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鬼跡:夜幕下的魅影 葬禮的秘密

夏光明媚、花樹絢爛的五月,被古人稱為凶月。因為古人認為「夏至」所在的五月,陰陽之氣交換,進而被認為生死亦交換。所以,在這個月,有很多民間禁忌,比如「忌曝床薦席,忌蓋屋」。也就是說,忌諱在陽光下晾曬床席,忌諱搭建屋子:「俗諱五月上屋,言五月人蛻,上屋見影,魂當去。」

五月里,人們應約束自己,禁錮魂魄,不能攀登上屋頂,上屋看到影子,魂魄就會飛走。有點令人不寒而慄。講起來,秦之前,五月的禁忌不是特別明顯,當時甚至有五月登高遠眺的習俗;秦以後,五月的禁忌漸漸嚴格,始皇帝曾警告他的人民在夏天不要妄動。到了漢魏,這一習俗沒有改動,一直傳到唐朝。

禁忌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包含著生活經驗和神秘主義元素。

再如有關唐朝葬禮的:「近代喪禮,初死內棺,而截亡人衣後幅留之。又,內棺加蓋,以肉飯黍酒著棺前,搖蓋叩棺,呼亡者名字,言起食,三度然後止。琢釘及漆棺止哭,哭便漆不幹也。又,婦人哭,以扇掩面;或有帷幄內哭者。銘旌出門,眾人掣裂將去。送亡人不可送韋革、鐵物及銅磨鏡奩蓋,言死者不可使見明也。刻木為屋舍、車馬、奴婢,抵蟲蠱等。世人死者有作伎樂,名為樂喪。魌頭,所以存亡者之魂氣也。一名蘇衣被,蘇蘇如也。一曰狂阻,一曰觸壙。四目曰方相,兩目曰僛。褮,鬼衣也。桐人起虞卿,明衣起左伯桃,輓歌起紼謳。」

古中國,葬禮作為非常重要的禮儀而存在,所謂「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古葬禮分初終、復(招魂)、沐浴、易服、訃告、小殮、卜葬日、啟殯、送葬、大殮、反哭、祭奠等程序。

在唐時,人死後,要用棉花放在逝者鼻下,看看是否還有呼吸。同時,摸一下腳跟,因為「人漸死時足後最冷」。確定真死後,家屬登屋頂,呼喊逝者的名字進行招魂。同時,給逝者沐浴,然後換上明衣即冥衣,停放在靈床上,蓋上「褮」,也就是覆蓋在逝者臉上的布巾,又稱鬼衣。

唐朝的冥衣什麼樣子?

唐順宗時(公元805年)禮部侍郎崔汾,算是中唐重臣,後來段成式曾親作《崔汾傳》。崔汾有一兄長,姑且稱之為崔兄,居長安崇賢里。一年夏夜,崔兄乘涼於庭院,時月色疏曠,清風徐徐,忽覺異香飄動,並聞南牆有土動聲簌簌,很快一道士出現。崔兄於驚懼中退至一旁窺視,道士緩步庭中,面貌清古。過了一會兒,有美女十餘人緩緩入庭,列坐月色下,其中一人說:「我等現可曬月光。」

崔兄疑其為狐媚花妖,於是在暗處向他們投擲石塊,以示警告。

沒想到那道士不是好惹的,大怒道:「何人?安敢如此!地界何在?」

話音未落,有二鬼從地里冒出,巨頭垂耳,伏倒在地上,也就是所謂「地界」了。道士一指暗處的崔兄,說:「此人可有親屬入陰籍,現可領到這兒。」

二鬼隨即消失,不一會兒,領來多人。崔兄一看,竟是自己死去多年的父母及兄長。

道士開口:「我在此,你們敢縱子無禮?」

崔兄的父母當即叩頭:「幽明隔絕,我們來不及管教,還請您多原諒啊。」

道士又對那二鬼說:「把那崔兄捉來見我!」

下面的捉人技術十分有趣,只見那二鬼「跳及門,以赤物如彈丸,遙投崔生口中,乃細赤綆也,遂釣出於庭中……」也就是說,如釣魚一般,將倒霉的崔兄釣了出來。

崔家諸人及婢奴均已到來,號泣不已。但道士不為所動。這時候,一名曬月光的麗人為崔兄求情,對道士說:「他是凡人,不必與其一般見識。」

道士怒火漸消,拂衣而去。崔兄閉上眼睛,當再睜開時,月色下空空如也。

崔兄坐在地上十分鬱悶,隨後淚如雨下。他不是為自己的遭遇,而是回憶起剛才見到的死去的兄長。當時他隱約看到亡兄用絹帕遮著嘴唇,似乎有傷損,他家的一個女婢說:「郎君去世時,所穿冥衣忘記開口,我拿剪刀去剪,誤傷其下唇。不想幽冥中二十餘年,猶負此苦!」

