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南明的滅亡之路

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順」朝皇帝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文武官員大多投降,崇禎帝煤山上吊,天子守邊關,君王死社稷。統治中國266年的明王朝至此滅亡。而後寧遠總兵吳三桂向清朝投降,四月十三日,吳三桂與清軍聯軍,在山海關之戰中大破李自成20萬大軍,曇花一現的大順政權就此崩潰。隨後吳三桂充當清朝急先鋒,先追殺李自成,再南下進攻南明政權,終助清王朝一統天下,建立了全國一統的大清帝國。

後人皆把1644年看做歷史的拐點,特別是看成明王朝結束。而事實上,崇禎自盡後,明王朝並未完全喪失生機,當時忠於明王朝的遺臣們,在那一年並未認識到明王朝即將垮台,相反大多認為南明就要開始。在明朝滅亡後繼續建立政權的南明王朝,完全有機會免於滅亡,甚至統一天下。然而歷史的機會,被一次次無情地錯失。

且讓我們來看看整個過程。

公元1644年吳三桂借清兵入關,後人皆認為他是漢奸,但是在當時,許多人不這麼看。比如南明名臣,後來死守揚州,不屈而死的南明弘光政權督師史可法,就曾對吳三桂,乃至對清軍寄予厚望。在吳三桂山海關破李自成,引兵南下時,史可法大為興奮,對好友劉宗周讚歎說:「吳將軍(吳三桂)忠義,欲效忠武也。」把吳三桂比作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吳三桂借清兵的行為,被看做是郭子儀借回鶻兵平定安祿山的翻版。在彼時南明政權內部,「借擄平寇」是許多大臣的共識,包括史可法、錢謙益等名臣,眼中的首要敵人,依然是逼死崇禎的李自成。

今人在說清朝南下時,總說是籌謀已久的雄才大略,其實在佔領北京後,在以後怎麼辦的問題上,清朝方面也是幾度猶豫。比如和多爾袞同為輔政大臣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就曾對多爾袞說到:「佔中原不足持久,不如儘早北歸。」而許多王公貴戚也擔心清朝難以立足,皆主張搶掠後北撤。真正力主清朝建立政權的,是洪承疇等降清的漢官,在幾度猶豫之後,彼時執掌清朝大權的「攝政王」多爾袞最終決定在中原立足。為了爭得皇室貴族的支持,清軍在佔領北京後不久即發布「圈地令」,允許王公貴族在中原圈地,並有免稅待遇。有了「既得利益」,清朝上下這才同心同德,開始了全國統一戰爭。

從當時的實力分布看,局面對清王朝未必有利。清朝在趕走李自成後,控制區域不過是淮河以北、陝西以東的土地。在當時,江南大地依然掌握在南明政權手裡。公元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權。從軍事力量看,南明弘光政權擁有兵力100餘萬,且擁有富庶的東南大地,即使不能收復中原,劃江自保絕無問題。外加張獻忠尚在四川,李自成余部也四處活動,清朝統一全國,論局面,遠難於北宋滅亡後的金朝。

但南明政權自己給清朝幫了忙。今人皆說南明弘光帝荒淫,但南明最大的問題卻是「黨爭」。朱由菘登基前,圍繞著誰繼承帝業,各方勢力相互衝突,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主張立桂王朱常瀛,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人則想立路王朱常芳,衝突的結果是折中了——福王朱由菘即位為帝,改年號為弘光。弘光政權的勢力,主要就是東林黨和閹黨。東林黨以禮部尚書錢謙益為首,閹黨以馬士英、阮大鋮為主。這裡要說說馬士英,許多史書以及戲曲里,馬士英都被劃作「奸臣」,因他舉薦魏忠賢的黨羽阮大鋮復出,東林黨也說他是「閹黨」,但他在崇禎時期就歷任封疆,建樹頗多。早年做過宣府巡撫,崇禎十五年時,又總督過瀘州、鳳陽軍務,在農民軍烈火燎原的局面下,數次在當地擊退農民軍,江南未打擊農民軍襲擾,也有他的功勞。南明建國初期,比起諸多無實際政務能力的書生,他當屬一員幹才。

