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曹丕征吳

破蜀似疾風迅雷,撤退亦如風馳電掣。吳軍眾將打完勝仗,趾高氣揚,有人語帶揶揄地問陸遜:「明明已經逼近白帝城,為何見了亂石堆出的迷魂陣,就慌忙退兵?又不是真的孔明在那裡。」

陸遜認真地答道:「不錯,我確實害怕孔明。不過撤軍還有其他原因,兩天之內諸公便會知曉。」

眾人以為這是他一時搪塞的遁詞,沒想到過了兩天,果然東吳各地接二連三送來急報:「魏國大軍分為三路,曹休之軍已達洞口,曹真迫近南郡邊境,曹仁正向濡須進發,來勢洶湧。」

「不出我所料!」陸遜擊掌慶幸自己判斷無誤,已為東吳早早做好了準備,立刻命令全軍準備迎戰。

卻說蜀帝劉玄德被陸遜打得無法東山再起,躲進白帝城後,再也看不到往年的意氣風采了。

「朕無顏面對成都諸臣。」成都的深宮只會勾起劉玄德的傷心事。

不久,馬良從漢中歸來,將孔明之言一一轉告,蜀帝痛惜地嘆道:「現在朕還有何話可說?若當初依丞相所言而行,何至今日這般地步?」雖然孔明請他還都,他卻將白帝城改名永安宮住下,再也沒有回去。

此時又傳來消息,水軍將領黃權逃到魏國,投降了曹丕,側臣進言劉玄德:「應將黃權妻兒處斬。」

誰知劉玄德說道:「不可。黃權降魏,乃因被吳軍斷了退路,進退維艱。罪在朕棄了黃權,非黃權棄朕。」不但不殺黃權妻兒,反而吩咐對其加以保護。

黃權降魏見到曹丕,雖被委為鎮南將軍,他卻只顧流淚,並無半點歡欣。曹丕問他:「你不願當鎮南將軍?」

黃權答道:「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不敢受此大恩。」委婉謝絕了曹丕的任命。

一名魏臣走上廷來,故意大聲稟報:「有細作從蜀國帶來消息,黃權歸降魏國之後,劉玄德震怒,已將其妻兒處斬。」

黃權聽後,頗為自信地說:「消息必定有誤,恐為小人造謠,蜀帝絕非那等無情之人。」

曹丕聽後,再也未發一語,只是令其退下。他悄悄將賈詡召來,展開三國地圖,問道:「朕要統一天下,是該先取蜀,還是先攻吳?」

賈詡思考良久,方才答道:「取蜀國難,攻東吳也難……總之,只能乘兩國內部空虛時進攻。以陛下的天威,將來定有如願之日。」

「現在我軍正乘東吳內部虛弱,分三路向其開進,你認為勝算如何?」

「恐怕無利可圖。」

「原先你說可以乘虛攻吳,現在又說不可,豈不是自相矛盾?」曹丕思維相當敏銳,謀士賈詡也經常被他問得啞口無言。

但賈詡此次聽到曹丕詰問,卻不憚冒犯地說道:「臣之所言並非自相矛盾。若是不久前,東吳被蜀軍打得節節敗退之時,魏要攻吳,可謂絕好時機。現在形勢完全逆轉,陸遜擊蜀大獲全勝,東吳氣勢銳不可當,故臣以為攻吳甚難,現在進攻,對魏國非常不利。」

「你不必多說了。大軍已向東吳邊境進發,朕意既定,絕無更改。」曹丕不聽賈詡勸告,又為三路大軍增派兵力,並親自前往督戰。

剛剛打完蜀軍,又要迎擊魏軍,陸遜巧妙快速調動兵力,不慌不忙,沉著抵抗三路魏軍,頑強防守。

三條戰線之中,對東吳來說,最重要的戰略樞紐當屬靠近吳都建業的濡須城。

魏國派曹仁攻擊濡須,配以王雙、諸葛雯兩員大將,率五萬餘騎將濡須圍得水泄不通。

魏帝曹丕也親來此地督戰,曉諭全軍將士:「只要攻下濡須,就如一把匕首插到敵都建業城中,現在正是立大功之時!」

魏軍士氣因此空前高漲,戰氣蔽紅日,殺聲震天地,江東天空亦為之晦冥。

防守濡須的大將,是年僅二十七歲的朱桓。他年紀雖輕,膽量卻不小,先已分出五千士兵去援羨溪,時下城中守軍所剩不多。眾人勸他:「憑如此單薄兵力,實難防魏國大軍。如今或撤退與後陣會合,或請後陣入城一同防守,待建業再增派後備兵力,方可與敵交戰。」

朱桓見眾人戰戰兢兢,遂召來主要部將,告訴他們:「魏軍誠然兵多將廣,但遠途跋涉,旅途疲勞,加之天氣炎熱,不久便會被人多所累,缺糧與疾病之苦必將接踵而至。反觀我軍,雖然兵員不足,但駐在山上陰涼之地,加之有天險為屏障,南臨大江,北靠高山,以逸待勞。兵法云:『客兵倍而主兵半者,主兵尚能常勝客兵。』自古以來的平原野外作戰,以少勝多的戰例並不少,然無士氣之軍,必敗無疑。望諸位相信我朱桓的指揮,樹立必勝信念。我欲明天出城,讓敵人領教領教吳軍的厲害。」

第二天,他出城之後,故意露出破綻,引誘敵軍靠近。

魏將常雕率軍急朝城門攻來。——只聽城門之內悄然無聲,似乎沒有一兵一卒。

「敵人不敢交戰,或許已從後門逃走。」魏兵放鬆警惕,開始爬城牆,常雕也騎馬來到護城壕邊。

突然轟然一聲響,幾百面旌旗從箭樓、望樓、城牆、城門上伸了出來,迎風飄揚,猶如萬花綻放一般。

檑石、箭矢雨點般從天而降,城門忽然大開,朱桓單騎沖入敵陣,一刀便將魏將常雕斬於馬下。

聽到前鋒告急,中軍曹仁立刻率領大軍前來增援,不料回頭一看,羨溪的山谷里忽然擁出無數吳軍,金鼓齊鳴,斷了他的退路。

這一仗其實只是魏軍失敗的開始,從此以後,魏軍連戰連敗,怎麼也打不贏朱桓的吳軍。

洞口、南郡兩處的進攻也慘敗,如此打下去,魏帝曹丕自己恐怕都會無法撤回魏國。曹丕只得就此打消攻吳的念頭,收拾殘兵敗將,恨恨地回魏國去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