死後穿冥衣的習俗,起自戰國名士左伯桃。他為了朋友饑寒而死。但唐朝的冥衣並非我們所認為的壽衣,而是帶有裹屍布性質,否則不存在上面女婢說的給冥衣開口的問題。

給逝者穿上冥衣,是小殮;放入棺材,為大殮。此時,訃告已經發出。這段時間,對唐人來說是危險的,因為總有一些殭屍的傳說縈繞著帝國的臣民:「處士鄭賓於言,嘗客河北,有村正妻新死,未殮。日暮,其兒女忽覺有樂聲漸近,至庭宇,屍已動矣。及入房,如在梁棟間,屍遂起舞。樂聲復出,屍倒,旋出門,隨樂聲而去。其家驚懼,時月黑,亦不敢尋逐。一更,村正方歸,知之,乃折一桑枝如臂,被酒大罵尋之。入墓林約五六里,復聞樂聲在一柏林上。及近樹,樹下有火熒熒然,屍方舞矣。村正舉杖舉之,屍倒,樂聲亦住,遂負屍而返。」

在這裡,出現一段吸引屍體的音樂。大約可以斷定,唐時辦喪葬,已開始有專門的超度音樂了。

接下來就是大殮:把屍體放進棺材。

唐繼承北魏的風俗,棺材多用柏木製造,假如使用桑木,則是實在沒辦法了。看一個寒食夜發生的故事:

古人重寒食,唐時「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假期里,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前往郊野掃墓。這一天,有人祭奠的亡魂得到安息,沒人祭奠的野鬼則開始悄然活動。

荊州郝惟諒,性情粗放,寒食日上完墳,跟朋友四處遊盪,踢球角力,飲酒高歌,醉卧墳地。醒來時,已經是夜裡,舉目張望,古木參天,梟鳴磷閃。雖說他有些膽量,卻也心生恐慌,因為他發現:身邊一個人也沒有了。

他從墳地里爬起來,感到一陣口乾舌燥。摸索著走了一里多路,見旁邊有戶人家,屋舍簡陋,裡面雖張燈,但頗昏暗,隱隱傳來婦人的歌聲:「春生萬物妾不生,更恨魂香不相遇……」

郝惟諒叩門乞水,一婦人開門相迎,姿容慘悴,以水授惟諒。

郝惟諒喝完水,把碗還給婦人,順便往屋子裡掃了一眼,覺得裡面的陳設有些不對勁,但一時說不上哪不對勁。郝惟諒後退一步,此時才感覺出,屋中的陳設,無論是桌子,還是椅子,抑或盆罐,似乎都缺乏立體感,彷彿紙做的一般。

郝惟諒暗吸涼氣,正欲離開。

婦人開口,說:「我知道您素有膽氣,有一事想拜託於君。」

婦人繼續說:「我原籍陝西,姓張,嫁於荊州軍士李自歡,但自歡於大和年間(公元827年~835年)西去戍邊,至今杳無音信,我思念心切,加之遇疾而亡。因在此地別無親戚,死後為鄰里用桑木棺材草草埋葬,至今已十來年。我的墳甚為簡陋,剛埋沒多長時間,棺材就暴露在地面了,而陰間有定製:如棺槨屍骨不能為土所埋,便入不了陰間戶籍。所以至今我亡魂遊盪,無有歸所。」

郝惟諒聽後再望婦人,覺其臉色更加慘白:「你的意思是?」

婦人說:「沒別的期望,只想拜託您將我另行埋葬,入土為安。」

郝惟諒說:「我乃粗人,亦無產業,沒有銀子,即使想將你另行安葬,也力不能及。」

婦人說:「莫擔心,我雖為鬼,但這些年不廢女工,善制雨衣,你看——」

婦人伸手指向身後,郝惟諒一看,果然整齊地放著一件件油紙做的雨衣。

婦人說:「我平時給附近的胡家做女傭,已多年,積攢了十三萬錢,以此做安葬費,當有剩餘。」

郝惟諒到底不錯,承諾而歸。

轉天,郝惟諒出城相訪,果然有胡氏莊園,於是將遭遇如實告知。胡員外說其家確實有一張氏女傭,其人只言住於附近,每到太陽落山後,才來莊園中做活,沒想到竟是女鬼。後來,郝惟諒和胡員外帶人在附近尋找,果然在不遠處的亂墳崗看到一個暴露在地面上的桑木棺材,打開後是一具骷髏,旁邊是紙做的雨衣,以及一堆堆銅錢,數後正是十三萬錢。

郝惟諒和胡員外又添了些錢,將婦人遷葬到一處叫鹿頂原的地方。

當晚,張氏託夢於二人,再三道謝。不說胡員外,只說郝惟諒。在夢中,張氏說沒有什麼相贈的,只是善於做雨衣,遂贈送雨衣一具,又歌一曲:「莫以貞留妾,從他理管弦。容華難久駐,知得幾多年。」及至郝惟諒從夢中驚醒,發現枕邊有油紙雨衣一具,亮藍色,手掌般大小。

張氏用的是桑木棺材。這個細節說明她死時的困頓。因為自北魏以來到唐朝,但凡有點錢的人,都會用柏木棺材的;即使沒錢的,也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準備一口柏木棺材。這跟北魏時的一則新聞有關。

當時京城洛陽城南慕義里有一座菩提寺,為胡人所建。該寺擴建,掘墓取磚,在墓中發掘一活人,該人自稱叫崔涵,已在地下待了十二年。按《洛陽伽藍記》記載,此事當年轟動洛陽,並引起皇帝關注,問黃門侍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