南明的內耗,從立儲就開始了。最後朱由菘之登基,是因為此時總督鳳陽軍務的馬士英率軍5萬軍隊攜朱由菘入南京,製造了「既定事實」。然後東林黨人失勢,當年的閹黨阮大鋮經馬士英舉薦重新出山。東林黨人遭排擠後有樣學樣,高宏圖密信勾結此時手握重兵的寧南侯左良玉,請他出面「清君側」,即幫助東林黨奪權。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三月,左良玉正式出兵,兵逼九江。為防左良玉,馬士英急命此時督師揚州的史可法抵抗,江北防線盡撤。此時,清軍由阿濟格、多鐸統兵大舉南下,趁南明政權內耗之際,兵不血刃渡過長江。左良玉在「清君側」路上病逝,全軍降清,史可法部署在揚州北面的「江北四鎮」也盡數淪陷,弘光政權大局已不可挽救。五月十三日,清軍攻陷揚州,史可法不屈遇害。五月十四日,清軍佔領南京,南明上下文武百官多成俘虜,阮大鋮、錢謙益之流投降。馬士英逃跑後攜太后退守浙江,後被清軍擒殺。南明弘光政權僅存在了一年即告滅亡。觀整個滅亡過程,實禍在黨爭。一直被認定「正義」的東林黨,先勾結左良玉起兵在先,錢謙益之流主動投降在後,可以說是清軍南下的「推手」。

現代人說起弘光政權的滅亡,總把那時期遭排擠的東林黨說成「正義」,馬士英、阮大鋮之流說成「邪惡」。但雙方均無「正義」可言,說起抗清的「實事」,反而是「奸臣」馬士英出力多些。南朝如果沒有黨爭內耗,清朝想迅速平定江南,幾無可能。

弘光政權滅亡後,南中國曾出現了多個南明小朝廷,但都各自為戰,曇花一現。而且小朝廷之間的相互殘殺,比抗清的戰鬥更多。之後的十幾年間,清軍一路南下,攻城略地,並頒布剃髮令,強令百姓剃髮易服,引起反抗無數。真正給清王朝製造巨大麻煩的南明朝廷,是最後一個南明王朝永曆王朝。

永曆政權,建立於公元164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永曆帝朱由榔,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直系孫子。南明隆武政權滅亡後,他在廣西巡撫瞿式耜的擁立下在廣東肇慶即位。同其他南明諸帝相比,永曆帝是一個苦命人,登基只有7天,清軍就迅速撲來,贛州失守。永曆朝廷只得遷往廣西,定都於桂林。艱難困苦下,永曆帝當機立斷,決定聯合散落在各地的原農民軍余部,共同抗清,這個決定為南明政權迎來了曙光。永曆政權先後接納了大順軍郝搖旗部、李過部,與湖廣總督何騰蛟一起聯合破敵。同年四月,南明軍取得「湖南大捷」,何騰蛟在湖南九戰九捷,幾乎收復湖南全境。與此同時,清軍中李成棟、金聲恆等漢將也紛紛起事,叛清降明,永曆政權的控制區域,到公元1649年時,已擴展到雲南、廣西、四川、湖南、江西、貴州、廣東七省,幾乎坐擁南中國。

「黨爭」這個明王朝的魔咒再次接踵而來,和弘光政權一樣,永曆政權也是魚龍混雜,既有大順軍余部,也有東林清流,還有閹黨成員,各方勢力相互牽制,局面危急下或能同心,一旦局面轉好,內部問題就浮出水面。永曆政權內部的黨爭,主角是「吳黨」和「楚黨」,起義軍中,「正規軍」和投降的農民軍矛盾不斷,正規軍普遍歧視農民軍,時常激起兵變。公元1649年,清軍進攻湖南,駐守當地的總督何騰蛟指揮失誤,遭清軍孔有德部偷襲,被俘遇害。同年四月,「起義」不久的永曆大將李成棟,在江西信豐全軍覆沒,永曆王朝局勢急轉直下。公元1650年底,永曆帝的輔國大臣瞿式耜兵敗全州,殺身成仁。這幾次失敗,表面看是軍事原因,其實是內部矛盾。比如湖南之戰,清軍大兵壓境時,發生了南明正規軍與農民軍之間的兵變內戰。李成棟戰敗,也是因永曆寵臣馬吉祥作梗,斷絕了李部的軍糧供應,孤軍奮戰終全軍覆沒。公元1651年,農民軍將領李來亨宣布脫離永曆政權獨立抗清。大好的形勢,至此已完全葬送。雖然永曆帝又聯合大西軍,一度由李定國發動北伐,擊敗清軍,但此時已無法力挽狂瀾。公元1662年,逃亡緬甸的永曆帝被緬甸方面遣返後,遭清朝平西王吳三桂絞死於昆明,一度轟轟烈烈的南明抗清大業,就此徹底失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