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小人物的大時代——闖王李自成 九、甲申之變

李自成西安建號後,重新釐定官爵制度。

以牛金星為天佑殿大學士,原六政府設置尚書之職。另又增置學士、弘文館、文諭院、諫議、直使從政、統會、尚契司、驗馬寺、知政使、書寫房等官職衙署。

封田見秀、劉宗敏等九人為侯爵,劉體純等七十二人為伯爵,另有子爵三十人,男爵五十五人。並大賞功臣,劉宗敏等人每人賜珠寶兩升,銀千兩。

此外,還鑄錢幣,開科舉。

正月二十六日,遼東的清政權給李自成寫了一封信。

其文如下:

據說這封信是洪承疇的手筆。

這封國書於三月三日被遞交給大順榆林守將王良智,王見是送給「諸帥」的信,覺得自己似乎也符合這個標準,就拆開看了。

王良智看完才發現,這封國書涉及到極其重大的外交和軍事決策,絕不是自己可以私自拆看的,頓時傻眼了。為了掩蓋自己的過失,王良智將原件和一張簽了自己大名的紙條發還來使遲雲龍,保證自己會將信文內容向上級轉告。史書上關於此事件的記錄,即到此為止。王良智到底有沒有將信中內容報告李自成,成為歷史的懸疑。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八,李自成親率大軍,東渡黃河入晉,走上了北伐燕雲,推翻明王朝統治之路。

在大順軍內部,對北伐並不都是贊成的聲音。

北伐派,以顧君恩為代表;而反對派,則以牛金星為代表。牛金星絕不是擔心北伐不能取得勝利,而是擔心取得勝利之後,大順軍不能確保勝利的果實。對天下大局,牛金星要比顧君恩看得更遠一些——他不但看到了一片大好的內戰形勢,更預見到了即將到來的滿清入關。

數十年後,河南有位老貢生,講述了一個曾親身經歷的故事:

我家和牛金星是姻親,他們打下西安城後,我就跑去西安找他求官,沒承想他不答應,卻說:「如今世間方亂,你才力不夠,當不好官的!」我不服氣,就問他:「難道您覺得北伐不能成功么?」牛答道:「明軍主力已喪失殆盡,縱有抵抗,我大軍一到即破,怎麼會無功呢?」「北京一破,則天下大局亦定,您老怎麼說我不能當官呢?」

牛金星喟然長嘆:「我之所以說你才力不夠,正在於此啊!你也是讀過歷史書的人,你見過大順朝這樣的君臣么?有如此之強的實力,卻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沒有戰略眼光,其勢雖強,不過為他人驅除耳!

「我投身其間,只是為了避禍,前途如何,如今連我自己也把握不住了。我軍北上後,你趕快逃回家中,千萬不要再參與這場禍亂!」

我捨不得走,在牛家繼續呆著。

數月後,大順軍回到西安,經營規模頗不同於數月前。我覺得奇怪,又找牛金星詢問。牛凄然不語,但呼「奈何」而已。

這段時間,牛每入議事,常常經日不出,後來甚至幾天都不回家。一天忽然置酒請我,喝到動情處,嘆息道:「人生於亂世之中,哪有什麼貴賤可言,都是孽報啊!」他指著自己的腦袋道:「如今看來,要保住這個傢伙是很難了!我在這禍網中,大概還有機會倖免……就算被砍下來懸之市曹示眾,也是說得過去的。可你強要陷死在這網中,又何必呢?」

「年輕人啊,不是我攆你,你快換個地方住,遇到變故,也好逃命,能保住自己的腦袋啊!」

於是我們兩人大哭一場,就此分手。

雖然連牛金星都反對,但攻佔富庶的北京城,推翻明王朝這個巨大的誘惑,已經容不得大順朝的首腦人物們冷靜地思考了,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李自成,終於決定繼續執行顧君恩計畫,自山西北上攻北京。

牛金星雖然無奈,仍隨軍參贊軍務,冀有所補益。田見秀和李自成妻高夫人留守西安。

李過率先渡過黃河,李自成大軍繼進,於正月二十三日攻佔重鎮平陽,山西明軍多望風而降。二月五日,大順軍進抵太原,兩天後城陷,明守城官員大都慷慨死節,晉王朱求桂卻投降了。

李自成在太原發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詔書,聲討明朝的腐朽統治。但其中也承認,「君非甚暗」。然後分兵兩路,南路劉芳亮出固關,入河北,自南面包圍北京;李自成親率北路軍,擬自大同、宣府、居庸關,自西面攻北京。

在寧武關下,大順軍遭到了頑強抵抗。守寧武關的山西總兵官周遇吉,是大明朝大廈將之時,最後一個願意死戰殉節的將軍。他堅守不降,給大順軍以沉重殺傷,李自成甚至一度想放棄北伐。最後,大順軍發揮人多勢眾的優勢,分軍數隊,不計損失地輪番攻擊,寧武關終於被攻陷。周遇吉督眾巷戰,馬厥後又徒步格鬥,親手殺大順軍數十人,最後力盡被俘。他大罵不屈,被大順軍懸於高竿之上,亂箭射死,其屍體也被剁為碎片。周將軍夫人劉氏,也率全家自焚而死,相當壯烈。

李自成因為在寧武關下損失慘重,幾乎準備退回陝西。恰在此時,大同和宣府的守將卻不約而同送來了降書。李自成大喜過望,遂決意繼續北上。三月一日,大順軍佔領大同,六日,佔領宣府,兵鋒所向,居庸關守將唐通也於三月十五日投降。

通向北京城的大門敞開了!

