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後記 楚·永遠的黃歇

中國的歷史,除恢宏華美的漢唐之外,春秋戰國時代在我心中最是精彩。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四賢公子,諸子百家,詩經離騷,楚簡秦篆,若一幅長長絢麗的畫卷,澎湃激情,演繹智慧,筆墨繽紛,色彩斑斕,令人經常在回顧與遙想的時空交錯中,意氣風發,蕩氣迴腸!

賊與寇,王與侯,是與非,榮與辱,成與敗,功與過,最為無聊的就在於我們總是要將歷史說出一個明白的結論和結果,才能夠心安理得,放下心來,不惜忽略對那個過程的精彩精絕的品嘗、領略和消受。

理性的考證讓我們的表情既無痛苦,也無愉悅;更無根性的飄逸,血性的洒脫。誰個還能那般任性地憤然而起,拍案而起,揭竿而起;誰個還能那般天性地歌之,詠之,舞之,蹈之,類似盛典與節日的狂歡;誰個還能那般率性地坦蕩磊落,不愧於人,不畏於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們果然變得理性理智還是冷酷冷漠了,因此我就要說到中國河南潢川縣城西北一個叫隆古的地方,因為沒有多少人會怦然心動想起那裡就是黃國故城,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的老家,天下黃姓的發源地和老祖根。那地方區劃屬於我所在的信陽。

先說潢川。潢川因有一條小潢河得名。以地近濮公山(亦名弋陽山、浮光山),潢川古稱光州。小潢河逶迤西來,穿城而過,將潢川縣城一分為二,南城名弋陽鎮,北城稱春申鎮,不言而喻,後者是對春申君黃歇含有紀念意義的命名。

再說隆古。隆古在潢川西北6公里,黃國故城就在那裡。這座古城的形成,始於黃族定居此地的夏初。那時它只是黃姓氏族首領及貴族的聚居點,後來逐漸增添一些防護性建築。夏代稱「堡」,殷商時作「邑」,西周時為「郭」,春秋時,它已是淮水岸邊一座恢宏的城池了。

故城遺址的東城牆約長1650米,殘高5-7米;西城牆約長1600米,牆高7-10米;南城牆長1800米,牆高6-9米;北城牆長1720米,殘高4-7米。城垣周長6770米,略呈長方形,城內面積近2平方公里。歷經二千餘年,雲煙飄曳,風雨剝蝕,城牆依舊,是河南省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春秋古國都城遺址。

城牆是用版築法分段分層夯築而成,十分堅實。護城牆外地勢低洼,周遭環繞著城壕。城壕距城牆20-40米,寬50米,深3-4米,均為人工挖成。城高壕深,完全體現上古時代「金城湯池」的風格和風貌。

環周城垣有14個大小不等的豁口,其中3個較大的可斷定為城門痕迹,向內凹陷。城門路基厚實,路寬6米,上鋪20厘米路土。這樣厚實的城垣和寬闊的路面,依照中國古代城市建築講求諧調的風格,我們完全可以想見當年的黃國都城是怎樣的氣派!

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據專家估算,僅城牆的夯土量便不少於84萬立方米,依當時的條件,每日上萬人版築,也需干三到四年。這還不算整個城池裡的其它宮殿、宗廟、樓台、房舍、民居的建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城內有72座「蓮花井」,這些古水井,分土繩井、陶圈井、木圈井、竹圈井4種;在堪稱全國罕見的黃國春秋宮殿遺址區內,被稱為「黃君台」的地方,還有一「天池」遺址,呈橢圓形,一泓清水,久旱不涸。究其原因,原是黃國貴族專用的兩座「蓮花井」之水源交匯處。

水是生命之源,人與水息息相關,依水而生,擇水而居,伴水而榮,水木清華。故黃國不枯不朽。從城內外出土過的大量的秦漢以後的文物器具文化遺存已經證明,黃被楚滅之後,其雄闊浩蕩的都城並沒有被廢棄,被人沿用的歷史很長。或為公有,或為私宅,或為雜居,客觀上保護了這一處歷史的遺址,讓我們在遙遠的猜想里有了具像的憑藉和見證。

令人惋惜的是,在春秋列國中,黃國頃刻間的滅亡實在是太快了,也實在是太早了。黃國在當初由皇帝末孫陸終之子被封於此時,就顯示出黃國帝王的氣象,其勢力與實力無人能比,無人能敵。

不料那當兒稍不留神,南方楚國迅速崛起,轉眼之間便稱霸中原,摧枯拉朽,所向披靡。誰與爭鋒?後來彷彿只剩下隨國、黃國了。但大局已定,大勢已去,自謂強大一向唯我獨尊想必也感覺良好的黃國使出渾身解數也無力回天了。

