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暮色襄樊

在南宋境內,戰爭的時鐘卻沒有馬上停止,因為忽必烈出現了。

這時要提一下忽必烈的特殊性。他與全部的蒙古人都不同,尤其是和「剛明雄毅」的大哥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蒙哥是傳統型蒙古人,信任刀馬與弓箭,他的「剛」字訣讓他無法去接受並奉行其他民族的生活理念。比如漢族的,哪怕再先進,能帶來更多的財富,他也不會接受。

蒙古人可以擊敗、奴役所有民族,難道還要去向那些「劣等」民族學習?!天大的笑話。

忽必烈卻不這麼想。

蒙古人的戰力,加上漢族人的思維,具體是對財富的管理,才會強強結合,達到完美配置。他在自己的漠南領地,包括漢地的河南一帶,放棄了傳統的蒙古式管理法,轉而放權給漢人,很快得到回報,財富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壯大。

讓其他的蒙古人看紅了眼睛。

蒙哥本人都怒了。辛苦搶劫的蒙古人還不如坐享其成的蒙古人,簡直是大逆不道。尤其是四弟的財富比他都要多,這絕對不能容忍。

蒙哥下令調查忽必烈的漢臣手下是否擅權、奸利。以此為由,一個龐大的紀檢組織從和林出發,到忽必烈的漠南區域內進行審計。

很快,紀檢列出了一百四十二條違紀事件,忽必烈的大小幕僚全部落網,幾乎一個都沒剩下。蒙哥趁機解除了忽必烈對漠南漢地的統軍權。

忽必烈遭遇了他人生里最大的危機。黃金家族的主系成員不可能沒有軍權,無軍權之後很快就會無生命,會迅速淹沒在歷史長河裡,連個水花都別想濺起。

被逼無奈,忽必烈盡一切可能取信他的哥哥。

他帶著全部家眷北上和林入覲。非常明顯,他是要把全體家人都交給蒙哥當人質,以此證明他的忠誠。可就是這樣,蒙哥仍然不相信。

蒙哥命令他把家眷都留在和林,自己單身入覲。忽必烈都答應,蒙哥才勉強放他回漢地去休息。他的軍權沒了,他的漢人機構沒了。

忽必烈在歷史上暫時消失。

以上事情發生在「斡腹」雲南成功之後,蒙哥南征之前。當釣魚城激戰正酣,蒙哥汗「毅」字訣大顯神威的時候,東路軍主將塔察兒打得一塌糊塗,這位滅亡了金國的蒙古名將寸土未得。蒙哥大怒,揚言必將嚴懲,哪怕是守灶家族也別想倖免。

這時忽必烈適時出現,他請求大哥給予出征的權力。蒙哥想到了四弟的英勇善戰,在這方面老四還是非常蒙古的。很好,忽必烈出征,代替塔察兒負責東路軍。

蒙哥死在金劍山溫湯峽時,忽必烈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他的軍隊渡過淮河,強攻大勝得手,進至黃陂,抵達了鄂州江北,飲馬長江了。

與南宋一水之隔,蒙哥的死訊傳來。

大汗死了,戰爭必須立即停止。尤其是忽必烈,他是有望競爭汗位的人,越快趕回蒙古本部,成功的希望越大。

可忽必烈不這樣想,他需要一場浩大的勝利,尤其是蒙哥汗親征都沒有得到的勝利,有了它之後,他才能在競爭中真正獲得優勢。若不然,他之前還被停職,就差流放了,讓他拿什麼威服驕橫成性的蒙古人?

忽必烈下令渡過長江,圍攻鄂州。消息傳進臨安,南宋朝野空前震動。這是自金兀朮搜山檢海捉趙構以來前所未有之危局。

蒙古軍居然已經渡過了長江!

是逃是戰,擺上桌面。主張逃跑的人是首相吳潛,這人非常強硬,對趙昀也不那麼溫順,經常自己處理完了文件,才把結果報告給趙昀。兩人之間的矛盾早已激化,激化點在趙昀的繼承人方面。

宋理宗沒兒子,唉,好色之報啊。他打算立弟弟趙與芮的兒子忠王趙禥為太子。吳潛不同意說:「臣無彌遠之才,忠王無陛下之福。」

硬生生地揭了趙昀最痛的傷疤。

這時他勸趙昀逃跑,趙昀問:「你跟著跑嗎?」吳潛答:「我將死守臨安。」趙昀立即搶白道:「你想做張邦昌嗎?」如此君臣,當面罵街,吳潛自然罷相。

逃跑的動議也被否決,南宋決定應戰。先前在蜀川遙控戰局的賈似道從漢中發兵,在行進中被任命為右丞相,火速趕往鄂州總領戰事。比他更近的是呂文德部,從重慶起兵助戰。戰雲密布的鄂州城,曾經是岳家軍大本營,現在再一次成為全世界的焦點。

