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走進瑪雅 瑪雅那些被人忽視的

瑪雅人其實擁有許多超常的智慧,創造了非常豐富的文明成就,只是由於他們創造出來的曆法、天文等已經遠遠地超出了人們可以超越的範圍,才受到了全世界人們的追捧,繼而讓很多人忽視了生活中的瑪雅人那些別的智慧。

首先,瑪雅人被忽視的是他們的農業智慧。

由於瑪雅人向來以玉米為主食,所以,他們對於玉米的種植堪稱是一絕,後世人完全可以從中學習很多寶貴的經驗。不過,雖然瑪雅人很會種植玉米,但也得益於他們所處地區的土質。在瑪雅人居住的那片熱帶雨林區域,草木繁盛、石灰岩居多、土層也比較低淺,比較有利於玉米的種植。

瑪雅人在種植的時候,一般會先伐木,後燒林,然後再播種。雖然這在現代說起來是一種不環保的行為,但是不可懷疑的是,這種做法從農業的角度來講很有借鑒意義。當樹木被焚燒之後會留下木灰,而這是十分肥沃的肥料。另外,瑪雅人還會每年變換玉米地的場址,這樣有利於提高玉米的產量。石器時代的他們,最常使用的工具是淬火的尖頭植種棒(xul),石斧(bat)等。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瑪雅人要選擇這些工具進行耕種呢?這其實是自然的需要。第一,他們所處的地方土層很淺,一般只有幾英寸深,就算出現了一些小坑,也不過一、二英尺深而已,而且這種小坑實為罕見。所以,根本不需要用很堅硬的工具耕種。第二,當地由於有天然的石灰岩露出地表,所以土質很軟,只需要使用這些農具翻土就夠了。

即使是美國一些現代的農業專家,在前去瑪雅實地考察之後都不得不承認,瑪雅人的耕種方法就是最佳選擇。如果現代人為了顯示科技的進步將現代農業的機械開進這片密林中,那他們就會發現這簡直是一件十分愚蠢的做法,大有「殺雞用牛刀」之感。

既然玉米農業構成瑪雅人口糧的大部分,又是瑪雅農業的重頭戲,更被今天的專家們稱為是種植方面的「行家」,那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瑪雅人具體耕作的步驟了。在瑪雅的種玉米過程中,一般被分為11個步驟。

第1步:選址。瑪雅人選址並不同於普通的農業選址,因為玉米是他們主要的糧食作物,所以,他們對此非常有講究。所謂「萬事開頭難」就是這個道理。上面我們已經講過,瑪雅人在不利的耕作條件下,會不停地變換玉米的耕種地,以此來提高玉米的產量。所以,當農夫在這第一步的時候,會非常地小心,他至少得花一整天的時間,對選址周圍林中的樹木、草叢的長勢等進行考察。一般來講,如果樹越高,灌木叢越密,那就證明這片樹林底下的泥土越肥。

在選擇好了肥沃的土地之後,他們就會開始考慮地與水源的遠近。在尤卡但半島北乾旱區,那些地表水有限的地方,瑪雅農夫們總是儘可能地將他們的地選擇在靠近某個水窪的位置。在這兩點客觀因素都考慮還之後,他們就會考慮比較主觀的因素,例如:地與村子距離的長短。而在這點上就要看各人的運氣了,但一般情況下都短不了,總是會在五、六公里以外的地方。這就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有時農夫們為了找到一塊合適的地,會十分辛苦,因為被迫走上很遠的距離。尤其是當村子鄰近的地都用盡之後,瑪雅人逼不得已只能是向遠處發展,造就了無可奈何的「離鄉背井」,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瑪雅聚居地的遷移。

農夫在選好地之後,常常會用一些工具將地劃成小塊,然後用石塊在每小塊的四角上作上標記。他們常用來丈量土地的工具是一根20多米長的繩子。有趣的是,考慮到鳥雀的侵犯,農夫在量地時總是會比每小塊應有的邊長(20米)多留出來一些,這如果是在現代社會看起來,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共贏了。

第2步:伐木。當選中了土地之後,瑪雅農夫就要開始開墾了,他需要將選中的那片林子砍伐,常用的工具是石斧。在砍伐的時候,他們也很注重技巧,就是先砍倒那些矮樹、爬藤類植物和灌木叢之類的植被,等消滅了這些簡單易行的之後,已經騰出了大片的空間,這時候再來應付那些參天大樹就容易得多了。瑪雅人雖然很能幹,但應對那些太過於高大的樹也顯得困難了些,不過聰明的他們會想各種各樣的辦法,常見的是先剝了樹皮,讓它自己慢慢枯死。

這些行為在今天看來是一種浪費,但在石器時代,對需要同艱苦的自然環境做鬥爭的瑪雅人來說卻顯得很可貴。至少顯示出了他們不畏勤勞、辛勤勞作的偉大精神。言歸正傳,當樹木被砍倒之後,往往會被農夫們堆在一起,然後進行燒林工作。以平均一塊地含100小塊地進行估算,一個瑪雅農夫使用鐵制工具就需花將近50天的時間才能幹完這第2步的工作,其中的辛勞和勞動強度可想而知了。

