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上蒼的遺珠 劉伯溫的罪與罰

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是一位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且他還是一位神人。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邊的一位天神。元末的時候天下大亂,全國各地戰火紛飛,到處都有餓死的人,以及打仗戰死的士兵。玉帝看不慣人間的紛亂,便命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從而能夠穩定天下,以造福蒼生。並且,玉帝還賜給了劉伯溫一把斬仙劍,此劍能夠號令四海龍王。然而龍王們早已經年老體弱,且龍宮內部事務繁多,因此就派出了自己的9個兒子來聽從劉伯溫的調遣。龍王的9個兒子個個都具有無邊的法力,神通廣大的他們跟隨著劉伯溫征戰沙場多年,從而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之後又助朱棣成功奪得了皇位。當他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他們留在自己身邊,以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的名號,拿走了劉伯溫的斬仙劍來號令龍九子。

然而,龍九子雖然受劉伯溫斬仙劍的指揮,但他們仍是神獸,只見這九條龍稍稍發揮了一下神力就在一時間呼風喚雨,雷霆閃電頓時肆虐起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任憑他用盡法力卻依舊寸步難行。原來,這塊神功聖德碑上記載著「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而功德之事是無量的,故即便贔屓有天大的神力也馱不走石碑。

並且,在神功聖德碑還印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據說這兩塊印章能夠鎮住四方神鬼。剩下的8個龍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他們卻發誓永遠都不會再現出真身。這樣一來,龍九子就永遠都留在了人間。

但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這件事情後,也主動棄朱棣而去,脫離了肉身而返回天廷。朱棣至此才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他便讓九子各司一職,以流傳千古芳名。

在這個有關於劉伯溫的神話故事中,雖然主角並不是劉伯溫本人,但卻可以旁敲側擊地推測出劉伯溫的無邊神力。因而,他能夠寫就各種有關後世的預言也就不足為怪了。現實中的劉伯溫雖不至於是脫胎自神仙附體,但其本身的經歷也足以寫就一部傳奇故事。

劉基,字伯溫,謚曰文成,因是青田縣南田鄉人,故當時的人們也稱他為劉青田。劉伯溫是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他不僅通曉經史子集,還對天文地理有著深入研究,並且劉伯溫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兵法行家。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劉伯溫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儘力保持國家的安定的業績而馳名於天下,他甚至還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也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少年時代的劉伯溫因聰敏好學而聞名鄉里。據說,劉伯溫看書的時候能夠達到一目十行的速度,他12歲考中秀才,坊間稱之為神童。14歲入府學讀書,老師教授的書目是儒家中最晦澀難懂的《春秋》,其他學童只懂得搖頭晃腦地苦讀,劉伯溫卻在閱讀兩遍之後就能背誦如流,且還能逐字逐句地去解釋書中的含義,並能夠說出一些前人意識不到的觀點。老師大為驚訝,以為他之前讀過此書,便又用其他句段來測試,沒想到劉伯溫每一次都能夠過目不忘。老師不得不佩服說:「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17歲的時候,劉伯溫開始師從當時的名士鄭復初學習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鄭復初在一次拜訪劉伯溫父親的時候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蔭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此時的劉伯溫,已經開始博覽群書了。他對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

有一次,劉伯溫看到一本有關天文的書之後愛不釋手,便在書屋中一口氣讀完了。誰知第二天,他再來到書屋,當著老闆的面竟然能夠倒背如流。老闆甚是驚訝,為了表示自己愛才,他願意把這本書送給劉伯溫。可誰也沒有想到劉伯溫會如此回答,他說:「這部書已裝在我胸中,書對我已經沒有用了。」

22歲的劉伯溫參加會試,一舉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他便步入了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生涯。

在幫助了朱元璋建立起大明朝後,朱元璋一直很想讓劉伯溫做宰相,但他卻一再推辭。其實,在明朝的所有開國元勛中,功勞最大的非劉伯溫莫屬。劉伯溫還曾救過朱元璋數次,可以說若不是因為有劉伯溫存在,朱元璋在稱帝之前就早已經死過很多次了。面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的誘惑,劉伯溫思忖再三,他知道自己的性格過於正直,必定會遭到奸臣的排擠,自己希望為百姓做點好事的願望是很難實現的。於是他最終選擇了告老還鄉,離開了官場是非之地。

已經步入晚年的劉伯溫偶感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後,但卻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這讓他覺得更加痛苦。當劉伯溫帶病上朝把這一情況上報給朱元璋後,換來的卻是當朝聖上不冷不熱的回答。劉伯溫一腔報國的熱血瞬間被冰凍起來了,似乎在這一刻他才明白浮生若夢的寓言。

最後,劉伯溫於56歲的年紀而卒亡。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但一直到明世宗嘉靖十年的時候,朝廷才在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下,再度討論了劉伯溫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至此,歷史才給了他足夠公正的評價和待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