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獵奇:傳說中的生物 詭異的動物

「夜行游女」不是一個女孩,而是一種奇怪的鳥:「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曰釣星,夜飛晝隱,如鬼神,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婦人。無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飴小兒不可露處,小兒衣亦不可露曬,毛落衣中,當為鳥祟。或以血點其衣為志,或言產死者所化。又,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為犬所噬。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

夜行游女又叫天帝女、釣星,夜飛晝隱,一如鬼神。按傳說,這種鳥多見於荊州。披上羽毛,即為飛鳥;脫去羽毛,即化為女人。該鳥有一最大特點,喜盜竊嬰兒,其胸前有乳,可餵食。

為什麼這樣?

因為唐人都相信這種鳥是難產而死的女人所化。

中唐後,民間有習俗,不輕易將嬰兒抱到戶外,給嬰兒晒衣服時也小心翼翼,因為擔心夜行游女的羽毛落在嬰衣上。如此,嬰兒必病。還有一種說法:這種鳥喜歡將血滴凝結在嬰兒的衣服上作為標記,入夜後再悄悄地捕捉。

其實,夜行游女故事的背後,潛藏的是一種母愛。

正如上面所說,夜行游女被認為是難產而死的女人所化,可以理解為:每一隻夜行游女都是一個女人的魂。她們在生產時不幸死去,也許生下了孩子,也許孩子死於腹中,總之她們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命運剝奪了其做母親的權利,所以化為唳鳥在黑夜裡呼號,見了新生嬰兒就想盡辦法將其抱走,只不過是為變態的愛欲所驅使。

《酉陽雜俎》另記一鳥名鬼車,大約與夜行游女屬一類族:「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為犬所噬。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白澤圖》謂之蒼鸆,《帝嚳書》謂之逆鶬,夫子、子夏所見。寶曆中,國子四門助教史迥語成式,嘗見裴瑜所注《爾雅》,言鶬糜鴰是九頭鳥也。」

據說,鬼車鳥最初有十個頭,非常聰明,能攝人魂魄,後來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聰明過了頭,一個腦袋為神犬所吞,最後變成九頭,即九頭鳥。其鳥喜在陰雨天出沒,也遺落血滴,滴在誰家,誰家即有災。

鬼車有這樣一個傳說:

豫章郡有農民到地里幹活,見田中有六七個女人,不知是鬼車,於是匍匐前進,偷得一件毛衣。後被鬼車們發現,她們各自披上自己的毛衣飛去,而那隻被偷了毛衣的鬼車只好留下做了農民的媳婦。因為它飛不走了。後來,為農民生了三個女兒。一日,她通過女兒探知丈夫把毛衣藏在稻草堆,於是得之披飛而去。過了些日子,它帶了三件毛衣來接女兒,最後她們一起都飛走了。

這是一個如此決絕的故事。

在古代,生活著那麼多奇怪的動物,再比如一種叫風狸的小獸:「南中有獸名風狸,如狙,眉長好羞,見人輒低頭,其溺能理風疾。衛士多言風狸杖難得,於翳形草。南人以上長繩繫於野外大樹下,入匿於旁樹穴中伺之,三日後知無人至,乃於草中尋摸,忽得一草莖,折之長尺許,窺樹上有鳥集,指之,隨指而墮,因取而食之。人候其怠,勁走奪之。見人遽嚙食之,或不及,則棄於草中。若不可下,當打之數百,方肯為人取。有得之者,禽獸隨指而斃。有所欲者,指之如意。」

風狸又叫風生獸,產於嶺南山野,其形如狙(猿猴的一種),眉長好羞,見人便如女子般低頭。習性是晝伏夜出。當然,離奇的不在於風狸本身,而在於風狸杖。

風狸杖屢見於仙俠小說中,此杖能指向什麼得到什麼。在嶺南,人們為了得到風狸杖,往往潛身於山野。但風狸很狡猾,行蹤十分詭秘,確定周圍無人後,才肯悄然露面。那風狸杖,它會隨身攜帶。對風狸來說,使用風狸杖,主要是獵取樹上的鳥窩。只要持杖一指,鳥窩便會落地。按照風狸的習性,吃完東西後,會打個盹兒。這時候,潛藏在周圍的人就可以衝過去把風狸杖奪走。但另一些時候,情急下,風狸會把那奇杖吞下,要是來不及了,便棄之於深草。

總之,得到風狸杖不是那麼容易的。可一旦得到,就厲害了:禽獸或你的目標人群會隨著風狸杖的指向而倒斃;你想得到什麼,只要拿著風狸杖一指,就會立即如願。

如果說夜行游女、鬼車和風狸只是比較奇異的話,那麼下面的動物就有些猙獰了:「木仆,尾若龜,長數寸,居木上,食人。」在這短短的介紹中,透露了四個信息:一、外形上,尾巴如龜;二、身長不過數寸;三、在樹上生活;四、生性好吃人!

