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長城內外 2.今非昔比的述律太后

大遼國的皇位交接和中原帝國相似,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不可避免。述律皇太后這位契丹的強人奶奶打算再次主導這次皇位傳承,可是她心有餘力不足了。

耶律阮登基稱大遼皇帝,實際上是一次軍事政變。他既沒有耶律德光的遺詔,也沒有請示皇太后述律平。遼國的實權人物述律皇太后得知耶律阮擅自稱帝之後,怒不可遏。她認為這是對她的權威的無視和公然挑釁。使述律皇太后大怒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她對皇位繼承人另有打算。這也是耶律阮及在中原的契丹貴族最為擔心的事情。

如果述律皇太后認可耶律阮做皇帝,那遠在中原的契丹貴族只要給皇太后寫個請示報告一下就行了嘛,何必背著述律皇太后,私自擁戴耶律阮登基呢。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耶律吼、耶律窪、耶律安摶他們對述律皇太后的心思看得很透,猜得很准。他們的內心裡深深地留有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後大批貴族被述律皇太后屠殺的沉重陰影。這些被殺的貴族大多是忠於耶律阿保機的人。述律皇太后為了清除障礙,毫不手軟地把這些位高權重的舊臣逐一砍了腦袋。

按照這個邏輯,很可能是舊戲重演。

述律皇太后另立一個新君,為了掃清障礙,將會把隨同太宗耶律德光南征的契丹貴族砍頭,讓他們去地下「陪伴」先帝去。

決不能讓這一幕重演,一定要保住項上人頭。這是耶律吼等人的第一反應和堅定立場。自己項上的人頭關係到一家老小乃至後世子孫的榮辱。

此時的契丹貴族大多是種姓世襲制,一代傳一代,代代富貴。不像中原的暴發戶,由於門第階層衰敗,在槍林刀叢中崛起了一批又一批的草根貴族。

這些契丹貴族個個有來頭,特別是帶頭兒興風作浪的,更是名門望族之後。

身處恆州的契丹貴族中,有一個人對述律皇太后懷有深深的敵意和高度的戒心,他就是耶律安摶。安摶此時是遼國皇帝侍衛統領。安摶對帝位交接中的腥風血雨體會更深,具有切膚之痛。因為他的父親耶律迭里就是當年被述律平炮烙屠殺的重臣之一。

這幾個手握刀把子的契丹貴族不謀而合,想到了同一個目的。擁戴新君,保住腦袋。無論耶律阮是否願意,此時此刻,契丹貴族都會強行擁戴他稱帝。只有擁立了新君,這些契丹貴族的腦袋才能保得住。

剛好,永康王耶律阮是有做皇帝的積極性的,他父親耶律倍原本應該繼承耶律阿保機留下的皇位,中間被述律太后操縱偷梁換柱,致使皇位花落耶律德光家。這正是耶律阮奪回皇位的大好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耶律阮儘管做了皇帝,契丹貴族儘管成功擁戴耶律阮做了皇帝,可是他們明白更棘手的問題在後面。他們必須直接面對皇太后述律平。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面對述律平不會是請客吃飯,一定是一場血腥的爭鬥,一定是以你死我活而收場。

所以,耶律阮和擁戴他的契丹貴族不敢大意,率領南伐中原的主力軍隊,全副武裝、浩浩蕩蕩北還上京。

聽說耶律德光客死異鄉,耶律阮擅自稱帝,上京城內的空氣也驟然緊張起來。做出第一反應的人就是述律平,她也明白來者不善,因此她也做好了開打動武的準備。

那麼述律平到底想為誰而戰呢?

小兒子李胡。

李胡是耶律阿保機和述律平的第三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述律平很疼愛這個小兒子。在李胡的成長經歷中,述律平給予了李胡更多的偏愛。在耶律阿保機去世之時,李胡還小。二十多年前,述律平即使偏愛李胡,也沒有條件直接把李胡扶上帝位。在三個兒子中,她採取了折中的策略,選擇了二兒子耶律德光做皇帝繼承人。

現在耶律德光去世,再次出現了皇帝繼承的契機。耶律德光的兒子還很小,不具備做皇帝的能力,也還沒有形成氣候。更重要的是述律皇太后更偏愛自己的小兒子李胡。她想抓住這次機會,扶持小兒子李胡登基稱帝。

述律皇太后聽說耶律阮擅自在恆州繼位為大遼國皇帝,頓時大怒,發布通告譴責耶律阮及一干契丹貴族大逆不道,既不稟告皇太后,也沒有通過的合法的儀式,竟然私自宣告繼承耶律德光的皇位。這是對契丹皇族和國家制度的蔑視與挑釁,必須予以嚴懲和討伐。於是述律皇太后下令調集舉國之兵屯兵邊境,拒絕耶律阮回歸上京臨潢府,並對耶律阮實施討伐。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耶律阮毫不示弱,派出德高望重的偉王耶律安端為先鋒大將,率領北歸的契丹鐵騎先行,為他掃清障礙。偉王就是那位被耶律德光頒賜木拐棍的人,大遼國中得此殊榮的只有偉王安端一人。第二個獲此褒獎的就是當時蟄伏在太原的後晉北平王劉知遠。

