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異話:唐朝人的小眾故事 江湖的起源

《酉陽雜俎》中有這樣一條細微的記載:「葳蕤草一名麗草,亦呼為女草,江湖中呼為娃草。美女曰娃,故以為名。」無意去琢磨這種美女草,而是想說說這裡提到的「江湖」一詞。

「江湖」最早見於《莊子》:「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從具體語境上理解,此處之「江湖」可作自由天地講,切合莊周「逍遙遊」的夢想。到後來,該詞象徵林泉高逸,與宮闕仕途相對。

唐朝佛教大盛,六祖慧能之後,在中唐時代,出現兩位劃時代的偉大禪師:在江西傳法的馬祖道一和在湖南傳法的石頭希遷。一時間,各地朝拜者如雲一般前去江西和湖南,這就是「走江湖」一詞最初的含義。

「江湖」的範圍由此縮小,成為某種固定生活之外的特指,並限於一種帶有民間性質的狀態。也是從這個時候起,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唐人詩歌中。杜牧:「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李商隱:「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

為什麼中晚唐時「江湖」頻頻出現在人們的嘴裡與筆下?

涉及一個「蝴蝶效應」問題。大約沒有人會注意到,隱秘的源頭是當時綿延近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李黨領袖為世家貴族出身的李德裕,牛黨領袖非通常認為的牛僧孺而實為另一名大臣李宗閔。當時,「李黨」得勢,就把「牛黨」成員掃出朝廷;反之亦然。所以,大臣們如走馬燈般被貶到外地,士人的心靈結構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因受牽連、遠貶他地、仕途失意,江湖情結越發嚴重。

當時,藩鎮割據,路途多險,俠盜眾多。他們的身影在草莽中頻繁出現,更使江湖成為一種魅力獨具的傳說:煙樹浩渺,天高水遠,負劍浪跡……這是一個詞在時光中的變遷。《酉陽雜俎》就專門開闢「盜俠」一門,記載那個時代的江湖異士。

段成式有個朋友叫廣升,是長安慈恩寺僧人,原籍四川的他,就曾講了一個有關暗器的故事。據回憶:唐德宗貞元(公元785年~805年)末年,川地閬州有一僧叫靈鑒,善用手指發射泥丸。當然不是普通的泥丸。這位和尚手中的泥丸是用以下東西配方製造的:

洞庭湖岸邊的沙土三斤、炭末兒三兩、瓷器末兒一兩、榆樹皮半兩、泔水二勺、紫礦(一種豆科植物)二兩、細沙三分、藤紙(以古藤製成的紙張)五張,渴拓汁(不知什麼玩意兒)半合(十分之一升)。

把這九種原料均勻攪拌,搗上至少三千杵,然後將其製成丸,在陰處晾乾,就成功了。

隨後的故事就跟這種暗器有關了:「慈恩寺僧廣升言,貞元末,閬州僧靈鑒善彈,其彈丸方:用洞庭沙岸下土三斤,炭末三兩,瓷末一兩,榆皮半兩,泔淀二勺,紫礦二兩,細沙三分,藤紙五張,渴拓汁半合,九味和搗三千杵,齊手丸之,陰乾。鄭彙為刺史時,有當家名寅,讀書,善飲酒,彙甚重之,後為盜,事發而死。寅嘗詣靈鑒角放彈,寅指一枝節,其節目相去數十步,曰:『中之獲五千。』一發而中,彈丸反射不破,至靈鑒乃陷節碎彈焉。」

閬州刺史鄭彙身邊有門客叫寅,此人既好喝酒,又愛讀書,還會舞槍弄棒,長於各種暗器,為鄭器重。只是後來轉入林莽,當了大盜,最終事發而死。寅活著時,曾與靈鑒和尚進行了一次對決。

唐朝夏日午後,清風徐來,花葉不驚。在刺史的庭院里,朋友們閑坐著,侍女不時穿梭其間。寅起身來到階前,指著幾十步外一棵松樹的某段枝節,對靈鑒說:「禪師!如果我擊中了,當贏你五千錢,反之亦然!」

鄭彙和他的朋友們表示贊同。

寅說罷,從囊中取出一粒泥丸,用中指和食指相夾,甩出而擊中,隨後泥丸又反彈回來,沒破碎。

輪到靈鑒,和尚起身,手指間夾著用特殊材料製成的泥丸,靜默如偶,突然發力,寬袖飄蕩,驚起飛鳥。眾人詫異間,泥丸已中目標,深深碎陷於樹中。

靈鑒手裡的泥丸不是用九種材料製造的么,怎麼還碎了?泥丸自然沒問題,之所以碎於樹中,只能說靈鑒發力更狠、內力更強。武林中人都知道,手發丸狀暗器,最難的是既擊中目標,又碎其中。想達到這種境界,需要特別的功力。

靈鑒,可謂高手了。

泥丸擊中樹後,既沒彈回,也沒在樹外破碎,而是深深碎嵌於硬木之中。

如此推測,要是擊中人的腦袋,又是何等場面?比之於靈鑒,寅手頭上的功夫還嫩點,難怪後來沒當好強盜。如果有靈鑒的功夫,逃跑時回頭髮射幾粒,早就把捕快乾掉了,也不至於最後被逮著處死。

