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明朝西域第一將——宋晟

2002年2月22日,南京《江南時報》發表了一則名為《金陵古迹屢遭破壞堪憂》的報道,報道聲稱:「位於南京雨花西路114號旁的宋晟墓,遭到了周邊建築物的擠占,嚴重違反了國家有關文物保護政策,其墓碑的本身更遭塗抹,碑文已辨識不清。」報道出爐後,一度引起了互聯網上各地文物愛好者的關注,但即使資深的文物愛好者,這時也有人提出了一個疑問:宋晟是誰?

報道該新聞的記者,在報道的時候也擺了一個「大烏龍」,在新聞中竟稱宋晟為「明代著名書法家」……

而事實上,這位今天已不為人所熟知,甚至墓葬都遭侵擾的明朝開國元勛,在悠悠青史之中,雖幾經塗抹、歪曲、沉浮,生前身後連遭非議攻擊,卻終不能抹殺其赫赫的沙場功業。雖與徐達、常遇春、鄧愈、湯和等「大明英烈」們相比,他的聲名不大,在大明王朝北逐元廷,統一天下的大業中,他起初只是跑龍套的角色,在西北戰場才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明王朝對西北大地的主權,因他的戰功而奠定。橫掃中亞,威震世界的帖木兒大帝,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曾與他有一次擦肩而過的對決機會。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朱棣父子兩代,獨獨對他信任有加,命他可在西北「專斷邊事,不必事事奏報」。引起清初「文字獄」的「明史」《罪惟錄》中,更給予他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建衛霍之功業也。」將他比作西漢橫掃匈奴的兩大名將——衛青、霍去病。

宋晟,字景陽,安徽定遠人。史載他「四鎮涼州,前後二十餘年,威信著絕域」。洪武王朝勵精圖治的大業里,永樂盛世萬國來朝的繁華中,他是中國西北大門沉默的守護者。

和明朝諸多開國名將一樣,身為安徽定遠人的宋晟,也是最早跟隨朱元璋起兵的「老鄉」。那是公元1353年的事,當時還在郭子興麾下的朱元璋回鄉募兵,胡大海、鄧愈、常遇春、藍玉等「開國名將」們皆在這次徵募中投軍。宋晟家更積極,宋晟之父宋朝用,宋晟之兄宋國興皆入伍從軍。比起正值壯年的父兄來,彼時宋晟只有11歲,是個十足的「娃娃兵」。

11歲的「小鬼」,自然上不了戰場。倒是宋晟的父兄,在朱元璋起兵的開始階段屢立戰功。和常遇春等人的「窮苦出身」不同,宋家原本就是當地富戶,不但家境殷實,為防蒙古官吏欺辱,很早就拉起了民團。宋晟之兄宋國興,年輕時就是定遠當地的「壯士」,最善武槍弄棒。投奔朱元璋後,以宋家早年「民團」為班底的「宋家軍」,開始嶄露頭角。朱元璋攻克滁州之戰,正是宋晟之兄宋國興率軍夜襲,經浴血奮戰打開了滁州城門,朱元璋也因此擁有了自己爭天下的第一座城池。朱元璋曾贊他為「勇國興」。宋晟之父宋朝用是朱元璋早期的重要將領,明史說他「因積功至元帥」,一度與徐達、常遇春等人並列。朱元璋定遠募兵後,打通東進道路的和州之戰,正是由他指揮完成。劉基在《誠意伯文集》里贊他「智勇兼備」,也是個名噪一時的名將。

小宋晟11歲就從軍,被編在當時另一名將鄧愈麾下。家庭的淵源外帶南征北戰里的耳濡目染,宋晟想不會打仗都難,可畢竟歲數小,衝鋒陷陣還不現實。鄧愈對這位「老戰友」的兒子很是器重,留在身邊當了「勤務兵」,除了每天幹些端茶倒水的雜活外,鄧愈還時常「以兵書戰策勤教之」。滿腹的韜略,從此時開始生根。

如果照這樣下去,小宋晟很可能會在鄧愈的教導下,成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待到天下太平後論功行賞,運氣好了,還能以「功臣之子」的身份承襲爵位,從此風風光光。

宋晟做到了,不但做到了,而且還超越了諸多的「功臣子弟」們,成為他們之中的翹楚。建功、封侯、賜爵,一步一步,但這些是以他13歲那年的一場悲傷開始的。

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5年),正在開疆拓土的朱元璋,把目光對準了一個新的目標——集慶(江蘇南京)。這是六朝古都,元王朝江南重鎮,拿下它,就拿下了統一天下的關鍵點,這是朱元璋霸業的天王山戰役。

是天王山就要啃下來,從當年七月,九月,一直到第二年三月,朱元璋集中重兵,連續3次發動了對集慶的猛烈進攻。朱元璋攻得猛,元王朝守得也猛,咬緊牙關死戰不退。幾番攻堅下來,朱元璋傷亡慘重。在當年九月第二次攻打集慶的戰役中,為突破元軍防線,朱元璋精選軍中壯士做敢死隊,企圖強行渡江。統領敢死隊的,恰是宋晟的兄長——「勇國興」。「勇國興」還是一如既往地勇,身先士卒渡江猛衝,卻沒了之前的好運氣,一支箭不偏不倚,射中了宋國興的額頭,宋國興壯烈殉難。

