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國的劫難 一、帝國反擊戰

安慶緒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天子富貴,他深深地感激嚴庄。在公開場合他們以君臣相稱,可在人後他們仍舊稱兄道弟。嚴庄毫不客氣地告訴他,你既沒有軍事經驗也沒有政治經驗,而且一緊張說話就顛三倒四,恐怕難以服眾,還是不要見人的好。

安慶緒樂呵呵地同意了。他馬上封嚴庄為御史大夫、馮翊王,然後一轉身跳進深宮的酒池肉林中,把那些讓人煩心的軍國大事全部扔給了嚴庄。

這樣挺好!安慶緒想,我喜歡享受生活,你喜歡操持政務;我要的是富貴,你要的是權威。咱哥倆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多好!

看著眼前這座千瘡百孔卻依然固若金湯的太原城,史思明心頭掠過一陣強烈的沮喪。

集結了十萬精銳,歷時一個多月,千方百計日夜猛攻,太原城卻巋然不動。

這實在大大出乎史思明的預料。

戰前他就得到了確切的情報,李光弼手下的河東精銳已經盡數調往朔方,留守太原的都是些老弱病殘,加上地方民兵總共還不到一萬人。本以為這座危城一戰可拿下,沒想到強攻四十餘日的唯一結果是——燕軍在太原城下扔下了兩三萬具屍體,而太原城依舊巋然不動。

史思明不得不承認,唐朝的河東節度使、太原尹李光弼是他迄今為止所遭遇的最強勁的對手之一。

連日來史思明眉頭緊鎖、沉默不語,讓左右親兵提心弔膽,大氣也不敢出。

親兵們都很清楚,付出這麼大代價居然拿不下一座小小的太原城,史思明絕對無法向洛陽那個殘忍暴戾的皇帝交代。

可就在這天早晨,當風塵僕僕的使臣帶著來自洛陽天子的旨意進入大帳之後,他們便注意到,隨後走出大帳的史思明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他的臉上泛出一層壓抑不住的喜色。

後來親兵們才知道,老皇帝安祿山死了,新皇帝安慶緒命令史思明率所部還鎮范陽,留下蔡希德、高秀岩等將領繼續圍攻太原。

回范陽的路上,細心的親兵還發現,史思明的臉上不光有喜色,彷彿還多出了一層心事,是什麼心事親兵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點他們可以肯定——那絕對不是一件壞事。

李亨下定決心了。

他要大舉反攻,收復長安。

不,是收復兩京——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

儘管心腹謀臣李泌堅持要求天子集結重兵直搗河北道的叛軍老巢——范陽,先拔其根、再斷其枝葉,可李亨思前想後,最終還是決定先光復京師、迎回太上皇,藉此安定社稷人心,而後再圖河北。

李泌一聲嘆息。

這是憂心如焚的一聲長嘆。

也是歷史的一聲長嘆。

不久之後,雖然兩京得以光復,但終肅宗李亨一朝,一直未能克複河北諸鎮,甚至在此後的一百五十年里,終有唐一代,河北諸鎮始終強藩割據,長期脫離中央,幾成化外之邦。迄於五代、直至兩宋,隨著契丹與女真的相繼崛起,作為中原王朝的邊防重鎮,燕雲十六州數百年間淪於異族之手,帝國的東北門戶始終洞開……所有這一切,追根溯源,皆肇始於「安史之亂」中河北諸鎮的首開叛亂與長期割據。

當然,即便李亨當年採納李泌之策先行收復河北,我們也不能保證河北諸藩從此就不會死灰復燃。所以我們也不能一口咬定唐肅宗李亨實在是目光短淺,而李泌一定就擁有預言家似的穿透歷史的目光。

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承認,李泌當時的判斷的確是睿智而富於遠見的。

同時,我們也不難從公元757年李泌的那聲嘆息中感受到一種沉重。

一種世事如棋、難以預料的沉重。

一種充滿歷史感的沉重。

至德二年二月初十,唐肅宗李亨自靈武進駐鳳翔(今陝西鳳翔縣)。十日之間,隴右(治所在鄯州,今青海樂都縣)、河西(治所在涼州、今甘肅武威市)、安西(治所在龜茲,今新疆庫車)及西域(今新疆、中亞東部)各地兵馬紛紛集結於鳳翔。

帝國反擊戰正式拉開序幕。

二月十一日,兵部尚書、靈武長史郭子儀自洛交(今陝西富縣)出兵攻取河東。河東位於長安與洛陽之間,戰略地位十分突出。郭子儀收復此地,既扼住了燕軍的咽喉,又與長安西面的唐軍遙相呼應,從東、西兩側對長安燕軍形成腹背夾擊之勢。

二月十九日,駐守長安的燕將安守忠主動出擊,向駐紮在武功(今陝西武功縣西)一線的唐關內節度使王思禮等部發起進攻。王思禮戰敗,退守扶風(今陝西扶風縣)。燕軍的先頭騎兵逼至大和關(今陝西岐山縣北),距唐肅宗駐蹕之地鳳翔僅五十里。天子行在大為震恐,即日宣布戒嚴。

