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朱丹溪 後記

朱丹溪逝世一百二十九年後。

公元1487年。

波濤浩渺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在破浪中前進。

船頭站立著一個身披和服的二十二歲的年輕人。

他的目光凝視著遠方,凝視著一塊即將出現在眼前的陌生的土地——中國。

他的名字叫做田代三喜。

田代三喜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從十四歲就開始學醫,其人沉穩聰明,志向遠大。

在他的醫學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後,他覺得,必須要尋找更廣闊的學習領域。

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這個時候,在中國,元朝已經結束,現在是明朝了。

金元四大家的醫學思想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臨床醫生們在此基礎上獲得了更多的醫學經驗。

田代三喜在獲得這些消息後,開始急切地安排自己的計畫——前往中國學習中醫。

田代三喜在歷盡艱辛之後,於二十二歲的時候終於來到了中國,在錢塘找到了自己學習的對象,同樣是日本人的僧人月湖。

月湖於更早的時候來到了中國,學習中國醫術,尤其對朱丹溪的醫學思想獨有心得。

中國江南地區的繁華令田代三喜印象深刻,但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國的醫學。

日本人在學習吸收他國文化方面很有天賦。

十二年後,田代三喜學成歸國,在關東地區行醫,直到八十歲去世。由於醫術高超,全活甚眾,所以前來學徒的人很多,他大力的宣傳李東垣、朱丹溪等金元四大家的學術思想,最終形成了與日本使用張仲景醫方的「經方派」並立的「後世派」。

在去世前,田代三喜躺在病榻上,忍著病痛為徒弟曲直瀨道三傳授畢生的學術,道三每天聽後,退下記錄老師的思想,由於悲痛淚如雨下,流進硯台里,就以淚研墨,最終寫下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醫書《淚墨紙》。

在這樣的故事裡,我們隱約看到了那熟悉的「醫道」。

在後世派中,尊朱丹溪為「醫中之聖」。

朱丹溪的學術思想,綿延傳承,遠播海外。

今天,我們比田代三喜那些日本人學習條件好多了,我們去書店,可以隨時買到朱丹溪的書,別辜負了這種機會,把朱丹溪歷盡千辛萬苦寫下的書,買回來,認真地讀一讀吧。

相信你會感覺到朱丹溪彷彿又來到了你的面前。

向你講述應該如何的診病、如何的開方。

以及他心中的,醫道。

那麼,朱丹溪的學問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東西,竟然影響這麼大呢?

在朱丹溪以前,中醫在治療外感病的理論體系方面比較健全,但對雜病的理論總是不那麼的透徹。

朱丹溪為雜病的治療增添了許多新的理論思想,比如化痰、解郁等內容。

他又提出了「陽有餘陰不足」和「相火論」兩大觀點。

這些我們都不討論,大家可以買書來看。下面和大家講點兒朱丹溪的養生觀點,希望對各位有用。

首先談談朱丹溪老人家是如何奉養自己母親的。

由於丹溪老人家今天沒有到場,我就替他發言了,有什麼紕漏請大家原諒,因為我也是看書學來的,沒有得到他老人家的允許,就擅自開講了,不好意思。

儒家講的是一個孝字,因此如何奉養老人是很被重視的一個課題。

如果自己的父母以高齡故去,那是儒者很自豪的事情呢,在寫文章或者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都要拿出來提一提。

實際現在情形也是這樣的,今天各位的父母健康如何?大家心中也都惦記著吧?

好多人身在異鄉打拚,父母留在家裡,其實父母的健康是關心不到的。

但留在父母身邊的,就可以多些照顧了。

下面我來談論一下朱丹溪對母親的奉養之道吧。

這種奉養方法主要體現在飲食的方面,具體的內容就是——不給老人吃特好吃的東西。

您該奇怪了,別不是說反了吧?應該是給父母吃特好吃的東西啊?

還別說,朱丹溪真就是這麼認為的,為什麼呢?讓我慢慢來談吧。

朱丹溪認為這人老了以後,脾胃的功能就減弱了,這樣就容易出現一些虛熱的表現,比如,剛吃完飯,還沒多大一會兒工夫呢,就又餓了,這是胃中虛熱的表現;又比如,餓了吧,剛吃了一點東西,嘿,居然就吃飽了,而且稍微多點還肚子脹了很久,這是脾弱的表現。

而老人的虛熱還表現在性情方面,容易生氣發火,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有點老小孩的情況,可能大家都有體會,就是父母年齡大了後,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一點芝麻大的事,就急了,說出馬上要搬走或者不認這個兒子了之類的話,朱丹溪說:「雖有孝子順孫,亦是動輒扼腕,況未必孝順乎?」

可見這種情況元朝的時候也比較嚴重,朱先生就已經注意到了。

所以朱老爺子告訴大家,那些帶有熱性的食物,比如燒烤的、香辣的、肥膩的,雖然味道可能不錯,但是也別給老人吃了,因為這些東西助熱啊。

可能您要問了,如此說來,豈不是很多好吃的父母都無法享用了,難道這是孝順嗎?

