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二章 漢中王

隨著曹兵大舉潰逃,劉玄德率領的蜀軍全面佔領漢中,上庸、金城諸郡相繼陷落歸劉,或是望風而降。申耽、申儀等漢中舊將聞知曹操已棄漢中逃走,尋思:「我等還為誰而戰哩?」於是紛紛投效劉玄德麾下。

劉玄德頒發布告,安定民心,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百廢齊舉,步入正軌。如此一來,他的領地已然橫跨四川、漢川,幅員遼闊,地域廣大,昔日偏安一隅的小小蜀地,如今一躍而成為敢於睥睨群雄,堪與江南的東吳、北方曹操相抗衡的一大勢力。

審時度勢的孔明與眾將交換意見,流露出勸進的意思來:「目下東西兩川之百姓感服主公的仁義恩德,皆以為劉皇叔宜即王位,內定民生,外討國賊,名正言順也。」

文武將臣個個贊同:「早該如此了!主公倘若再推卻,眾人心都涼了!還望軍師擇機向主公進言。」

於是孔明作為文武百官的代表,與法正一同來謁見劉玄德,只道:「主公如今威震八方,德服四民,君臨兩川,名實兼備,此恐不單單是人之功,而是天之理法啊。主公不如趁此時擇吉即王位,以應天意。」

劉玄德吃了一驚,慌不迭地搖頭:「軍師說什麼哪?!玄德雖然身為大漢宗室,但無論到哪裡都不敢忘記自己乃一臣子而已。如今天子龍據許昌,玄德若是仿效志驕氣盈的曹操僭稱王位,豈不是反漢?還有什麼名分去討國賊呀?」

「非也非也!如今又不是尊主公稱帝,而是晉位漢中王。如今天下分崩,英雄並起,東吳稱霸南方,曹操雄踞北方,宇內兩分,各霸一方。主公若還是拘執於義、以謙讓為美德而不肯為王,只會令天下胸懷統一大漢之志的諸英雄對主公的初衷產生懷疑,三軍之心也會為之動搖。眼下天從地允,主公何不乘盛勢步雲階榮進冠冕璽綬,南面而王?頒賞三軍將士、依功勛定爵,與四民同享歡欣,這才是率齊群義、寧社稷、崇國威之大策呀!懇望主公勿再拘執常理,應天順時。」

劉玄德仍是不肯應允。即便臣下及兩川百姓眾望所歸,但沒有天子的敕命,他是斷斷不敢自己僭立為王的。

然而孔明及法正、張飛、趙雲等一班人輪番進言,勸諫不停,劉玄德終於推辭不過而依允了。於是命譙周起草了一道表奏,遣使者齎赴許昌請准。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沔陽(今陝西漢中以西)築起了一座高大的儀殿及九重壇,方圓九里,分布五方,各設幡旗,文武百官依次序排列兩旁,即位儀式即將在此舉行。

許靖、法正請劉玄德登壇,進冠冕璽綬,正式面南稱王。同時,嫡子劉禪也被立為王世子。

除此以外:封許靖為太傅;封法正為尚書令;諸葛亮依舊封為軍師,總理軍國要事,兼任兵務總督;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魏延為漢中太守……其餘文臣武將也各依功勛定爵封官。

劉玄德上奏天子的表奏末尾,有孔明及一百二十餘名蜀臣的連署簽名。當年秋天,朝廷正式准允劉玄德晉爵王位,並授予他「漢中王領大司馬」的印綬。

曹操在鄴郡聞聽劉玄德自立為王,不由得怒起心頭,破口大罵道:「劉玄德,你這個織席販履的村夫小人,怎敢僭稱漢中王?可恨!旁若無人的劉玄德,看來你是執意要與我曹某為敵!等著瞧吧,我發誓滅了你!」

魏王曹操像獅子般怒吼著,即刻聚集群臣於議事大廳商議,準備起百萬大軍前往兩川與劉玄德一決雌雄。

此時,群臣中一人起身出班進諫道:「大王息怒,切不可因一時之怒親勞車駕遠征。臣有一計,可令劉玄德自受其禍,待其兵衰力盡之時,大王再遣兵前往征伐,必能一舉成功!」

眾人看去,原來是司馬懿,字仲達,乃曹操近臣中近來最為看重的一位年輕英才。

曹操心中甚喜,忙問道:「如此自然最好。可是我怎能袖手旁觀等著蜀衰亡?仲達莫非有何高見?」

司馬懿對道:「依臣看,東吳孫權先前以妹妹嫁劉玄德,以後又趁隙招回東吳,自此兩國關係交惡,加之劉玄德佔著荊州一直不還,想來相互必定俱有切齒之恨。——魏王可差一能言善辯之人前往東吳,說動孫權興兵攻打荊州,只道魏王願為呼應,牽制劉玄德側翼,只要曉以利害,必定百無一失,孫權定會起兵!」