賈似道是這次戰役的總指揮,不管這人以後是怎樣的,這時與這之前,他是個完全合格的軍人。雖然他是文官,但在戰場上的表現足以配得上推薦他的那個人的名譽。

他是孟珙所選擇的。

賈似道以最快的速度向鄂州進發,途中接到了一個難以置信的命令。臨安方面要求他先去黃州報到,因為那裡才是所謂的軍事要衝。可軍隊還要向鄂州繼續進發,也就是說,他必須獨自上路。這簡直是要他去送死。有記載,這是吳潛罷相前的最後一道命令。

賈似道大怒,從此把吳潛恨到了骨頭裡。可他沒用皇帝小舅子的身份叫屈喊冤違抗命令,而是由宋將孫虎臣率領七百名士兵送他上路。

路上猛然遭遇了蒙古軍,賈似道長嘆一聲:「死矣,惜不光明俊偉爾。」他一點都不怕死,只是覺得死得默默無聞,死得沒有價值。

孫虎臣很硬氣,立即領兵沖了上去,想給賈似道爭取些時間逃跑。殺過去才發現,對面是一大群被俘虜的江南百姓,押解的是南宋降將儲再興,手下只有幾十個蒙古的老弱殘兵。孫虎臣衝上去,很快把這一伙人殺散。

賈似道安全進入黃州。

顯然這是在惡搞。鄂州方面危在旦夕,主事者居然置身事外。賈似道通過關係,撤銷了那條混賬命令,重新回到軍隊里,向鄂州進軍。

他到晚了。忽必烈的軍隊已經在攻城中,他必須衝破重圍,才能進去。他做到了。進去之後在一夜之間就把蒙古軍已經打破的兩處城牆補全,並用大木柵環繞城牆一周。這種效率前所未見,把城外的蒙古軍嚇了一跳,忽必烈不由自主地感嘆,為什麼他的手下沒有賈似道這樣的能人呢?

忽必烈的感嘆是發自內心的,他的軍隊輪番強攻多日也攻不進鄂州,急切中,他命令留守雲南的兀良哈台以最快速趕來支援。兀良哈台立即行動,可是在潭州(今湖南長沙)城下被向士壁攔住。至此形成僵局,蒙古無法得手,而鄂州日漸吃緊。

忽必烈非常苦惱,北方的消息不妙。往常要籌備很長時間的選舉大會不知怎麼回事,很快就要召開了。他的妻子天天派人催他北歸,甚至把話挑明到明說的地步:「大魚的頭沒有了,在剩下的小魚中,除了你和阿里不可,還能有誰呢?你快回來好不好?」

他的幕僚也警告他,哪怕攻下了整個南宋,阿里不可如果當上蒙古大汗的話,你也只是個臣子。孰輕孰重一目了然,為什麼還要猶豫不決?

忽必烈再也沉不住氣,正準備撤軍,突然間鄂州城派出了使者。

賈似道要求和談。

很多史書很多人鄙視賈似道在這種關頭搶先和談,給蒙古人搭橋,主動喪失利益。這讓人說什麼好呢?白痴才會這麼想!

賈似道知道蒙古內情嗎?不知道;他有沒有守住鄂州?守住了;堅強抵抗之後提議和平,在長江天險喪失之後,這難道不是一個很適宜的決策嗎?

忽必烈派人進鄂州,裝腔作勢要巨款歲幣,賈似道只答應每年二十萬兩白銀,這比當年澶淵之盟時還要少三分之一。蒙古使者當時就鬱悶了,我們現在過了長江好吧,就這個價兒?可是一扭頭,正看見蒙古軍中豎起了帥旗,他急忙下城回去。

忽必烈告訴過他,帥旗一舉,馬上回營,全軍要北歸了。這次的和談,只有蒙古使者匆忙間扔下的一句活話:「他日複議。」

蒙古軍急吼吼奔喪似的撤軍,讓賈似道聞出了些怪味。他派人追擊,殺了殿後的烏蘭哈達部蒙軍一百七十人。賈似道把這一戰功誇大,報了上去。

不管怎樣,空前的危機在他的主持下被化解了。南宋上下一片慶幸之聲,進而對賈似道本人充滿了感激。宋理宗趙昀本人親筆寫了一份詔書,進行官方感激:「……似道為吾股肱之臣,隱然殄敵,奮不顧身,吾民賴之而更生,王室有同於再造。」

這至高無上的讚譽給賈似道帶來了巨大美好的前程,他成了南宋一顆急劇攀升的政治明星。從這時起,賈似道以及南宋有八年的時光在悠遊快樂之中度過。

回望漠北。

忽必烈在北返的同時稱汗,建年號「中統」。這是開蒙古之先河的創舉。在這之前,蒙古的紀年一律是「成吉思汗元年」、「窩闊台汗十年」、「貴由汗二年」或者「海迷失後稱制元年」之類,只有名稱加時間,從來沒有過年號。

可見忽必烈是如何嚮往漢學,在蒙古人的眼中,他又是多麼的另類。沒過多久,漠北深處的和林,阿里不可也隨之稱汗。

兩汗對峙,各自指責,開戰在所難免。

要說一下他們雙方各自的實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