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1644之甲申風雲 第三章 李自成與多爾袞的運氣

代善由於為人精明計較,漸漸失去其父的歡心。不久,代善聽信後妻的讒言,虐待前妻所生的兒子碩託,這就為覬覦其太子地位的人們帶來了反對他的口實。同年九月,努爾哈赤宣布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台吉、莽古爾泰台吉、皇太極、德格類、岳託、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也就是說,從此時起,多爾袞以八齡幼童躋身於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這樣是一個改變後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動,多爾袞兄弟第一次成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楊觀光是山東登州人,是當時頗為著名的理學家。李自成曾經極力想改善他本人與明朝降臣的關係,但因為他是農民出身,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李自成召見楊觀光時,楊觀光勸他放棄酒色。李自成哈哈大笑說,若他遠離酒色,怎麼能享受生活的樂趣?李自成顯然不是傳統儒家模式理想的君主,他離幸運越來越遠了。他的悲劇不在於他輸掉了江山,而在於他差一點贏了天下。

吳三桂在山海關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後,就由唐通接管了山海關,然後率兵前往北京,預備去朝見新皇帝李自成。但當吳三桂走到玉田時,得知自己的私人利益遭到損害,便「翻然復走山海關」,出其不意地擊走唐通,背叛了李自成。至此,歷史的天平才開始戲劇性地向滿清偏倒。

大順氣勢銳不可當,連官紳地主除了極少數死心塌地效忠朱明王朝,絕大多數都認為明朝氣數已盡,轉而寄希望於大順政權。儘管其中有的人爭先投靠,希冀躋身於新興的大順朝定鼎功臣之列;有的人雖心懷疑懼,但為形勢所迫而隨大流。總之,在大順軍被清軍擊敗以前,漢族官紳中的大批文官武將都以投靠大順政權為惟一出路,而不可能設想去投靠偏處遼東的一個語言、風俗都有很大差異的滿洲貴族為主體的清政權。

時過境遷,此刻擺在吳三桂面前的形勢是相當嚴峻的,他的部下與山海關總兵(又稱關門總兵)高第的軍隊加起來一共只有五萬之眾。而且在明末盛行的「家丁」制度下,五萬人中中真正能征敢戰、裝備較佳的兵馬只佔不到一半。而山海關恰好處於清、順兩大新興勢力之間,對於局促在關內永平府一隅之地的吳三桂來說,對抗任何一方都是自取滅亡。顯然,繼續效忠明室已經是不現實的,因為崇禎皇帝為首的明朝已經不存在,而當時南明的弘光朝廷還沒有建立。山海關同淮河以南的殘明勢力相距太遠、音訊不通,李自成在山西、北直隸和山東橫衝直闖時,已經使南北交通遭到嚴重破壞。

在古代中國,國家為一家之國,一姓之國。一朝一姓亡是亡國,全民族為異族征服則謂之亡天下。1644甲申年的歷史則是既亡國又亡天下。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係;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被髮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這就是1644年漢族軍民官紳的普遍心理狀態。正因為如此,大順軍在短短三個月時間裡就佔領了包括京師在內的整個黃河流域,除了在寧武和保定兩地稍遇抵抗以外,到處是一派望風歸附的景象。

同時,在南部,多鐸派其一部渡過黃河,進攻許定國,輔之以孔有德和耿仲明部從河南進襲陝西潼關;在中路,葉臣與石廷柱率軍出山西以保護其餘兩路。

多爾袞明確表示願意聯合吳三桂對付李自成,但他的立場與吳三桂不同,他是從清廷一方考慮的,他並不打算復興實際上已同清廷處於戰爭狀態的明王朝,所以他才下令清兵直接開往山海關。多爾袞說他們已得知明朝皇帝慘死的消息,因而決定集合「義兵」,「期必滅賊,出民水火」。於是,滿清從入侵的外敵搖身一變成了為明討賊的義師。同時,多爾袞在信中也直截了當地以晉封藩王為誘餌,招降吳三桂。

一次吳三桂偶然到周奎甲作客,看中了陳圓圓。當時吳三桂重兵在握,在明朝有舉足輕重之勢。周奎為了討好吳三桂,將陳圓圓送給了他。

大順軍榆林守將王良智收到多爾袞的來信時,李自成已經親自統大軍向北京推進。王良智派人將這件事報告了李自成,但大順軍領導人正躊躇滿志,認為滿清是企圖分享勝利的果實,沒有給予重視,所以李自成對滿清的提議也沒有任何回應。這封信後來被附上一個紙條轉回了滿清使者的手中。紙條是王良智寫的,他只是簡單地說已經將此信內容向上報告了。