「……嗯,以東吳之兵去攻打劉玄德?」

「荊州危急,漢川即瀕近危殆,而漢川若失,則蜀勢將危如累卵。不管怎麼樣,只要江南虎視眈眈覬覦在側,劉玄德便無一日可以安眠,即便傾兩川之兵他也要救荊州之危。到那時再出兵取漢中,劉玄德首尾不能相顧,我魏大軍便如孫子所說的,是知『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而戰,則戰無不勝矣。」

「妙哉妙哉!」曹操大喜,隨即選派滿寵為使者,星夜趕往東吳。滿寵數次來往於魏吳之間,也曾多次擔任外交使者。

卻說東吳孫權冷眼旁觀魏蜀之爭,心裡明白,東吳今日的安泰只是暫時的,明日可就沒這份安泰了。

正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入報說曹操使者滿寵到。

孫權先徵求老臣張昭的意見。

張昭說:「想必曹操有講和之意,請求兩國修好,主公不妨以禮待之。」

孫權依其言,命人引滿寵進來相見。分主賓坐定,禮畢,便詢問來意。

滿寵道:「魏與東吳原本無仇,之前無非是誤聽諸葛孔明的挑唆,中其詭計,才致使兩國連年征戰不止,生靈塗炭,結果到頭來得利的既非東吳也非魏,而是眼下盤踞蜀漢兩川的劉玄德呀!如今魏王曹操遣在下為使前來,也是出於反省,欲與東吳結成唇齒之誼,共討劉玄德。」說著,呈上曹操的親筆書信。

孫權讀了曹操的信,心下甚為高興,以賓禮設宴款待滿寵。

滿寵從孫權的臉上看出來了,暗自思忖:「今番的交涉算是成功了!」不覺陶醉於美酒中。

然而他回到驛館安歇後,吳侯的宮殿內直到深更半夜依舊是一副緊張忙碌的景象。所有重臣全都彙集一堂,圍在孫權周圍,圍繞「如何回覆魏王的書信」而展開評議商討。

「魏王的雄心自然仍是一統天下,故此今番來使顯見是曹操的計謀。雖然如此,若是回絕魏的要求,東吳便將直接承受魏的重壓,他日兩國再起兵端,豈不是讓令蜀漁翁得利,情勢有所好轉呀?」謀士顧雍首先表態。這也代表了多數人的意見。

畢竟東吳頗具國際眼光及憂患意識,目下最為理想的自然是不和不戰,盡量避免與魏正面衝突,而誘使其兵鋒轉向別處,東吳則趁隙專註於自我發展,進一步充實國力,等待雄起的時機。

諸葛瑾則提出一策:「不妨先送來使滿寵返回許昌,改日東吳專遣使者前往如何?此期間另差使者往荊州。眼下駐守荊州的是關羽,可攜主公書信去向關羽陳說天下大勢,使其與東吳協力。關羽若是肯與我東吳協力共破曹操,便可斷然拒絕曹操,與其決一死戰,東吳也絕不會失敗的。」

張昭打斷他的話問:「倘使關羽不肯呢?」

「倘若那樣,則可立即答應魏的請求,助曹操攻取荊州!」

「太妙了!通達權變,太好了!不過諸葛兄,只恐結果不出後者呀。以深得劉玄德信任、忠誠無比的關羽來說,一封書信便能夠輕易其立場,與我東吳同心協力么?我看難哪!」

「不錯,單憑外交手段著實難令其改變立場。不過關羽是個在感情上非常脆弱的粗獷豪傑,臣的計策便是聯姻:臣聽說關羽育有一男一女,其女兒年幼尚未許配,若告訴他主公世子願迎娶其女,兩家結好,想必關羽會高高興興答應的吧!」

孫權點頭表示讚許。事不宜遲,便決定派諸葛瑾為使者前往荊州;與此同時,曹操那廂則先遣使者前往,先摸清雙方的外交底牌再決定東吳的對策不遲。——商議既定,次日便準備妥了書信及許多禮物,送滿寵先回許昌。

使者的船剛剛起帆,諸葛瑾所乘之船便跟著出發了。

船到荊州。關羽自然知道是軍師孔明的兄長,但聞聽是東吳的使者,並不出迎,而是悠然地等候諸葛瑾登堂。一見面,便問道:「此來有何貴幹呀?」一副武人的粗莽之態。

諸葛瑾卻並沒有不悅,反而覺得關羽這副樣子憨直淳樸,於是答道:「特來求結兩家之好:聽說將軍有一女,適值妙齡,我家主公孫權恰好有一子,東吳之人皆以為絕好世子,不知將軍可有意將愛女嫁與吳侯世子?」

關羽一聽,濃眉虎髯當即倒豎起來,盯著諸葛瑾的嘴角,冷冷地一口回絕道:「沒有!」

諸葛瑾還執拗地追問:「為什麼?」

關羽終於按捺不住,勃然發怒道:「什麼為什麼?!我關某的虎女安能嫁給犬子!」

諸葛瑾慌忙縮一縮身子。他覺得,似乎自己若再多說一個字,關羽那柄劍立即便要脫鞘而出,朝自己脖頸飛過來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