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漢魏以後的神仙丹道派

道家與方士,方士與神仙,在這三個名稱之下的類型人物,及其學術思想的內容與淵源,由戰國而到秦、漢之間,實在都是互相為用。到了漢、魏開始,延續一千多年,直到現在,方士的名稱,已成過去,只有道家與神仙,卻成為不可分家的混合觀念。其實,漢魏以後,道家神仙的學術,已經遠非秦、漢以上的面目,這一千多年來道家的神仙,實際上,卻是丹道派的天下,所謂丹道,便是以修鍊精、氣、神為主的內丹方法,以求達到解脫而成神仙為最高目的。關於神仙的種類,在宋、元以後,歸納起來,約分五種:(1)大羅金仙(神仙)。(2)天仙。(3)地仙。(4)人仙。(5)鬼仙。初步修到死後的精靈不滅,在鬼道的世界中,能夠長久通靈而存在的,便是鬼仙的成果。修到卻病延年、無災無患、壽登遐齡的,便是人中之仙的成果。過此以上,如果修到辟穀服氣、行及奔馬、具有少分神異的奇蹟,可以部分不受物理世界各種現象所影響,如寒暑不侵,水火不懼的,便是地仙的成果。再由此上進,修到飛空絕跡,駐壽無疆,而具有種種神通,有如莊子、列子寓言所說的境界的,才算是天仙的成果。最高能修到形神俱妙,不受世間生死的拘束,解脫無累,隨時隨地可以散而為炁,聚而成形,天上人間,任意寄居的,便是大羅金仙,也即是所謂神仙的極果。凡此種種,是否確有其事?或者是否有此可能?我們現在無法證明,姑且不加討論,但是有一點必須值得特別注意的,在中國文化中,儒家對於從倫道德,教育修養的最高標準,是把一個普通平凡人的人格,提升到迥異常人的聖賢境界,已經足夠偉大。而在另一面,還有道家的學術,從宇宙物理的研究,與生理的生命功能而立論,更加提高人生的標準,認為一個人,可以由普通愚夫愚婦的地位,而修鍊升華的超人,提高人的價值,可以超越現實世界的理想,把握宇宙物理的功能,超過時間空間對立的束縛;而且早於公元前一千多年,毫無十六、十世紀以後的科學觀念,便能產生他們自己獨立的一套科學觀點,無論它是幻想、是事實、是欺世的謊言、是有實驗的經驗之談,都是值得我們瞠目相對,需要留心研究的。

(一)丹經鼻祖的作者魏伯陽

自秦、漢以來,開創修鍊神仙丹道學術思想的人,比較有案可稽的,當然要道推東漢末年的魏伯陽,也就是後世道家尊稱他為魏真人、或火龍真人的。關於魏伯陽的確實身世,與他生存準確的年代,始終還是文化史上一個大謎,但是,他是東漢時期的人,大概不會錯,他只有比祝禱派,以符籙道術起家,開道教先河的張道陵為早,那是較為可靠的。大家都知道東漢時期的文化,是儒家思想的衰頹時期,一切學術,都已漸趨沒落,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它在理論物理的科學,與理論天文學上,卻有很大的成就,只因後世一般缺乏科學修養的人,把它統統歸入無用之學"象數"案卷中去了。其實,什麼是"象數","象數"學中的真義,究竟包含了些什麼東西?恐怕一般人,除了隨人轉語而加批評以外,自己都沒有好好下過功夫去研究,以外行人的眼光,去批評一件非常深刻的內行事:真是多麼冤哉!枉也!東漢末期,在道家與道教史上,產生兩個劃時代的人物,一是魏伯陽,另一便是張道陵。魏伯陽是代表上古傳統文化中的隱士精神——神仙。張道陵卻在漢代以後,構成道術傳統的世系,到了宋、元以後,一直成為江西龍虎山正乙派張天師的世家,他與山東曲阜的孔子世家,互相併陳。在中國文化歷史上,能夠以學術思想,造成一二千年世家的系統,只有儒家的孔子,與道家的張天師,豈不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嗎?這也就是說明中華民族,對於文化學術思想如何尊重的精神,他能夠在文化的王國里,自由給予聖賢、神仙、高士、處士、隱逸,等等極其美善的封號,而且是不問今古,都受到一分尊崇的禮遇。可是魏伯陽,卻是走的"隱士"路線,結果只有給人以"不知所終"的疑猜而已,他贈予後人唯一的禮物,就是他的一部千古名著《參同契》一書。他這部著作,的確絞盡腦汁,有人竭其畢生精力,從種種方面去研究摸索,還是毫無頭緒,宋代理學的大儒朱熹,便自認他的一生,對於這部書的研究,是失敗了,可是他愛好它,為了避免陽儒暗道的嫌疑,他曾經化名崆峒道士鄒訁斤,注過《參同契》。