這些措施反映了清廷統治者鑒於明朝不顧人民死活橫徵暴斂終於導致自身覆亡,有意於減輕百姓負擔的願望。但清初社會生產大面積破壞,加以頻繁用兵,軍需孔急,朝廷頒布的「恩詔」很大程度上口惠而實不至。如時人談遷記載:「都人謠曰:恩詔紛紛下,差官滾滾來。朝廷無一事,黃紙騙人財。」說明順治年間和康熙初期的宣布減免賦稅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甚至由於奉差官員的敲詐勒索反而加重了人民的困苦。

多爾袞僅僅想平分華北,但滿清的漢人謀士們並不滿足於只跟李自成平分華北。早在北京陷落之前,范文程就極有眼光地將大順軍比做歷史上的秦朝。秦始皇曾經橫跨秦嶺、統一了七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但很快因為暴虐又失去天下。范文程認為,在這樣的形勢下,滿清將扮演漢高祖劉邦的角色,將在掃平叛逆、佔領中原之後,建立一個長治久安的王朝。

但究其根底,吳三桂投降大順時的本意是要維護和擴張自身利益,從北京傳來的消息使他疑竇頓生,猜測李自成的召見很可能是一種騙局,將會對自己採取不利行動。於是,為了保命,他驟然變卦,帶領部下兵馬直奔山海關,從背後對鎮守關門的唐通部發起突然襲擊。

當李自成統率大順軍由襄陽、承天向漢川、沔陽推進時,南明鎮守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連章告急。明江西總督袁繼咸以為大順軍可能沿長江北岸向南京進發,帶了一支軍隊趕往湖北蘄春,同左良玉部相呼應。大順軍卻從沔陽州的沙湖一帶渡過長江,在荊河口擊敗左良玉部將馬進忠、王允成部,一時「武、岳大震」。左良玉不敢迎戰,在三月二十三日借口接到崇禎帝「太子」密諭,扯起「清君側」的旗幟全軍乘船東下,放火焚毀武昌。

隨著北京明朝政府的崩潰,范文程、洪承疇等漢族合作者又有了新的機會來勸說滿洲貴族進攻中原。他們認為,如今吳三桂已放棄寧遠,關外之地盡我所有,進圖「洪業」之機終於來到了。李自成的軍隊在北京大肆搶劫的消息傳到盛京,大學士范文程聽後十分高興,認為清軍南下中原的時機已經成熟。儘管李自成的軍隊號稱百萬,也絲毫未能動搖范文程的信心,他認為清軍完全可以擊敗敵手。這一樂觀態度的根據,不僅在於對清兵之軍技和紀律的信心,而且還在於他相信李自成已喪失了所有政治上的支持者。起初,李自成就因推翻崇禎皇帝而招致天怒了;隨後他又因虐待縉紳和官員而激起了士大夫的反對;現在,由於搶劫京師,姦淫平民妻女,焚燒民宅,進而遭到了百姓的憎恨。范文程說:

多爾袞死後兩個月,突然從榮譽的頂峰跌落下來,完全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但是,多爾袞對於清皇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絕不是政治對手們的幾條欲加之罪所能掩蓋的。順治十二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子許爾安分別上疏,稱頌多爾袞的功勛,幾乎句句在理,但被濟爾哈朗罵了個狗血噴頭,流放寧古塔充軍。

范文程在這個時候及時重申了取代明朝、建立大清帝國的計畫。雖然當時滿清的大多數貝勒、貝子們並不相信滿清能有這個實力,實際上攝政王多爾袞自己也不相信這幅美妙的藍圖;但手握實權的多爾袞正急於鞏固其凌駕於諸貝勒之上的個人權威,控制的皇權,所以經過反覆考慮後,多爾袞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議,帶領大軍南下,打算趁中原混亂之際得漁翁之利。於是,多爾袞強化君權的野心,加上清廷中眾多漢官的勸諫,便決定性地促成了滿族從部落戰爭時代向帝國統治時代的過渡。

與此同時,范文程開始起草寫給漢族百姓的布告,四處張貼:「義兵之來,為爾等復君父仇,非敵百姓也,今所誅者,惟闖賊。官來歸者,復其官,民來歸者,復其業。必不爾害。」

在關鍵的時候,孔有德和耿仲明投降滿清時所帶的「紅衣大炮」改變了戰局。當炮兵猛轟起義軍的陣列時,許多大順士兵驚慌潰散,死者「不計其數」。大順將領馬石瑤派其三百名精銳輕騎衝擊清軍的側翼,另一支部隊則去進擊清軍的後殿。然而,兩支人馬都失敗了:一支為耿仲明部擊敗,另一支為滿蒙士兵合殲。

李自成是個草莽英雄,明末的亂世使李自成由農民成為英雄。中國有句俗話:「英雄莫問出處」,如今又有句俗話:「英雄莫問去處」。李自成終究只是歷史夜空中的流星,片刻閃亮之後就隕落了。對他來說,機遇就像個小偷,來的時候無聲無息,走的時候卻損失慘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