩意亂,怒火中燒,「怪不得吳軍遲遲不攻峽口。好啊,情況既已清楚,正好就此了斷,我要讓孫權知道我的厲害。」

此刻只等曹丕一聲令下,大軍就要大舉南下,踏平東吳。

辛毗勸諫阻止道:「對蜀五路進攻剛剛失敗,馬上又興兵征吳,只怕不利於國內安定。」

辛毗的話無疑是火上澆油,曹丕罵道:「迂儒!你不懂軍事,不要插嘴。蜀吳結盟是何目的?還不是要一起攻魏!難道我們應該束手待斃?」

司馬懿見狀,急忙進言道:「東吳防守以水軍為主,全憑長江天然屏障。如無強大的艦隊,恐怕難以取勝。」

他的話與曹丕不謀而合。魏國水軍已有兩千小船與百餘艘艦船,曹丕於是命令幾十所船廠日夜不停加緊造艦。

此次計畫建造的艦船巨大無比,名喚龍舟,龍骨長二十餘丈,可載兵兩千餘人。十幾艘龍舟造畢下水後,再加上其他三千餘艘兵船,魏國於黃初五年(公元224年)秋八月南下征吳,一路上浩浩蕩蕩,猶如「水上長城」。

魏軍水軍不走長江,而是決定先從蔡水、潁水進入淮水,駛到壽春(今安徽壽縣)、廣陵(今江蘇揚州東北),與東吳水軍在揚子江上進行決戰,然後在對岸南徐(今江蘇鎮江)強行登陸,進逼建業。

此次仍由曹真擔當先鋒,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老將為其輔佐,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皇帝親征的傘蓋旌旗置於大軍中央。

魏國此次發兵使東吳受到很大震動。

「沒想到魏軍這次來得如此迅疾。」孫權聞訊後驚慌失措,群臣亦盡皆失色。顧雍奏道:「魏軍此次是為蜀吳同盟而來,蜀國理應鼎力助吳。可以告訴孔明,讓他速派蜀軍攻打長安,同時我軍必須加強防守南徐要衝。」

然而形勢緊迫,這等小計難解燃眉之急。

孫權忽然想起了正在鎮守荊州的陸遜,「快召陸遜回來!非陸遜不可當此大任。」

站在一旁的徐盛滿心怨氣地說道:「臣等均願為陛下肝膽塗地,陛下為何如此不屑一顧?」

徐盛,字文向,琅琊莒縣人,素以武略聞名。孫權凝神看著他,似乎看出了他堅定的信念。

「徐盛,那太好了。如果你能來守江南,我還有何擔心?就命你為都督,統領建業、南徐兵馬如何?」

徐盛斬釘截鐵地答道:「不肖徐盛擔此大任,縱然一死,也要為陛下粉碎魏軍進攻。如若守不住江南,誅臣九族,絕不喊冤。」

快馬來報,魏國傾巢而出的征吳大艦隊,已經從蔡水、潁水進入淮水,其先鋒正在靠近壽春。徐盛將兵力集結到長江一線,準備與魏軍決一死戰,誓言道:「此戰若敗,無復有吳。國之不存,焉有我耶。」

但有一人,對新任都督徐盛的軍令屢唱反調。這個年輕氣盛的將軍,是孫權的侄子孫韶,字公禮。

孫韶固執地認為:「應該早發軍馬渡江,於淮南之地迎敵。如此白白等在這裡,魏國大軍一旦攻上岸來,引起國中騷動,勢必無法收拾。」

徐盛對此反對:「渡江去對岸作戰,於我軍非常不利。魏軍先頭部隊名將雲集,豈能輕易奇襲成功?只有等敵軍渡江來到此地,我軍方能將其殲滅。」

他照此方策鞏固防衛,蓄勢以待。

魏軍艦隊已經進入淮水,附近要塞皆被其陸軍攻破。消息傳來,孫韶咬牙切齒,再三再四催徐盛發兵:「你難道就這麼坐視不管?」

他喋喋不休地指責徐盛消極避戰,聲稱若能給他一隊人馬,定能衝過江去,將魏帝曹丕的首級取回來。甚至揚言,要私下招集有志之士,夜裡逃出兵營去渡江作戰。

徐盛被逼得忍無可忍,怒斥孫韶:「大膽!竟敢藐視軍紀!」於是,斷然命令武士:「將孫韶斬首!若將此輩留在營內,我的命令誰還會聽!」

武士們將孫韶押到轅門之外,即待行刑。但因要斬的是孫權鍾愛的侄子,他們互相推來推去,誰也不肯動手。

「你來斬吧。」

「不,還是你來吧。」

有人趁機已將此事報進宮去,吳王大吃一驚,急忙親自飛馬來救。

孫韶靠著孫權撿回一條命,趁機告狀道:「我以前在廣陵住過,對那裡的地形了如指掌。懇請徐盛給我一隊人馬前去偷襲,不料他覺得失了面子,反要將我斬首。」

孫權本就喜歡這個侄子,見他胸懷大志,心裡大為讚賞。

「嗯,嗯……如此說來,你主張要在曹丕的大艦隊渡過長江之前,主動迎上前去阻擊?」

「是的。侄臣以為,倘若如此坐等魏國大軍來攻,東吳必亡無疑。」

「好,好,我與你一起到營中去問徐盛,看他到底打的是何主意。隨我來!」刑吏與武士也跟隨在孫權後面回營去了。

徐盛恭迎吳王,對主君的到來非常吃驚,正色說道:「封臣為都督的正是大王,現在臣在整肅軍紀,大王為何又要破壞軍紀?」

徐盛義正詞嚴,吳王無言以對,只得借口孫韶少不更事,再三對徐盛抱歉道:「饒了他吧,只此一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