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叄 書畫造詣頗深的軟弱皇帝——宋徽宗趙佶 五國城中坐井觀天

皇帝如此這般的大建宮室,風流玩鬧都是要花錢的,但他徽宗對這一點卻從不擔心,蔡京已經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證現在國庫中還存有五千萬緡,用度充裕。又引經據典,搬出《易經》《周禮》,「豐亨豫大」「唯王不會」,來證明國家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皇帝花錢,自然用不著摳摳縮縮。所以他對這蔡太師的理財能力表示了充分信任。雖然這種能力只體現在靠濫發鹽引和鑄當十大錢這種攪亂經濟秩序的搜刮上。皇帝荒唐,大臣也是貪污受賄,無所不為,甚至連朝廷官職都明碼標價:「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勔,在當時號稱「六賊」。但是,要說到徽宗一朝的最大弊政,卻不能不推那臭名昭著的「花石綱」了。

「花石綱」,顧名思義,「花」是指奇花,「石」是指怪石,「綱」則是當時的一種運輸方式。這「花石綱」也就是要各地給皇帝進奉奇花異石的意思。說起來,這奇花怪石,要算得上是文人的清玩。蘇東坡曾經收藏過一塊叫做「壺中九華」的石頭,屢屢寫詩稱賞。米芾更是因為他拜石的故事而得到了一個「米癲」的稱號。徽宗對此也感興趣,看來還是頗為風雅的。然而他是皇帝,並不是一般的文人,這點小小的癖好,就足以攪動全國的不安。正如元人郝經詩中寫的:「萬歲山來窮九州,汴堤猶有萬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國,亡宋誰知是石頭。」

徽宗重修延福宮和建造艮岳都需要大量的花木和奇石,為了滿足供應,特地建立了「蘇杭應奉局」來管理這件事情,這個機構直接聽命於皇帝,地方官不能干預。那主管朱勔,更是和朝中蔡京童貫這樣的權勢人物大有勾結。當時號稱「東南小朝廷」,可見權勢之大。

以當時的保存和運輸能力,想把那些合抱的古樹,山一樣的石頭,千里迢迢的從江南運到汴京,可是一項極其浩大和艱難的工程。有一次船運一塊四丈高的太湖石,一路上強征了幾千民夫搖船拉縴,遇到橋樑太低或城牆水門太小,朱勔就下令拆橋毀門。運一塊這樣的石頭,要花費30萬貫,相當於1萬戶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而運石之外,運樹的費用也不小。有一次運一棵古樹,由於樹太大,只好造大船海運,不巧遇到大風,樹枝與船帆攪到一起,結果船毀人亡。而這費盡心思運來的花木,由於搬運損傷,不服水土,到汴京的時候很多都枯死了。有伶官諷刺徽宗,道是這滿園花木,都是「芭蕉」。徽宗很奇怪,問他原因,伶官就說這些花木來自東南,「巴」到京師,全都「焦」了。如此豈非「巴焦」。徽宗聽了此言,不過笑了一笑,照運不誤。可當地百姓卻被這花石綱害苦了,誰家只要有一花一石被看中,朱勔就帶領差役闖入民戶,用黃紙一蓋,標明這是皇上所愛之物,不得損壞,然後拆門毀牆地搬運花石,用船隊運送汴京。人民在此殘害之下,痛苦不堪,家裡一旦有了一花一木生得怪異些,都被看作是不祥的東西。結果花石綱最終導致了方臘起義,朝廷趕緊手忙腳亂地派人鎮壓,雖然最終平定,但作為財賦重地的東南地區受到重創,直接動搖了北宋統治的根基。而且,花石綱的運輸,還嚴重地影響了北宋的南糧北調,許多士兵因為給養不足,吃不了飽飯而紛紛逃亡。最後金兵南侵,汴京防守薄弱,與此也有很大關係。真是亡國之舉。

