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草原亂世——動蕩的北元 二、帝國的反擊

元惠宗的不戰而逃,使得明太祖朱元璋認為他是「知順天命」,「表彰」了他一個「順帝」的名號。這雖然比「違命侯」、「畏威候」、「負義候」之類聽起來好些,卻也代表了不屑。

無論敵人如何評價自己,惠宗一行總算是平安到達了上都城。

上都城又名開平,是元世祖忽必烈一手營建的草原城市,當年在蒙哥汗死後繼承汗位的所在,可以說是大元朝開基建業之地。在元朝興盛時期是與大都並列的兩都之一,定為夏都。每年4月,歷代皇帝都到這裡避暑,直到秋涼時節才返回大都。其地位「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於大都」。前文所說的「南坡之變」、「兩都之戰」、「天曆之變」的發生都與上都城有著直接的關係。

據史載,上都城垣周長8公里余,城內有官署約60所,手工藝管理機構和廠局120餘處,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各種寺廟堂觀160餘處。全城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重城牆組成。坐落在城池中部偏北的宮城是全城的核心,有東華、西華、御天三門,宮城內建有水晶、大明、鴻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閣,華嚴、乾元等寺廟。城西還有離宮西內,周圍十里,設有方圓25公里的大御花園。元人周伯琦的《上京途中紀事》一詩讚曰:「行宮臨白海,金碧出微茫」。

城中常住人口11萬,而經商的流動人口則達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之多。胡助《純白齋類稿》稱之「都城百萬戶,喪車早暄闐」。

也許惠宗還幻想著到上都城裡繼續自己的夢幻生活,江山雖然殘破,只要有個安樂窩,就還可以逃避下去。

但眼前的一切,讓他大失所望。

早在11年前的1357年,已經建號「宋」的紅巾軍丞相劉福通以「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為口號指揮三路大軍北伐,中路軍由關先生、破頭潘率領,從山東曹州出發迂迴包圍大都,連下遼州、大同,最後攻克了上都。農民軍在城中大肆焚掠,宮城幾成灰燼,人口流失殆盡。

自那而後,因為戰亂不斷,上都城從未被修整過,留給惠宗的,仍是一片斷壁頹垣。

習慣麻木的人只有在殘酷的現實前才會明白自己的錯。幾乎成為廢墟的上都與繁華無匹的大都,如此強烈的對比終於讓惠宗清醒了過來。他似乎一下子爆發了登基之初澄清天下的雄心,也一下子找回了祖先的血性。

一道道諭旨如雪片一樣從上都簡陋的宮殿中發出,發給那些雖然有私心,但還算忠心的將軍們,要他們立即組織兵力反攻,奪回大都。

擴廓帖木兒最早接到諭旨,一向以大元忠臣自居的他立即率兵出雁門關,由保安州經居庸關進攻大都。

徐達自知大都有大將孫興祖鎮守,不至有失。於是,圍魏救趙,趁擴廓帖木兒出兵大都之機,率軍突襲太原。擴廓帖木兒至保安州時聞訊,馬上還兵救援。沒想到在欲與明軍決戰之時,部下卻暗投明軍作內應。明軍夜襲擴廓帖木兒軍營,擴廓帖木兒大敗,僅率十八騎北走大同,以後轉戰于山西、甘肅、陝西、寧夏等地。

第一次反攻失敗,大都沒有奪回,山西反而又丟了。

1369年5月,惠宗又派丞相也速率萬餘騎兵出山西營於白河。通州明軍守備力量薄弱,但明將宣寧侯曹良臣虛張聲勢,也速不明真情撤軍。

北元軍沒能前進,明軍卻立即北上。6月,常遇春、李文忠率9萬大軍直逼上都,大敗江文清於錦川,擊潰阿速於會寧,又克大興州,上都屏障盡失。惠宗無奈,遷往達里泊(達賚湖)。不久,上都被明軍攻破,親王、大臣以下一萬餘人被俘,損失軍馬牛羊數萬。

這時候的惠宗,竟然愈挫愈奮。8月剛在達里泊安頓下來便又發出旨意,命令脫列伯、孔興以重兵攻大同,打開收復大都之路。

元軍在馬邑(今山西馬邑)與明將李文忠部惡戰,膠著之時,明援軍到達,元軍大敗,脫列伯被俘。包圍大同城的孔興聞訊,撤兵綏德。

三次收復大都的努力都歸於失敗,而明朝卻相繼佔領山西、陝西,擴闊帖木兒居無定所,李思齊兵敗降明,長城以南的國土幾乎盡數淪喪。隨著明軍壓力日增,惠宗無奈之下再次遷都至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

到了應昌,下一步應該去哪裡呢?在明軍不斷的打擊下,也許不久還要遷都。

但惠宗倒不用再煩惱了。遷到應昌的當年,1370年,惠宗在應昌病逝。人們常說,年輕時吃苦不算苦,老來得享清福便是福氣。而惠宗在少年時身陷囹圄,到了晚年又顛沛流離,忍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也算苦命到家。這一回,他終於徹底地順天命而去了。