靈鑒身懷如此絕技,你很難說他是一名普通的僧人。如果說他有江湖的背景,甚至更為令人驚訝的真實身份,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下面故事中出現的主人公,同樣善使彈丸,在一次行旅中,他就遇到了一名身份可疑的僧人。

那是唐德宗建中(公元780年~783年)初年,士人韋生搬家去汝州,荒野中遇一僧,兩人相談甚歡。當時天色將晚,僧人指前路道:「再過幾里,便是我的禪院,可否光顧?」

韋生答應,叫家眷先行,自己跟僧人在後面。走了十多里地,依舊不至,韋生問僧人,後者指著前方的一處林煙,說:「那就是。」

又走了一段路,天已全黑,韋生開始懷疑。韋生平素擅長彈弓奇技,百發百中,於是悄悄從靴中取出彈弓,裝上銅彈丸,對僧人說:「我趕路是有程期的,路上相遇,因相談投機,所以共行,並接受您的邀請,可現在已走了二十多里,依舊不到,什麼意思?」

僧人只說:「跟我走好了。」

僧人又往前走了百餘步,韋生已知其為江湖大盜,於是在身後發射彈丸,正中其後腦。僧人似乎沒什麼感覺,韋生又連續發射,五發彈丸皆中其腦,僧人這才摸了摸後腦,說:「你別再搞惡作劇了好不好?」(凡五發中之,僧始捫中處,徐曰:「郎君莫惡作劇。」)

韋生知道遇見了高手,無可奈何。

二人行至一庄,有數十人舉火炬出迎。僧人拉韋生來到中廳,說:「公子莫怕。」

隨後,僧人問左右:「這位公子的家眷安排好了嗎?」

左右遂引韋生去看,後者見其妻女別在一室,被安排得很好。韋生回到中廳,僧人握手道:「我確是大盜,與君共行,本來無甚好意,欲行加害,但公子身懷絕技,為貧僧敬佩。當然,也就是我,若逢他人,早被你擊倒了。彈丸都在這裡——」

說罷,僧人摸了一下後腦,五顆彈丸墜地有聲,其腦竟無傷痕。

在唐時,很多大盜披著僧人的外衣。唐玄宗的哥哥寧王曾到鄠縣打獵,搜索山林時,在草叢中發現一個大櫃,上著特別牢固的鎖頭。寧王叫人將柜子弄開,發現裡面竟然有一漂亮少女。少女稱,自己跟叔伯住在前面的莊子,昨晚遇到強盜,當中兩人是僧人,把她抬到這裡欲謀禍害。當時,寧王剛捕捉了一頭黑熊,於是在帶走少女的同時,把黑熊裝進柜子,重新上了鎖。

三天後,傳來一則新聞:在鄠縣,兩個僧人抬著個柜子住進了一家豪華客棧,出手闊綽,給了店家一萬錢,說要做法事,待一天一夜,但別人不能進入他們的室內。到了後半夜,旁人聽到僧人住的屋子有搏鬥之聲。天亮後,店主感到奇怪,往裡一探頭,就覺得耳邊生風,一頭黑熊沖了出來,再看那兩個僧人,都已經被啃得露出了骨頭。

當然,被熊所食的僧人跟韋生遇見的僧人是有很大區別的。前者不過小小的好色之徒而已,後者則是資格極深的武林高手。

卻說當夜,僧人邀韋生夜宴,說:「我有幾個兄弟,願意引見給你。」

不一會兒,進來紅衣大漢五六名,列於階下。

僧人說:「快來拜見公子,若是你們遇到他,腦袋早就成齏粉了。」

吃完飯後,僧人說:「我雖為僧人,但做大盜已久,現年歲高了,欲改前非,可不幸有一逆子,名飛飛,本領已超過我,我令其退出江湖,但不奏效,今晚你能否幫我將其除掉,以絕後患?」

正說著,飛飛出來了:「知有高人前來,我欲與之比武。」

飛飛年方十六七歲,碧衣長袖,膚色如脂,看似羸弱,而目光如鷹視狼顧。

僧人呵斥:「退下,後堂相待!」

飛飛走後,僧人取出一把長劍並把地上的彈丸撿起交給韋生,說:「希望你使盡渾身武藝,為我斬殺飛飛。」

韋生見僧人殺意真摯,遂入後堂,將門反鎖。此時,飛飛手持一馬鞭站於堂中,房屋四角點著蠟燭。韋生引弓發彈,心想必能擊中飛飛,結果是彈丸叮噹落下,而飛飛已現身樑上,沿壁而行。韋生大驚,又發彈丸,卻無效,舉劍刺,皆不中。飛飛始終離韋生一尺多的距離,最後韋生雖砍斷了飛飛手中的馬鞭,但終不能傷其人。

韋生負愧而出,僧人悵然若失,對歪著頭的飛飛說:「你此生終為盜矣!奈何?」

僧人安慰韋生,當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