第3步:當樹林被砍伐之後,接著就是燒林的步驟了。瑪雅人根據長期摸索的經驗,一般會選擇在上年的8月份左右砍伐,因為那時侯瑪雅地區正處於雨季高峰,草木中所含的水分一般會非常充足,也最利於砍伐。

但是,有些常識的人都知道,剛砍伐下來的樹木是不能直接將其焚燒的,只能等它成了乾柴之後才方便。所以,燒林的日子一般會一直等到第二年的3、4月份才進行,因為2、3月份的驕陽會將那些砍下的草本徹底晒乾。據說,瑪雅人連燒林都一定會擇日進行,他們會在準備燒林的時候請祭司幫忙算日子,一定要選擇有大風的天氣。關於這一點,有詳細的記錄為證。

從中,我們又看到了瑪雅祭司在人民的生產生活中所起的指導作用,進一步了解了為何他們作為上等人,比貴族還有更好的聲譽。這些祭司完全是瑪雅的知識分子,他們有很深的天文觀察和神學感應造詣,能在日常生活中充當天氣預報員的角色。

燒林的時候,瑪雅人一般會選擇將火在迎風口處點燃,這樣借著風勢火就能席捲整片地。整個過程中,人們也不僅僅是站在一邊等待著火將乾柴燒成灰燼,而是在一邊不停地打呼哨召喚風神,崇尚宗教的他們這時候仍然希望風神能幫忙自己達到目的,讓火至少燒過他們預想中的位置再停下。一般情況下,一把火會堅持燒完4至5公頃面積的地,這就必須要有持久、強勁的風力才行。

有趣的是,瑪雅人在這個時候只會擔心風力不足,而從不為風向是否會將火勢殃及鄰近森林而操心。原因其實很簡單,長期在熱帶雨林生活的瑪雅人已經知道,活著的樹木不容易著火,就算是在最乾燥的季節里,處於雨林中的森林中樹木仍含有足夠的水份,很難點燃。因此,即使他們砍伐過當做土地的那片燒盡了,火勢多少燃及到了鄰近的樹叢,也至多只能燒毀最近的很小一部分就自然熄滅,從來不會無節制蔓延開而導致森林大火。

第4步:圈地。其實對於瑪雅人來講,他們很少有防備之心,這點從後來殖民者入侵時他們仍然沒有對他們表示敵意就可以見得。所以,圈地這項行為只是在有了家畜業之後才產生的,之前的瑪雅人根本不會圈地分化各自的面積。古代瑪雅人不養馬放牛,就算是玉米地也差不多就在村子附近,所以他們從不用什麼圍欄。

第5步:播種。當一切都已經準備妥當之後,瑪雅人便開始了播種,但這也是有講究的。他們一般選擇在一年的第一場雨後播種,而瑪雅地區每年的第一場雨差不多總是在聖十字日(三月三日)這一天開始的。在播種之前,瑪雅人會精心準備好種5公頃玉米地所需的種子(一般每公頃地要用大約三十來斤的種子。),而這需要花費他們好幾天的強勞動,光是剝玉米粒就得花上兩天時間。

當下種時,他們會先用尖頭棒在地上挖一個十一二厘米深的坑,然後一次放下5、6顆種子,有時還同時會夾雜放幾顆豆類或南瓜的種子,5公頃的玉米地將近有5000個播種點。雖然看著放進土坑裡的種子數量有些多,但每個坑裡一般只會長出2到3株玉米,各個坑洞間的距離約為120厘米。當這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後,就是蓋土的工作。蓋土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只需要用腳蹭一下或用棍棒粗略地撲拉幾下就行。綜觀瑪雅人的播種,會發現他們縱列上基本取直線,雖然有時由於特殊地形的原因會作相應的偏繞。

第6步:除草。由前面的介紹我們已經知道,熱帶雨林的氣候地理條件十分催生植物生長,雖然給樹木和玉米提供了非常好的生長環境,但同時也給雜草們提供了豐富的生長環境,它們的長勢十分兇猛。所以,從3月到9月在玉米的整個生長期內,至少需要除一次草。瑪雅人一般會選擇當玉米已長到60厘米高,雜草也差不多長到了同樣的高度或者更高高度的時候。這時候,他們會使用鐵制的大砍刀,在地理一頓揮舞。雖然看起來這種除草方法很省力,但後患也不少,因為草籽都灑落在了地里,第二年勢必雜草的蔓延程度更厲害。為了能在同一塊地上連續種植玉米,也為了能提高玉米的產量,後來的瑪雅人開始採用將雜草連根拔起的方式來除草。

第7步:扳倒玉米桿。瑪雅人和別的民族種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