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山一統 5.大宋王朝

雄才大略的趙匡胤審視了千年的喪亂興廢,做出了平天下、收軍權、傳帝位、定國策等一系列的重大決策,將迷失的帝國帶出了泥潭。

趙匡胤兄弟輕飄飄地就將柴榮苦心孤詣建立的王朝秩序擊倒了。這並非說明柴榮努力的方向不對,但至少說明柴榮的理念並未深入人心,社會基礎還十分脆弱。

所謂「春秋無大義,五代乏完臣」。五代十國五十多年的亂世,破壞的不僅僅是社會生產、人民生活和歷史文化財富,還有統治秩序、道德觀念。政權割據、軍閥混戰,有槍就是草頭王,過了今天沒明日,今朝有權今朝樂,明天不知死何處,全社會充斥著短視的心理和委曲求全的苟安,只有畏服強權,毫無忠信可言。

在那個亂世,皇帝是個危險職業,搞好了做十年八年,搞不好三五年就嗚呼哀哉了,甚至家破人亡,賠光了所有家當,斷子絕孫。倒是那些中小軍頭獲利最大,無論誰做皇帝,他們都能升官發財,蔭及子孫,作威作福。所以爭著做皇帝不是什麼好事,是冒著巨大風險的賭博。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皇帝何滋味?誰做誰知道。強勢一些的大佬則滿心思玩命賭博,懷抱富貴險中求的心態。做了皇帝的暴發戶,反過來想遏制這種動蕩反覆的局面,卻毫無辦法,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相信有忠臣,也不知道如何對待忠臣。於是滿朝上下充斥著權謀鬥爭,充斥著猜疑嫉妒。誰也不知道氣球哪一天會破裂,但知道一定會破裂。

為了保持皇權穩固江山萬世,朱全忠的辦法是恩威並施、詭計多端、殺伐決斷,讓部下敬畏,摸不著底細。李嗣源的辦法是休養生息、息事寧人。柴榮的辦法是開誠布公,皇帝和臣子之間寫保證書。可是這些辦法都不成功,沒有在思想上體制上解決問題,皇朝帝國的恩威仍然很脆弱,皇權統治秩序仍然很短暫。

趙匡胤做皇帝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財政生計,不是驕兵悍將的安撫,不是外敵入侵,不是恢複社會生產,不是吏治,也不是削藩。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使皇權永固。

柴榮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瘋狂的工作,已經將一個帝國帶入了正軌,整個國家呈現出了難得的健康氣象,再假以時日持續做下去,後周帝國很有可能成為一代盛世王朝。可是偏偏又發生了一起皇權更迭。雖然這次皇權更迭的成本很低,趙匡胤力求通過不流血的宮廷政變,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最大可能地減少對社會的傷害。可是一旦坐到龍椅之上,趙匡胤思考問題的角度立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他奪了別人家的皇位,但他絕不想別人再奪了他的皇位。

說簡單些,如何保持趙家的天下千秋萬代是趙匡胤關心的頭等大事。說複雜點,如何把五十多年來天下紛爭皇權更迭的惡習遏制住,是趙匡胤面對的歷史責任。

如何破解這個歷史難題?

需要大智慧、大勇氣和大代價。

趙匡胤自命不凡。現在他坐到了龍椅上,看他有沒有本事坐得住。一旦失誤,他眼皮子底下仍然還會有強人冒出來,還會繼續上演黃袍加身的好戲。

趙匡胤取代了周室,並非所有的人都服氣,並非人人對趙匡胤都順服。後周帝國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和昭義節度使李筠就不買趙匡胤的賬。李重進是後周帝國軍界的一哥,又是郭威的皇外甥,堪稱當朝權貴,無人能比。李筠勇力非常,能開百擔弓,原屬於後唐秦王李從榮部下,後又輾轉到趙延壽帳下,耶律德光病死殺胡林,契丹大軍北歸,李筠和白再榮趁機在鎮州反抗契丹成功,後來得到劉知遠和郭威的重用,一直鎮守澤潞。這兩人大仗、硬仗打過無數,戰功卓著,冠絕一時。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肯服氣趙匡胤。

如果從效忠周帝國的角度講,李重進和李筠應該說對周帝國的感情遠大於對趙匡胤的感情。趙匡胤無論從年齡、資歷和能力上,都不可能有機會結交和厚待這兩人。所以,從歷史的角度,這兩個人的命運只能屬於已經成為過往的周帝國,不太可能和新崛起的趙匡胤走到一起來,更不太可能和趙匡胤建立起信任關係。

既然如此,只有你死我活。

趙匡胤對歸順他的一律加官晉爵,對和他作對的則無情打擊,絕不手軟。大宋朝以石守信等為先鋒大將,隨後趙匡胤御駕親征,先後發動了澤潞戰爭和淮南戰爭,終於擊敗了李筠和李重進,並對他們的同党進行了大規模捕殺。

