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驚膽戰預言書 《推背圖》:規劃歷史的軌跡

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登基,最早是被《推背圖》預測出來的。到底什麼是《推背圖》?它為什麼如此地神奇?

《推背圖》在中國預言史上,佔據了不可撼動的地位。他是由唐朝的天算學家袁天罡和李淳風彼此談論天下大勢、剖析未來世局的一個預言,書中用四言古風寫成了60組讖詩,對未來1000多年的中國人命運作了60個大預言,大膽而準確地預測了唐、五代、兩宋、元、明、清以及民國百年以後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

因而,在成功預言了武則天登上帝位之後,《推背圖》並沒有停下自己預言的腳步,其一直把觸角伸到千百年之後,一點點地去言說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每一次言中,都讓聞者膽戰一下。

唐朝時期,出現了兩位奇異的學者,一位是在唐初任司天監的李淳風,一位是隱士袁天罡。唐太宗李世民當政之後,因為心憂家國大事,他便把著名的歷算學家袁天罡和李淳風兩個人請到宮中來推算大唐今後的運勢。

誰也沒有想到,此二人不但演算出了大唐的國運走向,更把此後上千年間將要發生的事情都一一說了個明白。

這一天,兩人閑來無事便背對背坐著,你一言我一語地開始了推算起來,他們先是預知了武后將來會奪權的事情,之後思路一轉,兩人把推算的結果以流水線的方式向後延展開來。中國歷史的命運,就像是一幅畫卷一樣在兩個人的讖言偈語下一點點展開了。連續幾天的時間,兩個人一直專心於此事,並且還每推算出一件事情就專為此事做一幅畫,旁邊配上暗喻。

他們做了60多幅畫之後,二人正要繼續往下推算,此時來了一位鬚髮皆白但精神卻異常矍鑠的老者。老者把二人正在做的事情突然打斷說:「你們先不要測什麼天下大事,且先推算我是進是退?」說完之後,老人便跨著兩腿站在二人面前。

袁天罡和李淳風翻然驚醒,這才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在泄露天機。袁天罡推了李淳風的背一下,說:「天機不可再泄,我們不要在此妄下斷語,還是回去休息吧!」《推背圖》也由此而得名。

另有說法稱,《推背圖》的最後兩句詩為:「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有人認為其名稱正是源於這兩句詩。

《推背圖》受《易經》的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其完全是由《易經》演變而來的,其每一卦象均以八八六十四卦之一為起始,一共得到六十個卦象。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後一象結言並非預言外,共有58個預言,每一象合詩二首,卦圖一幅,從大唐的命運一直預言到世界大同,大約預言了幾千年的歷史變遷的命運。

《推背圖》中的預言順序,都是經過仔細推敲之後排定的,其實完全符合歷史發展的軌跡,因而可以說這是當初袁天罡和李淳風二人精心排定的歷史軌跡預言書,並不是無心說出的偶然事件。《推背圖》中的預言提到的歷史事件,和歷史史書以及歷史專著中提到的種種記載均相互照應著。據傳,在58個卦象中,已經有45個被歷史完完全全地驗證了,還剩下尚沒有被解密的13個歷史預言,等著後人去一窺其中的重重玄機。

離我們當下最近的一個《推背圖》預言被驗證的案例,當屬辛亥革命發生以及清王朝的滅亡。在《推背圖》中提到:「讖曰:『漢水茫茫,不統繼統。南北不分,和衷與共。』頌曰:『水清終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內竟無王,半凶還半吉。』」

在《推背圖》中,早已經預測到了清王朝的滅亡。

讖語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地提到了辛亥革命的發源地「漢水」。在之後的「南北不分,和衷與共」,直接道出了一個新的共和體制的誕生,這便是對與清代滅亡和民國之初政局的一個預測。頌中的「水清終有竭」,指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入關268年的清朝徹底結束。「水清」顯然是指清朝,根據五行演變的規律,明朝被認為屬火。朱元璋的朱是紅色,代表火,明朝的明是日月之光,更直接就是火了。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思想,代替火而興起的必然是水,即清代的屬性是水。「水清終有竭」的意思是說清王朝終究會有滅亡的一天。「倒戈逢八月」,無疑是在指武昌起義發生的時間,此「八月」乃是唐朝時期的計時方法。由於起義軍中有不少人是原清軍,所以稱之為「倒戈」。更因為這次起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藉助於袁世凱的逼宮,在此基礎上謂之「倒戈」,更是明說暗喻一併都交代了出來。

最後兩句「海內竟無王,半凶還半吉」的意思也很明顯。這次起義之後,中原大地上將不再有皇位,甚至連民國總統的任期都是有嚴格限制的,誰也不能夠再在這片土地上稱王稱霸。另一方面的意思則帶有幾分暗喻,清帝退位之後,中原大地即將面臨著群龍無首的狀態,因為沒有大王,所以才會處於一片混沌之中。「半凶還半吉」就是對這一時期政局動蕩的最好解釋。一直到最後國民革命軍北伐徹底打倒了北洋軍閥,才終於把半凶的局面還歸了半吉。

然而,也有不少學者對《推背圖》是否是一本預言書表示了懷疑。他們認為,這本書不僅不是一本預言書,更不可能是產生於唐代的古書,其充其量也不過算是後人牽強附會的一本故事圖畫集。因為唐代的社會風氣比較開化,預言在那個時期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只要被查到家中藏有預言的書籍,就有可能遭到滅族的風險。因而,《推背圖》是由唐朝時期的袁天罡和李淳風所做的可能性並不大。

以此說法來論斷的話,現如今能夠閱讀到的《推背圖》最早的雛形產生於五代時期,後隨著歷史的推進而被後人不斷加以完善,最晚的部分在清初也已經成形了。

但在國外,《推背圖》一直被列為「中國七大預言」之首,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推背圖,是清乾隆年間的舉人金聖嘆評批的版本,原本現仍保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