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遼恩怨 4.中原的主人不好做

入主中原的耶律德光並沒有把中原視作契丹平等的子民,而是作為掠奪的對象。契丹在中原的統治短短三個月就土崩瓦解,比輸掉一場戰爭還快。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入主石晉東都開封汴梁。這是耶律德光第一次到中原,也是平生最後一次到中原。在過去數十年中,耶律德光只是從書籍、漢官、使節、翻譯和商人口中知曉一些中原的事情,沒有親眼所見。那時候也沒有君主出國訪問的外交活動,更不能隨便旅遊觀光,電視互聯網照片視頻什麼的更是沒有。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君主皇帝還不如普通官員及老百姓自由,更沒有他們那種一飽眼福和一飽口福的機會。

儘管中華風物人情曾經播灑四海,光耀天下,可現在耶律德光來的的確不是時候。多年戰火摧殘之下的中原,千里曠野處處是堆積如山的白骨,陰沉沉的天空盤旋著覓食腐肉的禿鷲,崎嶇的官道或野路上遍布成群結隊的難民,一座座的州城空蕩蕩成了人間鬼宅。

後晉雖然沒有宣布將皇都從洛陽遷到開封汴梁,但由於皇帝的活動大部分時間在開封,匯通天下的開封汴梁實際上處於皇都的地位。作為皇都並沒有繁榮氣派的景象,而是滿目瘡痍,一片凋敝敗相。

為了加強安全保衛,開封九門和皇宮各道宮門都由契丹親軍把守警戒。契丹軍兵全副武裝,尖兵利甲,晝夜輪班站崗巡邏。除軍兵站崗之外,契丹還派出了大批牧羊犬把門,雖然是牧羊犬,但此時承擔的卻是頂級的警犬任務。凡是有契丹人居住的地方,無論是皇宮大內還是官府民宅,到處懸掛著羊皮,這是契丹的精神工具,用以驅魔驅鬼驅邪驅晦氣。開封城內瀰漫著濃濃的羊肉膻味。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終於如願以償地入主了中原。

這是他多年的夢想,也是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機的夢想。

公元947年春天。

二月初二,龍抬頭。

對於中原人來說這是一個喜慶的日子。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一大早就起床,沐浴更衣之後,穿上黃緞錦繡龍袍,外罩絳紫色紗披,腰束鑲金碧玉帶,頭頂珠簾通天冠,足蹬厚底高腰龍靴,左手中指戴了一顆鴿卵大小的紅寶石戒指。耶律德光這身打扮是中原漢人皇帝上朝的盛裝朝服。這也是耶律德光第一次全套穿戴漢人皇帝的服裝。他覺得既興奮也有些異樣,禁不住對著高大的銅鏡左看看右看看,然後將胸脯挺了挺,雙手扶了扶腰帶。

穿戴整齊之後,耶律德光邁著矯健的步伐走出寢宮,轉過一丈多寬的紫檀木雕龍祥雲屏風,來到皇帝寶座寬闊高聳的台階之上。伴隨著內侍官一聲高喊:「皇帝駕到!」,開封汴梁皇宮崇元大殿內亂鬨哄的氣氛立即肅靜下來。耶律德光用銳利的目光掃視了一遍高大寬敞的宮殿內的眾人,然後自信而泰然地坐在了龍椅之上。落座之後,耶律德光又下意識地欠了欠身,他覺得這漢人龍椅不如契丹的大馬扎坐著舒服。

大殿之內黑壓壓站滿了蕃漢官員,有黃皮膚黑皮膚白皮膚各種膚色的人,有黑眼睛黃眼睛藍眼睛褐眼睛各種眼神的人,有皮衣皮褲布衣布袍綢緞官衣各種服飾的人,有束髮的剃髮的光頭的扎小辮兒的各種髮型的人,有漢語的蠻語的胡語的波斯語的操各種語言口音的人,有高的胖的矮的瘦的各種體態的人,這些人也沒什麼班次秩序,一堆兒一群地擁擠在大殿內,聽到內侍官的號令之後,這些官員都在伸著脖子探著身子看著高高在上的皇帝。

耶律德光抬眼看了看大殿外一縷剛剛升起的朝暉,志得意滿、君臨天下的豪情湧上心頭。他的腦海中閃過了很多很多念頭,想起了父皇耶律阿保機征服渤海國後接見後唐使者的霸氣四射,想起了母后述律平自斬手腕的痛苦與血腥,想起了自己三十年披掛征戰的戎馬生涯,想起了年輕早逝的皇后,想起了和石敬瑭盟誓締約的場景,想起了皇兄耶律倍黯然離開臨潢府時的落寞神情,這些往事如同昨日,歷歷在目,一幕幕飛過。

突然耶律德光又想到了後唐皇帝李存勖。李存勖飛揚跋扈為誰雄、氣吞山河稱霸王的名氣曾經傳遍契丹大地,李存勖席捲河北大地,橫掃後梁中原,突襲平定四川,一時間富有四海,十分天下他佔大半。那是何等的盛氣凌人!可是李存勖沒當幾年皇帝就嗚呼哀哉了,天下也分崩離析。耶律德光禁不住打了個冷顫,半分自嘲半分自責地心裡想:怎麼想起他來了?!

