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版自序

無須贅言,《三國志》講述的是距今大約一千八百年前的事,然而活躍在那個遙遠時代的書中登場人物,時至今日似乎仍然活生生地在中國的各個角落——只要親身去到中國,與那裡上至政要下至庶民形形色色的眾生有所接觸,尤其是關係拉近了之後,便會時不時地讓人感覺到其宛若三國故事中出現的某個人物,抑或至少身上有某些相通的東西。

由此可以說,三國時代的治亂興亡依舊在現代的中國上演著,儘管社會形態和文化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作品中的人物今日一仍舊貫還鮮活地健在於世。這麼說,一點也不過分。

《三國志》中有不少篇首詞和篇尾詩。

這些詩,不惟是記述了龐駁錯紛的治亂興亡的戰記、故事,更具有一種令東方人血脈賁張、罡氣貫虹的諧暢、音樂以及色彩。

倘使從中將這些詩讚抽掉,則這部被譽為世界級傑作的規模宏壯的作品非但讀起來索然寡味,其文學價值也勢將大打折扣。

正因為如此,對於《三國志》這部作品,倘使生硬地進行改寫或是節譯,不僅會讓原作的詩味蕩然無存,更加堪憂的則是會悵然痛失其中最打動人心的東西。

為此,我沒有選擇改寫或是節譯,而是斗膽嘗試採用最適合長篇巨制的報紙連載小說的體例來對這部作品進行再創作,並且在劉備、曹操、關羽、張飛以及其他一些主要人物身上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創意。書中隨處可見的原著中所沒有的詞句和對白等,便是我的點彩之筆。

眾所周知,《三國志》雖然取材自中國的歷史,卻並不是正史。作者運筆自如地讓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躍起來,走進作品中。這部作品描寫了自後漢第十二代皇帝靈帝時期(公元168年前後,相當於日本成務天皇在位年代)至晉武帝滅吳的太康元年約一百一十二年間的治亂興亡,構思之宏大,舞台之遼闊,堪稱在全世界的古典小說中也是無與類比的。細細數來,書中登場人物何止成百上千。加上作品中無處不在、撲面而來的曠放雄卓之豪氣、凄婉哀切之情愫、慷慨悲歌之辭句、誇張幽約之諧趣、拍案三嘆之激烈,娓娓道來,魅力無窮,令讀者的思緒情不自禁地閃回至百年間發生在這片大地之上的種種人間浮沉與文化興亡,轉而掩卷深思,感慨不絕。

如果換一個欣賞角度來看,《三國志》又可以說是一部民俗小說。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人間愛欲、道德、宗教、生活,還有作為小說主線貫穿首尾的戰爭這一主題以及群雄割據等等,無疑就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民俗畫卷,那充滿朝氣、奮勵不止的眾生相,便可以看做是以天地為舞台、伴以雄壯的音樂而上演的一出人間大戲。

由於時代變遷,原著中出現的地名與現在使用的地名當然有所差異,凡能查證而知的地名我在書中都加了注釋,不過仍然有不少舊地名不甚了了。至於登場人物的爵位官職等,根據字面能夠推知的一仍其舊,照搬照抄。因為如果用詞太過現代,則文字所具有的特殊的色彩和感覺恐會喪失殆盡。

原著現存《三國志通俗演義》和《三國演義》以及其他數種不同流變版本。筆者沒有完全依據這些版本進行簡單的直譯,而是各取所長,從而形成了自成一格的《三國》。回想寫作這部作品時的情景,筆者一邊奮筆疾書,一邊腦海中情不由己地閃現少年時代狂讀久保天隨先生的《新譯演義三國志》,半夜三更猶貓在燈下不忍釋手,被父親責罵並逼著上床睡覺的情景。

說起來,要想咀嚼和品味到《三國志》的醍醐真味,莫過於閱讀原著。然而如今的讀者恐多會畏憚和止步於其艱澀難懂,同時考慮到一般大眾所追求的閱讀樂趣也是千態萬狀、不一而足的,故而斗膽承奉書肆之囑,將舊作加以修訂,付梓再版。

吉川英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