趙匡胤暫時穩住了陣腳。

新皇帝上台,總免不了剿滅一些不順服的,這也常見,趙匡胤倒是沒覺得這兩件事有什麼不爽。趙匡胤在對待天下的問題上,繼承了柴榮的理念和戰略,繼續實施蕩平天下、一統江山的雄心壯志,其策略仍然是王朴曾經提出的「先南後北」。歷史走到現在,天下諸國各自演變。中原繼周世宗柴榮這個能幹的皇帝之後,緊接著又一位更加能幹的宋太祖趙匡胤登上歷史舞台。其他的割據政權卻紛紛走到了苟延殘喘的末路,繼任者一代不如一代。

由於南唐和吳越國很識相,在第一時間和大宋朝接續友好關係,宋太祖趙匡胤一時找不到征伐南唐和吳越國的理由。在稱帝第四年(乾德元年),趙匡胤另闢蹊徑,派出老將慕容延釗挂帥,征伐荊湘,拓展地盤十四個州、六十六個縣。乾德二年十一月甲戌,趙匡胤派出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率領三萬兵馬從鳳翔陸路出兵,另派江寧軍節度使劉光義為副都部署,率領二萬人馬從歸州水路出兵。兩路大軍齊頭並進,展開伐蜀戰爭。後蜀皇帝孟昶投降,四十五個州、一百九十八個縣、五十三萬四千三十九戶人口歸屬大宋。

宋開寶二年二月,宋太祖趙匡胤派出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勛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統軍展開徵伐北漢的戰爭。但打太原仍然不順利,和柴榮當年幾乎如出一轍,周圍州城府縣紛紛攻佔,就是太原久攻不下,三個月後趙匡胤只好撤軍。

伐北漢不成,掉回頭,大宋朝繼續向南發動統一戰爭。開寶三年九月,由潘美為統帥,帶領十州兵馬攻打南漢國。半年後,宋軍俘獲南漢國皇帝劉鋹,佔據南漢國全境六十個州、二百十四個縣、十七萬二百六十三戶人口。

大半個天下盡入於宋,最後,宋太祖趙匡胤終於將目光投向了南唐和吳越國。開寶七年九月,大宋派出曹彬為元帥、潘美為都監,統兵十萬從湖北武昌出師,沿江東下征伐江南。一年後,曹彬攻克升州,俘獲南唐國王李煜,南唐滅國,大宋朝拓地十九個州、三個藩鎮、一百八十個縣、六十五萬五千六十戶人口。

此時的大宋已經是五代以來最大、最強盛的王朝了。大宋虎視天下,大有恢複李唐王朝氣象的架勢。此時的遼國,也不敢再輕視中原,而是屢屢敗仗之後,轉變了外交策略,改為與大宋通好的方式。

伐荊南、滅後蜀、平南漢、定江南這些事情看起來勢如破竹,風捲殘雲,摧枯拉朽。但是這些大型戰爭並不容易,即使雄才大略的趙匡胤也頗費了幾番周折,用了十七年的時間才幹完這些大事。可就在統一戰爭完成「先南後北」的平南之後,趙匡胤突然駕崩,終年五十歲。

趙匡胤在位十七年里,全力興兵,幾乎年年發動戰爭,以統一天下。除此之外,他還辦了很多大事,從根本上奠定了大宋幾百年的基業和走向。

在歷史上最為著名和人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杯酒釋兵權」。在民間其實將此事傳得過於神奇了,杯酒釋兵權並非真的是通過一次宴會削奪大將兵權。這麼大的事件,顛覆了五代十國乃至李唐中後期以來一兩百年的定式,徹底扭轉了驕兵悍將犯上作亂的局面,釜底抽薪地消除了皇權頻繁易主的動因。

趙匡胤在依靠軍隊實施蕩平天下的大戰略的同時,也在盤算著如何抑制甚至削奪軍隊的權勢,特別是要剝奪軍界中地位隆重的大佬的權勢。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而且實施起來帶有極大的危險性,弄不好會引火燒身,甚至萬劫不復。

為了解除大將兵權,別說一杯酒,就是喝一百杯趙匡胤也樂意。這絕不是一杯小酒輕飄飄所能辦到的,而是皇帝和軍頭大佬們一系列驚心動魄的交鋒。大宋朝從此解除了「卧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的憂慮,但此後幾百年卻背上了另一個沉重的包袱。

在征伐荊湘時,趙匡胤極力讓他的好朋友、素來以老大哥相稱的慕容延釗挂帥出征。慕容延釗當時已經衰老卧病。趙匡胤給他講了一大堆理想追求和精神,最終用肩輿抬著慕容延釗出征。趙匡胤為何一定勉強要慕容延釗出征呢?難道他無人可用了嗎?非也,這是趙匡胤一石二鳥的帝王權謀。

此時慕容延釗的職務是殿前都點檢。這是一個危險的職務,「點檢做天子」的預言、謠言並不一定會隨著趙匡胤的稱帝而消失,其後續的影響力還會隱隱存在。借這次出兵之機,趙匡胤給了慕容延釗大元帥的職務,卻免去了都點檢的職務。慕容延釗比趙匡胤大十幾歲,一直和趙匡胤關係很鐵。但慕容延釗身體不太好,所以,這次派慕容延釗出征,趙匡胤比較放心。同時也卸去了趙匡胤的一塊心病。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