您問得對,不但您問,朱丹溪那個時候別人就問了,說:「甘旨養老,經訓俱在,你卻什麼好吃的都掖著藏著不給父母吃,這樣做豈不是背離孝道嗎?」

朱丹溪回答說:您來自己分析一下什麼是孝道吧,一種是讓父母縱一時之快,有好吃的了往狠了吃,見天兒的紅燜肉溜肥腸烤全鵝外加麻辣燙香辣鍋,父母是痛快了,回頭血壓上升腦溢血住院開刀去了(當然,朱丹溪沒說腦溢血開刀的事,是我替他老人家發揮的,他的原話是「積久必為災害」);另一種方法是讓父母平淡飲食,也沒吃著什麼好的,雖然嘴上虧點,但人家也沒什麼病,這兩種情況比,您認為哪個是孝道呢?

朱老爺子接著補充:「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況施予尊者哉」,在生活中,也就是飲食,是可以用來養生的,可是如果用養生的東西轉而變成害人的東西,恐怕不是君子所說的孝吧。

然後朱先生舉了自己奉養母親的例子,朱先生對母親的感情很深,他就是因為母親有病才立志學醫的,其對母親的奉養也堪稱典範。

他說母親以前有點痰飲,由於恪守飲食清淡,過了七十歲後,居然沒有了。

後來因為有一次大便燥結,就用了些牛奶和豬油混在粥里喝,當時雖然大便滑利了,但是終究是膩了些,第二年夏天,「郁為黏痰,發為肋瘡,連日作楚,寐興隕獲,為之子者,置身無地」。後來調了點葯,才算平安度過了。

這點估計西醫不理解了,今年吃膩了,怎麼明年生瘡還和它有關係啊?這哪跟哪啊?您還別說,中醫就是這麼認為的,有的時候幾年前出現的問題,幾年後發病了,按現在的癥狀開方怎麼也不好,詢問到原因後,針對幾年前那個病因開方,這病就立刻好了。這就是中醫,認為時間的前後,身體的上下、內外都是一個整體,是聯繫緊密的。

在臨床上我就經常碰到這種情況,幾年前的病因了,針對它開方居然解決了問題,連我都覺得不可思議。

可見我們對人體了解得還太少了。

那麼現在養老的問題還像朱丹溪時代那樣嗎?

我覺得情況更嚴重些。

因為現在的食物豐富程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的,想吃廣州的燒鵝隨時有,想吃北京的烤鴨也隨時有,想吃東北的豬肉燉粉條也隨時有,這在古代難以想像,現在什麼鱷魚肉袋鼠肉鴕鳥肉都有賣的,新疆的烤羊肉的香味整天在街上飄蕩,沒點毅力還真抵抗不住誘惑。

以前的油水是很少的,有點豬油都是省著用的,但是現在我看炒個雞蛋都要用掉一大調羹的色拉油。

所以現代的飲食以油脂過剩為特點。

別聽有的父母說,我整天吃素啊,其實她炒青菜的時候放的油比誰都多。

住在我隔壁的是個台灣來學中醫的同學,人長得胖胖的,但有一天我看他的回鄉通行證的時候嚇了一跳,照片上以前的他瘦小帥氣,就跟以前的小虎隊成員似的,我不知道海關的人員是怎麼把他放行的,差距也太大了!

我問他,怎麼胖成這樣?他說,在台灣家裡吃飯的時候青菜都是水煮的,到大陸食堂連茄子都過油,結果很快就吃成這樣了。

住在我隔壁單元的還有一個學妹也是台灣人,人苗條瘦小,正在跟隨我們的傷寒大師學習,深得其妙,但有一天她告訴我剛來大陸的時候也吃成了一百多斤的大胖子,我大吃一驚,看她瘦小的身軀怎麼可能?忙問她怎麼又變瘦了?她說,很簡單,就不吃食堂了,在租的房子里自己做菜,水煮,少放油。

情況彙報完畢,就是這樣的,不要聽您的父母說,我們已經整天吃素了,為什麼上醫院血脂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