噩耗傳來,朱元璋痛惜不已,隨即下令全軍撤退,二攻集慶的戰役就此結束。隨後,朱元璋在軍中隆重舉喪,宋家上下自是悲痛萬分,這時朱元璋從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孩子——一家老小都在號啕大哭,唯獨他例外,雖滿臉悲憤,硬是一滴眼淚都沒掉,只是鄭重地在死者的靈前磕了幾個響頭,一字一句,說出了一個錚錚的誓言:

「願殺盡胡虜,雪吾兄之恥也。」

這個孩子,就是年13歲的宋晟。

此情此景,宋家上下,乃至朱元璋諸將,皆是「大異之」。朱元璋也大為感慨,對其父宋朝用道:「汝子少年大志,他日成就必在汝之上也。」不但稱讚,朱元璋更隨即下令,命宋晟承襲其兄「前鋒將軍」的職務,所部軍隊編入鄧愈麾下。就這樣,13歲的宋晟,從將門家中的小兒子,到大軍里的「娃娃兵」,再到此時的將軍,不過短短兩年時間。說是少年將軍,自然毫不為過。但在當時許多人看來,13歲的娃娃就去統兵打仗,荒唐么!

宋晟此後的表現,證明這一點兒也不荒唐。

宋國興陣亡兩個月後,少年宋晟就震撼了沙場。當年十一月,鄧愈統兵攻打元廷重鎮徽州。徽州連接長江南北,經濟富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重鎮就要拿下,鄧愈四面包圍,火炮弓弩全用上,硬是啃不下來。關鍵時刻,身為「前鋒將軍」的小宋晟,提出了一個古怪的建議:咱先撤?

鄧愈暈了,朱元璋的催促令一道接一道,打不下徽州,全軍都要法辦,你說撤就撤?

宋晟接著的一句話,讓鄧愈不暈了。

「今敵所以死戰,在於我圍城嚴密,故拚死而戰也。不妨稍卻,待敵松疲之時突襲,且只圍三面,敵必潰也。」

一番話,卻是一個兵法上的重要道理:圍三缺一。

鄧愈恍然大悟:聽你的。

接下來的事情,就完全進入了宋晟預想的軌道:元軍果然懈怠,鄧愈藉機發起突襲,獨獨北門一面不攻,原本死戰的元軍一觸即潰。之前血戰一個月無法前進一步的徽州堅城,就此兵不血刃地拿下。也正是這一仗,讓朱元璋麾下的許多人看到了宋晟的實力,就如鄧愈在給朱元璋的奏報里誇讚的,宋晟「多奇謀,大將之才也」。

從此以後,宋晟開始不斷的「多奇謀」,先是跟著鄧愈打了一堆勝仗,後來宋晟之父宋朝用因生病退休,朱元璋命宋晟接替其父「都督同知」的職務,20出頭的年歲,成了「正軍級」幹部,開始獨當一面。這時是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關鍵時期,仗越打越大,宋晟先參加了平定張士誠奪取江南的戰役,然後在朱元璋定都南京正式建國後,參加了徐達統兵北伐元王朝的統一北方大戰。比起眾將破陣殺敵,屢建戰功,此時的宋晟,做得更多的是「善後」工作。明軍攻克山東,他奉命留守山東,明軍攻克河南,他再奉命留守河南,接著明軍攻克陝西,他又奉命留守陝西。統一天下這一路,殺敵立功輪不上他,治理地方、清剿殘餘的「臟活」,多落在他身上。到了明王朝北逐元廷,統一天下後,宋晟又奉命相繼鎮守大同和陝西,擔任當地的「都指揮使」,並督造山西、陝西的長城建造。比起明朝開國後諸多功臣「封侯拜將」的榮耀,彼時的宋晟雖也是開國功臣,卻因年齡資歷所限,並未得到太多封賞,在明朝軍中,只是個「中層幹部」。

宋晟人生的第二次轉折,發生在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與上一次一樣,這次轉折的開始,依然是一次悲傷。

這個事件是此年的「南京花船案」。事情說來很簡單,就是元宵節時,一幫功臣子弟們湊錢造了一艘大船,在船上奢靡鋪張,沿秦淮河一路吹吹打打好不風光。事情被朱元璋知曉後,龍顏大怒,當即下令嚴查,凡是上船的官員,皆要嚴懲。而此時調任南京的宋晟,恰恰也在這條船上,毫無例外的被一擼到底,降職到甘肅涼州任衛指揮使。

或許朱元璋自己都沒想到,這次嚴苛的處罰,不但沒有打垮宋晟,相反,卻為他的人生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宋晟後來建功沙場,封侯賜爵,名震天下,正是從此開始。

說對宋晟的處罰嚴苛,不僅僅是因為降職,還因為在當時涼州實在不是一個好地方。經濟落後不說,當地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相互衝突不斷。且涼州位於邊境要衝,此時西北元朝殘餘勢力仍在,不時入侵騷擾,常年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