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王孟英 力戰至死

在經過了多少個不眠的日夜後,王孟英寫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隨息居重訂霍亂論》一書。

在書中,王孟英提出了許多與現代防疫概念相同的理論,比如他提出預防的重要性,認為水源、空氣等的污染是導致霍亂流行的主要因素,他說上海「附郭之河,藏垢納污,水皆惡濁不堪」,一定要「湖池廣而水清,井泉多而甘洌」,應該「疏浚河道,毋使積污,或廣鑿井泉,毋使飲濁」,並提出了要在水裡放置藥物,進行消毒的概念。

他還提出了房屋要通風,改善居住條件等預先防疫的觀念。

這些措施,絕對是防止霍亂的最重要的條件,當時的清政府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此,王孟英等醫生只能退而採取自己的診療手段,從死神的手中搶救生命。

在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60年代霍亂曾經在世界範圍內大爆發,曾於1961年和1963年兩次逼近我國南方,但都沒能進入,只因為新中國政府的防疫措施得力。

但是那個時候,王孟英這樣的醫生是沒有政府支持的,他們只能憑著自己心中的信念,獨自去救治一個個生命。

彼時,醫生的風險非常大,比如王孟英就記載了一個醫生,叫余小坡,是個進士,擅長醫藥,當時也投入了救人的隊伍,一天,在給人看病回來後,餓了,就隨手吃了一小盅的蓮子,吃完後,就開始感到不舒服,隨即就吐瀉轉筋,馬上讓人來找王孟英,王孟英還沒到呢,人就去世了。

其奪命之速如此。

王孟英對此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寫完書後,就從此放開手腳,接診更多的患者。

別人都問,王孟英怎麼了?不要命了?

他的家人也很擔憂,一旦你有個三長兩短,剩下孤兒寡母該如何生活?

但是,王孟英已經無法想那麼多了,他的眼裡,只有如何讓每天死亡的一千多人再少些,再少些。

這場同霍亂的戰鬥,與在戰場上廝殺的死亡概率差不多,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很好的醫生保護措施。

但是,如同一個真正的戰士一樣,王孟英義無反顧,揮劍而上,即使知道敵兵千萬倍於自己,也毫不畏懼,毅然投入了短兵相接的戰鬥中。

從此以後,王孟英從文獻記載中消失了。

至今醫史文獻界還在爭論,王孟英到底是什麼時候去世的,怎麼去世的?

有的人說,是在六十一歲時與霍亂的戰鬥中自己也被感染,不治去世的,有的說,他活到了八十多歲。

但是,兩者都沒有確切的文獻證據。

從感情上講,我寧願相信後者,相信王孟英和妻子平安地白頭偕老,享受了人生的快樂。

但是,從理智上來分析,我卻更相信前者,因為以王孟英的創作速度,如果他活到八十多歲,那他還能寫出十幾本醫案書來。

「將軍百戰死」,我想,對於一個真正的戰士來講,最光榮的死法,就是死在戰場上。

讓我們憑藉想像,來重現一下王孟英最後一次離家的情景吧。

那是個清晨,薄霧還沒有散去。

王孟英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

他穿上衣服,就要隨著患者的家屬出診。

王孟英的妻子送他到了房門外,把他的藍布大褂掖了掖。

王孟英盯著妻子的面龐,凝神地看了一眼,彷彿在說:這輩子,辛苦你了!

然後毅然轉過身去,向著薄霧中走去。

在薄霧中,隱約顯露的是無數的死神猙獰的面孔。

王孟英無所畏懼,消瘦的身軀挺得筆直,大步而去……

王士雄,字孟英,他從小體弱,家境貧寒,但是,他憑藉自己心中的信念,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最終成為一代溫病大家,為中醫理論的最終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一生救人無數,但是自己卻一貧如洗,人們在看到醫案書中他談笑風生、雷霆霹靂的時候,卻很少有人了解他在背後卻是忍飢挨餓、吃糠度日。在瘟疫來臨的時候,他憑一己之力,向著世界上最兇惡的病魔——霍亂宣戰,從病魔的手下搶救出了無數的生命。做醫生若此,實在是一生無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