這徽宗皇帝一心玩樂,惹起一場民變,可他卻毫無反思之意,又想入非非,要興起那助金滅遼,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念頭。這燕雲十六州,還是五代的時候,被後晉的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宋太宗時曾經北伐遼國想要收回,卻在高粱河一戰被打得大敗,只好作罷。後來宋真宗時候的澶淵之盟,更使得北宋每年多出了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歲幣。雖說此後遼宋之間,再無戰事,稱得上是友好鄰邦。但對於宋人來說,以天朝上國卻要年年輸幣請和,實在是很沒有面子的事。所以在北宋君臣之間,這塊心病一直存在。徽宗好大喜功,得知遼國被北方興起的女真打得連連大敗之後,就感到有機可乘,在重和元年(1118年),派馬植等人自登州渡海至金,與金密謀滅遼。隨後金也派使者到宋,雙方為此展開了秘密外交並基本達成一致:金國攻取遼國的中京大定府,北宋負責攻取遼國的燕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滅遼後,燕雲之地歸宋,宋把過去每年給遼的歲幣如數轉給金國,這就是宋金「海上之盟」。

盟約一定,金兵就以摧枯拉朽之勢先後攻下遼朝的中京、西京,遼帝逃入山中,遼朝的敗亡已成定局。這時,徽宗匆忙命童貫率15萬大軍以巡邊為名向燕京進發,打算坐收漁翁之利。但這童貫卻是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雖然鎮壓了方臘的起義,卻被遼軍打得大敗。後來幾經談判,金國最終答應將後晉割給遼朝的燕京及其附近六州之地歸還宋朝,但條件是宋朝除每年把給遼的歲幣如數轉給金外,另添每年一百萬貫的「代稅錢」。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徽宗派童貫代表朝廷前去接收燕京地區。但金兵撤退時,將燕京一帶的人口、金帛一併掠走,留給宋朝的是幾座空城而已。如此「慘勝」,徽宗還得意萬分,宣布大赦天下,命王安中作「復燕雲碑」樹立在延壽寺中以紀念這一功業,並對參與此次戰爭的一幫寵臣加官晉爵。可老百姓卻把真相看得清清楚楚,當時市井雜劇,就有人滿頭梳著髮髻,說這是我們童大王的「三十六髻(計)」,來諷刺統帥童貫不敢作戰,只會逃跑。正是「三十六計,走為上」。

經此一戰,北宋實力之虛弱,可謂暴露無遺。於是金人在攻下遼朝之後,又把垂涎的目光盯到這中原花花世界上來。徽宗為了收復燕雲還沒高興多久,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就分兵兩路,南下汴京。徽宗嚇得慌忙傳位於欽宗,讓兒子出來收拾殘局,自稱「太上皇」,帶著蔡京南逃。欽宗為鞏固皇權,穩定人心,又把他接了回來。就在這個時候,他似乎還沒有忘記神仙的力量,居然相信一個叫郭京的道士的胡吹,派他在城頭大做法事,想使金兵退走,結果自然可想而知。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徽宗和兒子欽宗,一同被金人俘虜北去,押往金國上都(今黑龍江阿城)。「凡法駕、鹵薄,皇后以下車輅、鹵薄,冠服、禮器、法物,大樂、教壇樂器、祭器、八寶、九鼎、圭璧,渾天儀、銅人、刻漏、玉器、景靈宮供器,太清樓秘閣三館書、天下州府及官吏、內人、內侍、技藝、工匠、娼優,府庫蓄積,為之一空。」

北宋滅亡。昔日的九五之尊如今成了階下囚。「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凄婉的詞句傳達出徽宗悲涼的心情,也許現在他回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也會感到後悔吧,不過一切都太晚了。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後,先被關押在五國城。因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徽宗將衣服剪成條,結成繩準備懸樑自盡,被欽宗抱下來,父子倆抱頭痛哭。徽宗已病得很厲害,不久就死在土炕上了。徽宗的屍體被架到一個石坑上焚燒,燒到半焦爛時,用水澆滅火,將屍體扔到坑中。據說,這樣做可以使坑裡的水做燈油。徽宗死時54歲。徽宗死後,欽宗繼續遭受折磨,最後也慘死在北方。直到紹興十二年(1142年)八月,徽宗的梓宮才從金運回臨安,安葬於紹興攢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