而此時,北京城正在遭受鼠疫的折磨,據史家估計,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在這次鼠疫中死去,在天災人禍的折騰下,北京城已經完全喪失了抵抗力。三月十日,明昌平駐軍因缺餉嘩變。十六日,大順軍佔領昌平明皇陵——當時只有十二座陵墓,還沒有湊足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十三陵」——將十二座享殿焚毀,並砍伐了所有的護陵松柏。

局勢如此糟糕,大臣李明睿勸崇禎遷都南下,題目就叫做「親征」。崇禎原則上同意,但又不願背上「逃天子」的罵名,想等首相陳演出來率百官勸駕,然後自己勉為其難地答應。

但陳演怕擔責任,閉口不敢談遷都。還有些不懂事的臣僚居然建議,皇帝要不願意走,可以將太子先送往南京嘛——萬一皇帝一定要堅持「國君死社稷」,太子還可以馬上繼承皇位。崇禎帝自己本是想南逃的,但給這幫人這麼一插嘴,反倒下不來台了。朝廷上七嘴八舌爭論不休。這麼一拖延,李自成南路大軍進入河北,陸路已經走不通了。

崇禎的失誤,在於死要面子,全然不以天下大局為重。如果他自己及時南下,或者將太子送往南京,則南明的歷史,必不會是落個諸王紛爭,最後被清兵一一擊敗的下場。

也許,南明就將是另一個南宋。可惜歷史是不允許假設的。

逃既然逃不成,那就只能想辦法抵抗了。崇禎手裡此刻調得動的,只剩下駐守寧遠的吳三桂的數萬人馬。三月初,崇禎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令他緊急入衛京師。吳三桂一路磨蹭,直到十三日才走到山海關,已經完全趕不上趟了。

而吳三桂一離開,關外最後一座重鎮寧遠,就立刻被清軍佔領。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軍進抵北京城下。

城中守軍約四萬人,但偌大的北京城,這區區四萬老弱殘兵,根本守不過來——城頭上平均三個垛口,才能分派到一個士兵。除這四萬老弱之外,還有「凈身男子」數千人協助守城——加一塊兒也頂不了多大用。這幫老弱殘兵長期欠餉,這回還是因為要他們拚命守城,才每人發了一百個錢,因為沒人管飯,他們還得經常請假,跑到城下自己買燒餅充饑。北京城頭上放列了多門西洋大炮,但守軍都放空炮,不裝鉛彈,結果一個人也打不死。

崇禎近幾年來特別信任太監,可偏偏就是太監杜勛,居然從李自成那裡跑回來,勸崇禎及早遜位。

流賊向皇帝勸降?這種玩笑也開得出來?崇禎真能給這幫傢伙氣死了。

三月十八日,崇禎居然下令「親征」,這時候,連皇親國戚們都不敢幫忙了,不知道他老人家該上哪裡抓兵去。李自成在城下呆了兩天,見「皇帝降賊」這齣戲似乎鬧不成,遂開始攻城。這天夜裡,大太監曹化淳打開彰義門投降,北京城破。

這是崇禎皇帝的最後一夜。他在宮中匆忙地料理後事,但做什麼事都沒條理。想讓成國公朱純臣輔佐太子,可朱純臣自己能不能活下來還是個問題;提筆給某統兵的將領寫了封信,但沒頭沒尾,不知道是寫給誰的——人到了這個時候,恐怕多半都是這個樣子了。

崇禎實在想不到有什麼國家大事好做了,又讓人把太子、永王、定王領來,見他們還穿著冠帶袍服,當爹的忍不住又把三個兒子訓了一頓:「都什麼時候了,還穿這個?趕快換身舊衣服!」他親自給孩子們系好腰帶,凄涼地對他們說:「今天你們還是皇帝的兒子,明天可就是老百姓了……在這個亂世里,要隱姓埋名,看見老人就叫老翁,年輕的就叫叔叔伯伯。」人世間的萬千道理,長在宮禁高牆內的崇禎自己懂得也不多,但他還是想在短短的時間裡多教些給孩子們,可憐天下父母心啊!旁邊的人都忍不住流淚了。交代完後,他又派人將三個皇子送到外戚家裡,想他們幫忙把孩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