《春秋》記載:魯桓公八年,「楚子合諸侯於沈鹿,黃、隨不會」。魯僖公五年,「楚子使斗谷於菟(於菟為古代老虎的別稱)滅弦(今河南信陽市光山縣),弦子奔黃」。魯僖公十二年,「黃人恃諸侯之睦於齊也,不共楚職,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的確堅強豪邁,但也過於傲慢,孰不知,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於是,「夏,楚滅黃」。

這一年是公元前648年。

潢川緊鄰淮河南岸,處於亞熱帶向溫暖帶過渡地帶,土地肥沃,林木豐茂,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有著極佳的生存條件和人居環境。黃國建都於此,很快創立了浩大的基業,物阜年豐,盛世太平,國家安定團結,百姓安居樂業,氏族人丁興旺。黃國封邑遠至兩百公里外的隨州邊界,隨州曾出土多件黃國女子陪嫁器件物品,反映了當時兩國聯姻史實以及睦鄰友好關係。故在楚國迅速稱霸中原的時候,黃、隨在殘破的旗幟下和有些嗚咽的號角聲中一起聯手,與之抗衡。

當時的楚國豪情滿懷,豪氣衝天,勢如破竹,勢不可擋。楚國之勢是大勢,是大局;黃國的滅亡也是大勢,是一個必然的定數,是歷史規律。其規律已經兩千年總結證明,成為普遍常識,但深刻永恆——

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發展才是硬道理。

黃國亡去,黃姓龐大的氏族不可能滅絕,楚國在儘可能地剷除黃國貴族領導階層外,也儘可能地將黃國庶民百姓留存接納了下來。國家機器的力量不在於殺戮,而在於統治。因此我們便有了今天豐富的推想,在那留存下來的黃姓氏族中就有黃歇的先輩。

貴族?平民?官宦?庶人?富足?貧困?英武?鄙瑣?似乎都不重要了,故國家園,輝煌不再,若之奈何;神聚形散,空留遺恨,一天清淚;家仇國恨隨著時光的流轉慢慢消逝消解了去。勉力勤懇,繁衍生息,已驕傲成強大楚國子民。盈縮卷舒,與時俱進,三百年後,在一聲嘹亮的啼哭聲中,黃姓氏族的一個偉大的人物在黃國故城誕生,楚國的統治者首先聽到了,抬起頭望去,一縷陽光燦爛耀目照亮了大殿的天頂。

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

說到戰國四公子,我們知道,他們著稱於世、著稱於史、著稱於天下的就是他們皆以招賢納士,禮賢下士,養士用士名世,一個個都號稱門客三千,白白養活著這麼多的人,該是怎樣的門頭!

排場得很,闊氣得很,諸公子想必也酷得很。而以個人德才能績論,有人認為首推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次之,孟嘗君田文第三,平原君趙勝居末。

這個排次大致是對的,但有一點給忽略了,那就是四公子惟春申君非王室中人。這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封建社會,非王族非貴族非公子的春申君最終所達到的地位和名聲以及歷史的影響力,較之其他三位,他除了要付出更為艱辛的努力和拼爭外,絕對自有其過人之能。所以從這一點上講,春申君更讓我牽腸掛肚,心生感佩。

另外在感情因素上,那就是他是我信陽人,信陽人的驕傲;而信陽為楚國貢獻了一先一後兩代名相,前為蓼國淮濱的孫叔敖,後是黃國潢川的春申君。

他們屬於靈性信陽,屬於厚重中華,他們是古老東方文化的燦爛章節,他們是百折不撓薪火傳承的優秀民族之子。

黃國被楚滅掉之後,黃姓氏族所能有的命運淪喪已無須假想,那其中的黃歇的先輩們靠了怎樣的堅韌在屈辱中生存下來。而到了黃歇時代,他們已成為楚國的貴族,這真讓人驚嘆。卧薪嘗膽,審時度勢,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似乎都不能概括其間的變化和過程。那是政治與經濟的雙重人生歷險中的偉大運作和經營;智慧而練達,艱辛而豪邁!因此,這才有了黃歇與其他諸公子於群雄並起時代的比肩而立。而就黃歇本人而言,不僅學識淵博,優秀出眾,而且在激蕩喧囂的歷史進程中,無處不彰顯出出類拔萃的個人才學和才智,光芒四射的個人才能和才華。

需要著重強調的是,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正值楚國從它的巔峰崩塌跌落下來,一世稱雄的煌煌霸業在風雨飄搖中日日流失,天地人倫的氣數在痛心疾首中漸漸散去。那麼,誰為砥礪,誰成中堅;誰有回天之力,阻其頹敗之態勢;誰能力挽狂瀾,托舉沉沒之舟船!

如此說來,春申君真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在擔任楚國令尹前後,對外窮兵黷武,縱橫捭闔;對內輔政持權,治國安邦。名重於諸侯,權駕於國君,八面威風,極盡顯赫。雖然最後受制於奸佞小人,慘死在亂刀之下;但他做為一個個體的生命形象血肉豐滿,鮮艷生動;在歷史的風谷浪尖中,在命運的起落沉浮中,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