遼國皇帝軍隊和遼國皇太后的軍隊在泰德泉相遇,兩軍對峙,擺開架勢。

一場戰爭一觸即發。

我們前文書說過,自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後,皇室一直在傾力建設直屬中央軍。到了耶律德光時代,不僅皇帝直接統轄的禁衛軍規模壯大,皇太后述律平也建設了一支歸她統轄的禁衛軍。所以,契丹派出南征中原的軍隊和留守上京的軍隊都很強大,都接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裝備精良。

到底鹿死誰手,殊難預料。

偉王的副將是耶律留哥。

耶律阮的戰將都是遼國頂尖級的軍事將領,是被耶律德光帶出來征伐後晉,打大仗打硬仗的,個個都是萬馬軍中衝鋒陷陣的名將。

述律皇太后的主將是遼國兵馬大元帥李胡。李胡的先鋒官是排陳使李彥韜。

這位李彥韜原是後晉皇帝石重貴的侍衛馬軍指揮使。後晉滅亡後,李彥韜跟隨亡國之君石重貴被流亡發配到東北關外,後來被述律皇太后收編,安排在皇太后特種部隊屬珊軍帳下效力。

此時此刻,戲劇的一幕發生了。

這位李彥韜顛沛流離,跟著石重貴沒享受什麼榮華富貴,差點流落山野,一路上吃糠咽菜,趕上遼國皇太后擴充親衛特種部隊,這才被選拔到了遼國中央軍效力,混上口飯吃。但是這小子對述律皇太后一點感念之情都沒有,在泰德泉皇太后軍剛剛見到偉王的部隊,李彥韜就臨陣倒戈投降了耶律阮。

排陳使是個很重要的武將職務,負責兩軍對壘之時的陣法布置以及軍隊陣型指揮。李彥韜突然叛逃,對李胡造成了突如其來的打擊。耶律安端和耶律留哥趁勢大舉掩殺。遼國兵馬大元帥李胡大敗而逃。

遼世宗耶律阮的軍隊繼續前進,氣勢洶洶,以誓死必勝的決心,一路打到了潢河南岸。此時李胡的軍隊剛剛逃過潢河北岸。兩軍在橫渡口隔河安營下寨,夾水對峙。

皇太后軍隊出師不利,對契丹後方是個巨大的震動。

從雙方力量對比的角度來看,雖然遼世宗一方的軍隊並不是契丹軍隊的全部,但的確是契丹的精銳之師,以皇帝直接統轄的特種部隊皮室軍為主。留在契丹後方的軍隊,還有皇帝的一部分特種部隊,負責保衛後方的安全,但這些軍隊只聽皇帝的,不歸皇太后統轄。皇太后雖然也有自己的特種部隊,但這支隊伍的戰鬥力比皇帝特種部隊的戰鬥力還是差了一截子。況且各部族頭領基本上都被耶律德光帶往了中原,留下的貴族頭領也並非一心效忠皇太后,這些人首鼠兩端,各懷心思。因此,述律皇太后的軍隊數量或許比遼世宗的軍隊多一點,但戰鬥力的確不如皇帝軍隊。

對於如何解決這場帝後之爭的危機,契丹高層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皇太后述律平和兵馬大元帥李胡主張和遼世宗耶律阮勢不兩立,不是他死就是她死。

可是一些貴族首領主張和解,以維護遼國安定團結為重。更重要的是,這些貴族看到了人心向背的潛在力量。除了述律皇太后給大家留下刻骨銘心的屠殺大臣的不良歷史記錄之外,李胡和耶律阮這兩位主力選手的對比也很顯明。

李胡雖然是兵馬大元帥、雖然是太后的兒子,可是李胡這傢伙從小就殘忍好殺,性格乖張,飛揚跋扈,驕橫無禮,和很多文武大臣貴族頭領積怨很深。他在契丹國內缺乏實際的威望。而耶律阮雖然年輕,輩份也較低,可是耶律阮散財好施,出手大方,喜歡結交,是場面中的人物,一直以來人緣很好。

再看兩人軍事實力的對比,李胡雖然是兵馬大元帥,可是在這次南征後晉的大規模戰爭中,李胡沒有承擔任何重任,他手上的兵權暫時被皇帝耶律德光調用了。契丹能征善戰的核心軍隊此時都在耶律阮的掌控之下。李胡幾乎是一個光桿司令。

契丹後方的貴族們對眼前這個形勢看得還是比較清楚的。無論是站在耶律阮一邊還是述律皇太后一邊都有風險,站在述律皇太后一邊似乎更不靠譜兒。身在北方的契丹貴族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和全族的榮華富貴去冒險,膽子小一些的乾脆持觀望態度,不站在任何一方。

個別有身份有地位有影響力的契丹貴族站出來試圖調和帝後之間的矛盾,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