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是為昭宗,汗號「必力克圖汗」。其人在父親的影響下也深諳漢學,即位之後建年號「宣光」,取意於杜甫《北征詩》「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 ,意圖光復元朝,如周宣王、漢光武帝那樣實現中興。

可這雄心勃勃的年號沒有馬上迎來好的局面。昭宗剛剛繼位,明太祖朱元璋便兵分兩路進攻應昌及游擊於陝甘寧一帶擴廓帖木兒。西路軍由大將徐達率領,自潼關出西安,進兵定西;東路軍由李文忠率領,由北平(明朝已把元大都改稱北平)經萬全,過野狐嶺,直趨應昌。

在沈兒峪(今甘肅定西縣以北),擴廓帖木兒被徐達擊敗,所部損失8萬餘人,僅與少數軍士渡黃河北走蒙古故都和林。幾乎同時,明東路軍攻陷應昌,俘虜昭宗之子買的禮巴剌及后妃、宮人、諸王家屬等,昭宗也北走和林。

昭宗和擴廓帖木兒這對君臣在惠宗朝時因位爭權而成為政敵,如今都落魄逃難,反而盡釋前嫌。昭宗任命擴廓帖木兒為都總兵、河南王、中書右丞相,成為自己首席助手。

擴廓帖木兒對元室極為忠貞。當年朱元璋北伐時,曾遣使招降,並祭祀其父,冊封其女為秦王妃。而當時的擴廓帖木兒正在被惠宗下令剿滅,若以良禽擇木的道理來說,擴廓帖木兒本沒有理由拒絕,但他仍斬殺使節,不予回應,被朱元璋贊為「天下奇男子」。

在他的主持下,昭宗「延攬四方忠義,以為恢複之計」 ,重用太保哈剌章、太尉蠻子、太師擴廓帖木兒等,調度遼東納哈出所部,聯絡雲南梁王,招撫高麗,銳意中興。

屢遭重創的北元朝廷不但沒有分崩離析,反而迅速團結起來,這對朱元璋來說是使他卧不安席的消息。

為了能徹底消滅心頭大患。1372年春,朱元璋再次興兵北征。命魏國公徐達率精騎5萬出雁門關,為中路軍;曹國公李文忠率精騎5萬出居庸關,為東路軍;宋國公馮勝率精騎5萬出金蘭,為西路軍。十五萬大軍旌旗蔽天,聲勢浩大。

北元命懸一線,擴廓帖木兒展現了奇男子風采,挑起了拯救危亡的重擔。

中路明軍的主將徐達是朱元璋麾下第一帥才,而且他的任務是直趨和林。擴廓帖木兒以他為主要打擊目標,派遣游騎誘敵深入,徐達與先鋒藍玉輕敵冒進,陷入擴廓帖木兒的包圍圈,戰死萬餘人,被迫撤回。

中路軍剛敗,東路明軍在李文忠率領下又長驅直入,擴廓帖木兒在阿魯渾河(今鄂爾渾河)、稱海(和林偏北)布置兩道防線層層防禦。李文忠率部苦戰,損失慘重,宣寧侯曹良臣、驍騎左衛指揮使周顯、振武衛指揮同知常榮、神策衛指揮使張耀等高級將領戰死,無奈之下,也撤兵南返。

明軍三路之中,只有馮勝所率西路軍完成了作戰任務,在西涼州(今甘肅武威)、永昌(今甘肅永昌)、掃林山(今甘肅省肅北縣境)、瓜州(今甘肅安西)、沙州(今甘肅敦煌)擊敗北元軍,降服甘州(今甘肅張掖)和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

這一次北伐,收穫遠少於損失,朱元璋不得不承認失敗。為了避免北元乘勝反攻,派人送還俘虜的昭宗之子買的禮巴剌,並致書修好 。

而高麗在得知北元嶺北大捷的消息後,便決定倒向北元,將已用的明朝「洪武」年號改為「宣光」。

勝利,使得昭宗君臣大受鼓舞,不顧朱元璋的修好表示,轉入反攻。擴廓帖木兒、納哈出等接連不斷的南下出擊。

然而,北元國力只是「幾於中興」 ,與如日中天的明朝相比,仍是太過弱小。一次次的戰鬥,雖小有斬獲,但無法對明朝的邊防形成真正的威脅,若說匡複大元,奪回大都,只能是鼓舞士氣的口號,可望而不可及。

時間一年年的過去,昭宗仍居住在「行在」——和林,沒有回到日思夜想的大都。

1375年,昭宗重要輔臣擴廓帖木兒病逝於金山方面哈喇納海的衙庭,北元的擎天一柱崩塌,中興大業更加虛無縹緲。

1377年,高麗使節到達北元朝廷,面見昭宗時,使節身穿朝服以元朝禮節行禮,昭宗和群臣不僅愴然涕下:「自我播遷,困於行間,不圖今日復見禮儀!」 。

努力多年,仍然未能重返中原,代表皇帝尊嚴的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