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關河疑影 第一章 賀蘭驛逆黨截塘報

蒼茫的暮色籠罩著寂靜的群山,只有遠遠的山坳里一點燈光在閃爍明滅,它就是賀蘭山驛站,也稱賀蘭驛。從外表看,這座驛站與其他的驛站並沒有什麼分別,然而,如果你仔細觀察便可以發現,這裡的守衛非常嚴密,而且,戍卒也並非州縣中的士兵,而是朝廷主力——右威衛麾下的軍士。

在唐代,天子親將的主力稱為衛,它們是:左右衛、左右龍武衛、左右威衛、左右羽林衛、左右鷹揚衛、左右豹韜衛,十二衛各有衛大將軍統轄。這十二支禁軍是戰力最強,人數最多的絕對主力,也是各州縣的士兵無法相比的。一般情況下,十二衛主力大多集中在首都長安所在的關中左近,因此,唐朝有「舉關中而敵天下」的說法,意思就是,舉關中之兵,就可以抵擋天下所有兵馬的總和。其實這種說法仍不確實,確切地說,關中附近的衛軍主力應佔到全國兵馬總和的六到七成,而其他地方的軍隊加在一起,也不過佔三成而已。這就足以想見,衛軍作為主力部隊,朝廷對它們是多麼的重視。然而此時,在這樣一個隱匿於深山之中,名不見經傳的小小驛站里,竟然會見到右威衛軍士的身影,僅就這一點來說,便頗不尋常。可能任何人也難以想像,這個很不起眼的小小賀蘭山驛站,卻擔負著轉運前線與朝廷所有絕密軍情塘報的重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是戰況傳達的樞紐,是中央與前線及時溝通的中樞。也正因如此,這裡才有四隊、近三百名正規軍的守衛。

驛站背山而建,大門口設有兩個碉樓;幾十畝地大的院落里只有寥寥十七八間房舍,其餘的便是驛馬的槽房。

臘月二十三,正值小年兒,賀蘭驛好不熱鬧,爆竹陣陣,人聲鼎沸,平靜了一年的驛站似乎要在這一刻將所有的寂寥和沉悶通通趕走。

正房內熱汽蒸騰,數十名驛卒和下值的軍士,圍坐在幾張大圓桌前喝酒猜拳,嘶聲高喊,吆五喝六,一雙雙通紅的眼睛,撕裂般誇張的笑容,揮動的手臂和拳頭……戍邊的人們似乎只能用這種方法,宣洩自己心中的孤寂。

隨著天際的最後一絲光亮漸漸消失,黑暗吞噬了整個大地,就在這光明與黑暗交替的瞬間,一股濃霧緩緩騰起,山中的霧總是這樣,莫名其妙地來,莫名其妙地去。霧氣越來越重,轉眼間便彌散開來。漸漸地,一切都變得模糊。

大門口的碉樓上,四名守驛軍士手握長槍警惕地注視著周圍的動靜。「刷」的一聲輕響從碉樓旁的峭壁上傳來,一名軍士似乎聽到了這微弱的聲音,回頭向山崖上望去,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一個小紅點從峭壁之上飛速接近碉樓,軍士疑惑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就在這一愣神的工夫,紅點已到眼前,軍士這才發現,紅點竟然是一個人,他驚恐地張大了嘴,只發出半聲驚叫,人頭便在寒光之中飛快地轉動起來,隨著尖銳的刀鋒聲,箭一般飛了出去。另外三名軍士已經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當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刀鋒、血光……

三人無聲地倒在了地上。

一雙紅色皮靴穩穩地落在碉樓內。「紅點」緩緩轉過身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火紅的蒙面絲巾,火紅的箭衣外袍,火紅的皮製腰封,火紅的中衣快靴,一切都是火紅的,而後我們終於看清了,這個「紅點」竟然是一個女子。她輕輕咳嗽了一聲,沖兩側山崖上揮了揮手。說時遲,那時快。碉樓兩旁的絕壁上垂下十幾條繩索,數十名黑衣人閃電般地攀越而下,無聲地進入院中。碉樓上的紅衣女郎,身形一縱如大鳥一般飛掠而下,落在了正房門前。她的下巴輕輕抬了抬,身後的黑衣人縱身而起,飛起一腳踹開房門……

屋內狂歡的驛卒們,甚至還沒有明白是怎麼回事,肢體、頭顱便在一片片刀光血劍中四散崩飛,臨死前的慘叫聲回蕩在群山之中。

房內安靜了下來。

紅衣女郎低沉的聲音響了起來:「從今日起到元夕,我們要截下所有轉經這裡發往神都洛陽的塘報!」

清晨,雄偉的賀蘭山在霧氣朦朧中若隱若現,一條狹窄的官道蜿蜒在群山峭壁之間。馬上的驛卒身背「六百里加急」的招文袋,滿臉汗水,狂鞭坐騎,口中高聲厲喝。前面出現了一條岔路,驛卒雙手帶韁,一聲斷喝,馬毫不猶豫地向岔路奔去。