魏伯陽著作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修鍊丹道的原理與方法,證明人與天地.宇宙,有同體同功而異用的法則和原理,為了整理自古以來的傳承,證明人為的修鍊,可以升華而成神仙的傳統學術,他以《周易》的理、象、數三部分,和周、秦到兩漢,用在天文物理學上的原理與原則的五行、干支之學,以及道家老子傳統的形上、形下的玄學原理,一齊融會貫通,為丹道的修鍊程序,做了一套完整的說明。所謂"參同契",便是說,丹道修鍊的原理,與《周易》、《老子》的科學而哲學的原則,參得透徹了,便可了解它們完全是同一功用,"如合符契"的。所以他便融會《周易》、黃老、丹道這三種學術共通的道理,著述這本《參同契》了。在這本書中,他的文辭簡樸而優美,猶如《易林》的詞章,也是千古絕調之筆,他把丹道修鍊的原理,區分為藥物、服食、御政三大綱要。然而如《老子》這本書一樣,它原始的篇章次序,究竟是如何的安排,確費後人的疑猜與稽考,這又富於道家猶龍隱約的風味,可與老子其人及其書互比隱晦。如果我們要把丹經的鼻祖著作《參同契》,比之老子的書,那麼,另一部丹經,是宋代張紫陽真人所著的《悟真篇》,應該比之如莊子的書了。

《參同契》所講的丹道學術,特別注重身心精神的修鍊,他所指用於"返老還童"、"長生不死",至於最高解脫而登上仙位的丹藥,主要的藥物,便是人人自己所具備的精、神、炁而已。即在修鍊的過程中,也可以借用,或者必須借用外物的丹藥,那是為了培養補充衰竭而有病象的身心,使其恢複精、神、炁的生命本能而已。它是中國養生學的祖述寶典,也是最早研究身心生命奧秘的著作,它影響漢、魏的醫學,生物物理學,乃至佛學與禪宗,後來道教的經典《黃庭經》,所謂"上藥三品,神與炁精"等思想,以及《龍虎經》等的著作,都是由《參同契》的蛻變而來,不過加上一些宗教神秘的觀念而已,他認為恢複精神先天原始的情況,能夠自作生命的主宰,以及變化生死的功能,一切都可操之在我,才是服食丹道的效驗。至於煅煉藥物的精、神、炁,與服食的方法,必須有正確的心性修養,與真正智慧的認識,才能做到。所以統攝修鍊藥物,服食成丹等的程序,便要透徹了解御政的重心。講到藥物,他雖然指出精、神、炁為修鍊丹藥的主材,但是,他並非如宋、元以後的丹道,參合佛學禪宗的理論與方法,而且更不是明、清以後伍沖虛、柳華陽的丹道學派,專以性神經系統的精蟲卵子等,認為便是精神的精;同時,更沒有如明、清以後的丹道,動輒便以任、督等奇經八脈做為修道的主題。他的本來原文,非常清晰,只因後世道家與道教的道士們,各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自己為他作註解,於是講究修性修命的,主張獨身主義的單修清靜派;主張不離家室之好,男女合薪的雙修派;主張燒鉛鍊汞而用外丹的丹法,就眾說紛紜,統以《參同契》做為原理的根據了,所以房中采煉等等左道旁門的謬論,也都一一牽強附會,援引《參同契》的文言,而言之成理,著之成文。至於《參同契》原本所說的精與神,便是魂與魄的外用,炁,只是精與神的化合物而已。它與《周易·系傳》的:"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確是同一路線的思想。

其實,《參同契》一書,並非真正難讀,也不是作者故弄玄虛,保存有無上秘密的口訣,只是受歷史時代背景的影響,文章風格,各有不同,魏伯陽生當東漢時代,正當文運走向變今而仿古的變革時期,他沒有像近代人的條分縷析,歸納分類得清清楚楚,但是你只要把握他的主題,是在說明修鍊丹道的原理與方法,百讀不厭,久久就會自然貫通,找出它的體系條理了。他引用老子的理論,是為了借重先聖古人的言辭,以證明他的道理,並非向壁虛構。他引用《易經》象數的原則,極力說明天地日月氣象變化的宇宙規律,藉以證明人身生命活動的原理,是與天地宇宙變化的程序,有共通活用的軌則,並非是要你把天地日月的規範,獃獃板板地用到身心上來。清代道士朱雲陽的意見,認為他是以月的盈虧,來比精神的衰旺,日的出沒,來比氣血的盈虛,這是非常合理的名言。現在我們舉出一、二段有關修鍊清靜的理論與方法,是他說明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的引申註解。同時,也可以在其中看到稍遲魏伯陽一二百年間的佛學與排學等,它如何取用中國文化中,對於心性現狀解釋的科學觀,以及首先提出以"無念"為入手的《參同契》的修法;並且也由此看出宋儒理學家們的修養"靜""敬"的方法,它與佛、道兩家,是如何的結有不解之緣了。例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