同日,困守太原的李光弼抓住史思明撤退的戰機,率領敢死隊出城攻擊蔡希德。燕軍大敗,幾近全軍覆沒,蔡希德僅以身免。

太原大捷的消息傳來,天子行在群情振奮。雖然李光弼「斬首七萬餘級」的戰報水分不小,但在唐軍大舉反攻前夕,且在初戰失利的情況下,這則摻水捷報仍然不失為一則振奮人心的美麗謊言。

二月二十二日,郭子儀派遣他的兒子郭旰、兵馬使僕固懷恩、兵馬使李韶光、大將王祚率兵渡過黃河,進攻潼關。守關燕軍寡不敵眾,扔下五百多具屍首倉皇退卻,唐軍打開關門。燕帝安慶緒急命安守忠火速援救潼關。

燕軍的反撲非常有力。結果唐軍戰敗,一萬多人陣亡,李韶光和王祚戰死,郭旰和僕固懷恩渡過渭水,退守河東。三月二十三日,安守忠趁勝進擊河東。郭子儀親自指揮戰鬥,擊退了安守忠,斬獲首級八千、俘虜五千。

第一回合,雙方互有勝負。

四月,求勝心切的唐肅宗李亨改變戰略部署,擢升郭子儀為司空兼天下兵馬副元帥,命其率部至鳳翔,準備集中兵力一舉克複長安。四月底,郭子儀部與王思禮部在咸陽西南的西渭橋會合,而後進駐潏水(渭水支流)西岸。燕將安守忠、李歸仁立刻率兵屯駐長安西郊的清渠。兩軍對峙七天七夜,唐軍始終未能前進一步。

五月初六,安守忠佯裝後撤,郭子儀命令全軍出擊。燕軍以九千精銳騎兵組成長蛇陣,待唐軍攻其腹部,首尾迅即變成兩翼,將唐軍合圍。此戰唐軍大敗,傷亡慘重;判官韓液、監軍宦官孫知古被俘。唐軍拋棄所有軍資器械退至武功。天子行在再度戒嚴。

第二回合,唐軍慘敗。

經此一役,李亨與郭子儀皆深感唐軍的戰鬥力遠遠不及叛軍,不得不遣使求援於回紇。九月,回紇的葛勒可汗派遣其子葉護、將軍帝德率四千餘名回紇精兵抵達鳳翔。肅宗李亨大喜過望,不但設宴犒勞,賞賜財寶,還向葉護許諾:「一旦京師克複,土地和百姓歸唐朝所有,金銀財帛與美女歸回紇所有。」

很顯然,這是帝國的悲哀。

堂堂大唐天子,為了奪回自己的都城,不惜向異族屈尊俯就,而且不惜以大唐帝都的財富和美女為代價,換取異族一施援手,這就算不是卑躬屈膝,起碼也是尊嚴掃地。

然而,此時此地的李亨還有什麼尊嚴呢?

一個山河破碎、社稷傾圮,被家賊打得東奔西逃、連都城都沒有的皇帝——還有什麼尊嚴可言呢?

我們情願相信李亨實在是無計可施、無路可走了;我們很情願相信這個皇帝在拿自己的財富和子民跟異族做交易的時候,內心是極度悲涼、極度無奈的;我們更情願相信這位時運不濟的大唐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忍辱負重、卧薪嘗膽,只為了有朝一日重整河山、再現帝國往昔的赫赫榮光……

可是此時的李亨並不知道,此時的我們也還不能確知——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即將來臨的未知歷史面前,李亨的想法和我們的想法,算不算一相情願!

都城也許是可以奪回來的。

某些個人的面子也是可以勉強撈回來的。

可是——帝國的榮光呢?

那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貞觀與開元呢?

它們會不會像奔騰而下直瀉千里的黃河水,一去不復返?

它們會不會像皎潔明亮晶瑩無瑕的江中月——倒映的是長安的舊時月亮,可一掬江中水,撈起的——卻是滿掌破碎的盛唐?

至德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唐朝的天下兵馬大元帥、廣平王李俶(李亨長子)與副元帥郭子儀率領十五萬大軍,在長安西郊的香積寺一帶,與安守忠、李歸仁的十萬燕軍展開大決戰。

回紇的四千鐵騎果然在這個決定性戰役中起了關鍵作用。

在戰鬥進行到最激烈的當口,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率回紇兵擊潰了燕軍的精銳騎兵。燕軍士氣大挫,被殲滅六萬餘人。安守忠、李歸仁與燕朝的西京留守張通儒等人率殘部棄城而逃,退守陝郡(今河南陝縣)。郭子儀率部追至潼關,趁勝收復華陰(今陝西華縣)、弘農(今河南靈寶市北)二郡。

九月二十八日,長安光復。

翌日,捷報傳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