耶律德光的思緒被台階下山呼的萬歲聲拉回到了現實。他清了清喉嚨,面帶威嚴,細薄的嘴角掛著淡淡的微笑,聲音洪亮而堅定地說道:「昔年我契丹和石晉締約,結為父子之國,兩國官民互通有無,和睦相處十餘年,本是天下之福。然而石重貴反覆小人,背信棄義,置天下蒼生於不顧,突興戰火。我契丹為維護正義,討伐昏君亂臣,舉王師以南下,斬荊棘於中原,歷經五年,沐風櫛雨,才有今日之功,天下大定。從此之後,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裁減賦稅,省撤徭役,使黎民安居樂業,還天下以休養生息。」

罷兵停戰的消息極大地刺激了文武官員,大家都被這紛紛擾擾的戰火折騰慘了,誰也不想繼續打仗,於是群臣高呼:「萬歲聖明!」

耶律德光很受用漢人的這一套恭維禮儀,聽起來真的感到英明高大起來。

這位剛剛開疆拓土的邊遠地區君主,入主中原之後,其俯視天下的豪邁心態更加濃烈。耶律德光頓了頓,接著又宣布了一項重要決定:「我契丹自太祖皇帝龍興以來,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東起渤海之濱,西達河套祁連山,北連大漠瀚海,南過黃河腹地,其廣袤不止上萬里,遼闊之盛空前。故自此,我契丹將國號改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臨潢府為上京,幽州為南京,鎮州為中京,東平為東京。廢除東京開封汴梁,改為汴州。」

文武官員又是一通萬歲!萬歲!萬萬歲!

官員們高呼的同時,鐘鼎之樂有節律地奏起。

滿大殿的人在為皇帝耶律德光製造盛大隆重氣氛的同時,也在心急如焚地等待一件事,分封官爵。這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

分封功臣這是所有建功立業之後的皇帝必須要做的一件事,也是不容易擺平的一件事,但必須要快點做,做晚了會出亂子。

大遼皇帝耶律德光從袖口裡抽出一張紙,邊看邊宣布:「以魏王趙延壽為大丞相兼政事令、樞密使、中京留守。以張礪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以前朝石晉宰相李崧為太子太師、樞密使。以威勝節度使馮道為太傅、樞密院顧問。以和凝為翰林學士,以趙瑩為太子太保,馮玉為太子少保。封皇兄耶律倍長子耶律阮為永康王。遵照太祖意願比擬蕭何乃漢之大姓,此後皇后述律一族改姓蕭。封國舅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封上將軍高謨翰為榮譽太師、汴州巡檢使。以前燕京留守劉晞為西京留守,永康王耶律阮之弟留珪為義成節度使,耶律郎五為鎮寧節度使,耶律阮之姊夫潘聿撚為橫海節度使,趙延壽之子趙匡贊為護國節度使,漢將張彥超為雄武節度使,史佺為彰義節度使」。

耶律德光一口氣封了一大串文武官員,有高興的,有不高興。陞官的人人高興,沒有得到想要的官的心情沮喪。

有人對馮道獲得高官提出異議,認為馮道這傢伙作為前朝石晉的宰相,沒能輔佐石晉皇帝處理好晉遼兩國的關係,他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耶律德光搖搖頭說:「這個老頭子多次出使大遼,為兩國友好作了很多努力,他不是個愛惹事的人。」

最悶悶不樂的人是趙延壽。

儘管趙延壽官居第一,但他仍然很不爽。

因為這與當年耶律德光的許諾差著十萬八千里。

當初南伐石晉的時候,遼太宗耶律德光以趙延壽為先鋒,並許諾趙延壽如果掃滅石晉,將以趙延壽為中原之主。耶律德光五年前的這個許諾或許出自本意,也或許是虛情假意。因為,當初的耶律德光或許打算扶持趙延壽,如同扶持第二個傀儡政權一般,讓中原繼續臣服於契丹。讓趙延壽做中原之主的說法,一直到杜重威投降的時候還存在。也或許耶律德光為激勵趙延壽為他賣命,而誆騙趙延壽。其中半真半假已難考證,只有耶律德光一人知道了。

耶律德光入主汴梁之後,實質上已經把中原納入了大遼國版圖,而不再打算比照石敬瑭或者渤海國的模樣,在中原另立一個政權了。趙延壽絕頂聰明,自然看得出來耶律德光的心思,他不敢直接詰問耶律德光的變卦和食言,而是打算迂迴爭取自己利益最大化。

趙延壽一向和李崧關係很好,他舉薦李崧為樞密使。現在趙延壽托請李崧向遼太宗耶律德光說情,說他放棄當中原皇帝的奢望,希望皇帝能封他為皇太子。李崧覺得趙延壽這個請求很怪異,哪裡有漢人為契丹皇帝的皇太子的道理?況且趙延壽和耶律德光不沾親不帶故,匪夷所思。難道趙延壽還指望繼承耶律德光的大遼皇帝寶座不成?腦子進水了吧?

迫於互相利用的關係,算是還趙延壽一個人情。李崧向耶律德光轉述了趙延壽的請求。耶律德光聽了李崧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