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叄 書畫造詣頗深的軟弱皇帝——宋徽宗趙佶 「輕佻」天子執掌天下

大宋哲宗皇帝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皇帝死了,沒兒子,兄弟倒是有幾個,誰來接任就成了個問題。宰相章惇要立簡王,理由是簡王是哲宗的同母弟;向太后卻要立端王。說來說去,倆人就吵起來,章惇氣呼呼地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結果胳膊擰不過大腿,宰相頂不過太后。神宗皇帝的第十一個兒子端王趙佶繼位做了皇帝,時年十九歲,廟號徽宗。章惇敢說皇帝「輕佻」,自然沒好果子吃,最終被貶而死。可是他說端王不適合當皇帝,卻不幸言中了。就連給他扣了一頂奸臣帽子的宋史,也不由感嘆:若是當時有人肯聽章惇一句話,大宋哪裡還有後來那麼多波折。

說起徽宗皇帝的為人,《水滸傳》上有一段好評價:「是個聰明俊俏人物。這浮浪子弟門風幫閑之事,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更無一般不愛;即如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踢球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如此這般,可見宰相章惇的「輕佻」所言不虛。不過也能看出這年輕的天子倒也聰明博學,多才多藝。當年向太后堅持要立他,或許也是看上了這一點。可聰明人儘管來得琴棋書畫,作賦吟詩,卻未必當得好皇帝。後來有人把徽宗皇帝和他祖上仁宗作對比,仁宗皇帝百般不會,就是會做官家,徽宗皇帝倒是百般都會,可就是不會做官家。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章惇會說他「輕佻不可君天下」了,可這「輕佻」也不是憑空而來。在徽宗成為皇帝之前,還是端王的時候,給他影響最大的人是駙馬都尉王詵,王詵是神宗皇帝妹妹的駙馬,也是當時有名的書畫家和收藏家,和蘇東坡、黃庭堅這樣的書畫大家都有很深的交往,那個有名的西園雅集,就是在他府上。他自己在繪畫上的造詣也很高,傳世的作品尚有《煙江疊嶂圖》。端王本來在書畫上就有天分,在這個姑父的影響下,自然更是精進不少。可此君不僅僅是個風雅之士,還是一個放蕩不羈的主兒。《水滸》里那「小王都太尉」說的就是他,從他推薦那「踢的一腳好氣毬」的高俅給端王,就可想見此君是何等人物。正是鬥雞走狗,聲色犬馬,一個也不能少。按說他「尚」了公主,公主又是個極賢惠不妒嫉的,允許他左一房小老婆,右一房小老婆地討在家裡,也就該知足了,可他還往花街柳巷跑得歡。這倒也罷了,公主病重,他居然當著公主的面,就拉來一個小妾胡搞。神宗皇帝知道這事,心裡那個氣啊,可是由於宋代不殺大臣的傳統,也不好把他怎樣,只好貶官了事。年輕的端王和這麼個主兒混在一起,能學好,才叫見怪。不過如果他只是個親王,就是愛玩愛鬧,「輕佻」點,也無傷大雅。畢竟,當皇帝之前,沒人把他當作皇位繼承人來培養,只要老老實實地做一個王爺,不要參與政事,吃喝玩樂即可。結果卻由於哥哥短命,在太后和宰相鬧意氣中成了皇帝,於是當皇帝時把當王爺的「輕佻」發揚光大,最後只好把國家折騰完蛋了事。

不過這徽宗皇帝剛剛登基,還有向太后看著他呢。他自己也很想好好乾。在即位的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就表明他決心把斗得亂七八糟的新舊兩黨好好整頓一下。於是進賢臣,遠小人,平冤獄,納諫言,幹得有聲有色。向太后很滿意,半年後就撤簾還政,放手讓他自己親政了。可這皇帝干著干著卻煩了起來,老臣們太嘮叨,總是說自己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奏章太多,看得頭疼,哪有王羲之的字、吳道子的畫吸引人呢。還有這平息新舊黨爭,看起來簡單,以為只要作皇帝的公平中正,不偏不倚,大臣們還爭個啥勁。誰知卻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當皇帝的也不知道聽誰的好。皇帝發現這和稀泥的政策不但不能平息爭論,反而讓自己挺沒面子,再加上那些叨叨他的人多是舊黨老臣,使他心中的天平,不由的偏向到新黨一面去了。而最後使皇帝決定贊同新黨的,則是大臣們提出的新黨執政人選——蔡京。

在徽宗登基之前,對他影響最大的人是駙馬都尉王詵。那麼在他做了皇帝之後,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就是蔡京。徽宗是個藝術家,他和蔡京最初的交往也是始於藝術。蔡京擅長書法,宋四家「蘇黃米蔡」里的「蔡」,其實說的就是他,只是由於他後來聲名狼藉,後人才用了較早的蔡襄來代替。有一次他在翰林院,興之所至,為兩名內官在扇子上題了兩句詩。第二天就發現那兩名內官都是喜氣洋洋,這倒不是他們會鑒賞,知道得了寶貝,而是他們的扇子被一位親王以萬錢的高價買走了,這位親王就是端王。這樣,徽宗以後對蔡京的重用,多少也有一點知音相惜的成分在裡面。蔡京也成了他永遠的寵臣,儘管也不免被貶,但卻總能貶而復起,終徽宗朝榮寵不衰。只是,徽宗這種藝術家的眼光和心性,雖然給自己找到了一個書畫知音,卻也為北宋王朝選上了一個最大的奸佞。

蔡京號稱新黨,其實卻是一個「變色龍」。舊黨司馬光當政,作為開封市長的他能在五天內就把屬下實行的新法廢掉;而當新黨宰相章惇當政,他又能以同樣的速度將之恢複,可見他只是陞官第一,毫無政治原則。此人能力一流,在做小官時就被公認為「有手段」,最後他成了罵名滿天下的奸臣,還有人說他若能心術端正,那就是古來任何一個賢臣都比不上的。以他的聰敏,自然看穿了皇帝對舊黨不滿的心思。於是投其所好,使得皇帝迅速的轉到新黨這邊來,把年號改為「崇寧」,以示要推崇他老爸神宗皇帝的熙寧新政。對於那些舊黨,則紛紛趕出京城。後來,更是把他們的黑名單刻在碑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元祐黨人碑」。而蔡京則於崇寧二年(1102年)拜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升上了宰相的高位。於是,這一對藝術家的「聖君賢相」,就準備好好大幹一場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