岔路的盡頭便是賀蘭山驛站,兩扇沉厚的大門敞開著。驛馬飛騰,蹄踏如雷,帶著一道煙塵衝進驛站。馬上的驛卒高聲喊著:「快、快換馬!緊急軍情送往神都!」

沒有回答,空曠的院落里只有他自己的回聲。

驛卒納悶地四下掃視了一遍,猛地,他的心抽緊了,碉樓上沒有守驛軍士的身姿、院子里失去了替馬驛卒的影子,平日里禁衛森嚴的賀蘭驛,此時竟然驛門大開;一天中最為忙碌的正房,現在卻門戶緊閉。一種不祥的預感襲上心頭,他深深地吸了口氣,緩緩抽出腰間的鋼刀。

「吱嘎」一聲巨響從身後傳來,驛卒猛地回過頭,可怕的事情發生了,驛站大門竟在沒有人操縱之下緩緩地關閉了。

驛卒倒抽一口涼氣,猛地一提馬韁,驛馬長嘶著向大門衝去,說時遲,那時快,數十名黑衣人鬼魅一般從房後閃了出來,攔住了他的去路。

驛卒厲聲狂叫,手中的鋼刀化作一團光霧,攔在前面的幾名黑衣人登時慘叫著飛了出去。大門僅剩下一人一馬的縫隙,驛卒情急拚命,狂鞭坐騎向大門直衝而來。「咔嚓」一聲巨響,伴隨著驛馬的悲嘶,大門將馬死死地夾住,驛卒大吼著縱身一躍,竟從馬頭前翻了出去,身體重重地落在驛站的大門外。他跳起身拚命向山坳里跑去。身後,驛站大門轟鳴著打開了,一眾黑衣人衝出大門追殺而來……

宏偉的神都洛陽城,雉堞連雲,街市寬闊,建築雄奇。洛水橫貫全城,城中四十八坊,坊與坊之間有街道縱橫相貫,買賣鋪戶,茶樓酒店,樂坊瓦肆,鱗次櫛比,戶盈羅綺,真可以說得上是人間天上。此地由高祖皇帝經略伊始,太宗守舊承平,待到高宗與武皇兩朝更是大興土木。

洛陽城中最顯眼的地方自然是武則天所居住的皇城上陽宮了,宮城位於洛陽的正北方,覆壓數十里,威嚴端莊。

上陽宮內,寬闊的宮道兩側站滿了衛士,一名黃門侍郎高舉塘報在宮道上飛奔著,轉眼來到觀風殿上。武則天接過塘報,打開一看,臉上露出了微笑。她合上奏摺,放在一旁,抬起頭,目光轉向丹墀之下,從兩廂侍立的眾閣臣臉上一一移過:宰相張柬之、姚崇,兵部侍郎李昌鶴,大將軍蘇定方……終於,她的目光停留在一張熟悉的臉頰上,銳利而又不失溫和的目光、微微飄浮的五綹長髯,他就是內史——狄仁傑。

狄公的臉上帶著笑意,緩步出班,輕聲道:「陛下,看來前方又有捷報。」

武則天微笑道:「營州都督趙文翙在塘報中說,已經借道突厥,順利繞行到契丹主力的後方。」

狄公一愣,狐疑地「哦」了一聲。武則天點點頭,神采飛揚地道:「自從戰役開始以來,我軍連戰連捷,而今,大將軍王孝傑已從正面將李盡滅所率契丹主力逼入東硤石谷中,只待趙文翙的這支奇兵繞到李盡滅背後,便可東西夾擊,大破契丹!」

狄公問道:「東硤石谷?」

武則天道:「正是。懷英啊,李元芳不辱使命,勸服吉利可汗借道大周,可說是有大功於朝啊,朕已下旨褒獎。」

狄公道:「是,臣已接到了旨意。」

武則天道:「而今,大軍部署停當,看來,戰役可在元夕前結束。這真是社稷之福啊!昌鶴。」

兵部侍郎李昌鶴踏前一步:「陛下。」

武則天面帶笑容道:「此役得勝全賴兵部用人得當,指揮有方,你厥功甚偉啊!」

李昌鶴趕忙躬身謝道:「此乃天子威靈所至,三軍將士用命,臣何功之有?」

武則天笑呵呵地站起身來:「有功,有功啊!你是功在社稷。前方的王孝傑、趙文翙諸將力戰沙場,屢建奇勛,擊滅契丹已是指日可待。依朕看來,此乃國力昌盛之兆,朝中應當好好慶賀一番。你說呢,懷英?」

狄公似乎若有所思,並沒有聽見武皇的問話。武則天皺了皺眉:「懷英!」

狄公猛地抬起頭:「啊,陛下。」

武則天問:「你在想什麼?」

狄公答道:「沒什麼,臣是想到了一些別的事情。」

武則天道:「嗯,懷英啊,對契丹一役大獲全勝,這是當朝盛事,朝內應司禮慶賀,你這個宰相表個態吧。」

狄公笑了笑,略一沉吟道:「陛下,是不是等到大軍獻捷之後,再設宴慶賀?」

武則天道:「有這個必要嗎?王孝傑、趙文翙必定在元夕前便可結束此役。朕看,這慶功大宴就設在元夕當天吧,既慶賀佳節,又有前方的捷報,真可謂雙喜臨門啊!」

李昌鶴微笑道:「臣立刻遣人告知王孝傑,捷報在元夕當天,慶功大宴之上再獻與陛下。第一是為元夕佳節增彩;第二,為陛下的武功添一段佳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