最後一個信息令人猝不及防。

但木仆到底是什麼?對於這種古怪的動物,我們沒辦法清楚。同時,段成式還提到一種叫「唐已」的後人無法確認的怪獸,又名「黃腰」,「人見之不祥,俗相傳食虎」。

人們對動物的恐慌,大致說來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如上面所說,是狂暴的猛獸;另一種情況,則是更令人揪心的毒蟲。

據說,在唐時的廣東有一種蟲子,形貌如蜥蜴,稱「十二時蟲」,會隨著十二時辰變色;又叫「籬頭蟲」,在暗處蜇人後,人會很快死去,該蟲則會爬上籬笆,窺視死者親屬痛哭。這一習慣實在詭異。

這種蟲子也藏身於《酉陽雜俎》:「南中有蟲名『避役』,應一日十二辰,其蟲狀如蛇醫,腳長,色青赤,肉鬣,暑月時見於籬壁間,俗見者多稱意事。其首倏忽更變,為十二辰狀。段成式再從兄尋常睹之。」

段成式提到:該蟲外形類似蛇醫也就是蠑螈,也是隨十二時辰變化。從這兩點看,「避役」就是「十二時蟲」。不同的是,按段成式解釋,遇見此蟲後多有吉祥事發生。

哪一個更靠近真相?如果不是親眼看到這種蟲子,就只能存疑了。

相比之下,最令人不寒而慄的當是下面這種東西:「嶺南有毒菌,夜明,經雨而腐,化為巨蜂。黑色,喙若鋸,長三分余。夜入人耳鼻中,斷人心系。」嶺南的某種毒蘑菇,夜裡發光,雨後腐爛,變為巨大的黑色毒蜂,齒長三分,一如小鋸,夜裡會鑽入人耳或鼻子里,吞噬心臟,使人痛苦而死。

上面提到「避役」時,段成式聲稱,他的親戚在南中即雲貴和四川西南發現過這種蟲子。《酉陽雜俎》中記載的詭異動物,有的是段成式親眼目睹,有的是他採訪而來,有的是民間傳聞。但不管你信或者不信,它們都如吉光片羽,閃爍在時光深處的密林中:

鸚鵡,能飛。眾鳥趾前三後一,唯鸚鵡四趾齊分。凡鳥下瞼眨上,獨此鳥兩瞼俱動,如人目。

鴟,相傳鶻生三子,一為鴟。肅宗張皇后專權,每進酒,常置鴟腦酒。鴟腦酒令人久醉健忘。

大曆八年,大鳥見武功,群鳥隨噪之。行營將張日芬射獲之,肉翅,狐首,四足,足有爪,廣四尺三寸,狀類蝙蝠。

鸛鵓,一名墮羿,形似鵲。人射之,則銜矢反射人。

菘節鳥,四腳,尾似鼠,形如雀,終南深谷中有之。

老羞,秦中山谷間有鳥如梟,色青黃,肉翅,好食煙。見人輒驚落,隱首草穴中,常露身。其聲如嬰兒啼,名老羞。

嗽金鳥,出昆明國。形如雀,色黃,常翱翔於海上。魏明帝時,其國來獻此鳥。飴以真珠及龜腦,常吐金屑如粟,鑄之乃為器服。宮人爭以鳥所吐金為釵珥,謂之辟寒金,以鳥不畏寒也。宮人相嘲弄曰:「不服辟寒金,哪得帝王心。不服辟寒鈿,哪得帝王憐。」

衛公年十一,過瞿塘,波中睹一物,狀如嬰兒,有翼,翼如鸚鵡。公知其怪,即時不言。晚風大起,方說。衛公指晚唐宰相李德裕,既為政治鐵腕,又博識各種動植物和古玩。

天鐵,高宗時,加毗葉國獻天鐵熊,擒白象、獅子。

貊澤,大如犬,其膏宣利,以手所承及於銅鐵瓦器中,貯悉透,以骨盛則不漏。這種神秘動物身上的膏油具有極強的腐蝕作用,可以穿透銅鐵做的器皿,但如果器皿是這種動物的骨頭做的,那麼就沒事了。

狤屈,徼外勃樊州重陸香所出也,如楓脂,狤屈好啖之。大者重十斤,狀似獺。其頭、身、四肢無毛,唯從鼻上竟脊至尾有青毛,廣一寸,長三四分。獵得者斫刺不傷,積薪焚之不死,乃大杖擊之,骨碎乃死。這種已經失傳的野獸的致命處在脊骨。

井魚,腦有穴,每翕水輒於腦穴蹙出,如飛泉散落海中,舟人竟以空器貯之。海水咸苦,經魚腦穴出反淡,如泉水焉。成式見焚僧菩提勝說。

昔魚,章安縣出。出入昔腹,子朝出索食,暮入母腹。腹中容四子。頰赤如金,甚健,網不能制,俗呼為河伯健兒。章安即今浙江臨海市,產一種以腹部為居所的魚。

馬頭魚,象浦有魚,色黑,長五丈余,頭如馬,伺人入水食人。唐朝的食人魚。秘產這種魚的象浦,就是今天的浙江永嘉烏牛仁溪東南。

南中多隔蜂,窠大如壺,常群螫人。土人取石斑魚就蜂樹側灸之,標於竿上向日,令魚影落其窠上,須臾有鳥大如燕,數百,互擊其窠。窠碎,落如葉,蜂亦全盡。石斑魚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