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誰幫武則天奪權

在李唐王朝289年的歷史長歌中,卻偏偏有一段15年的插曲:公元690年至公元705年的武周政權。這個政權的創始人,就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說起這位女子,各種影視作品多少年來不停地「八卦」,她的人生早就有了傳奇色彩。本來是山西并州一家木材商人的女兒,先入宮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卻私下裡和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好上了。李世民死後,先被發配到尼姑庵當尼姑,苦熬了幾年後鹹魚翻身,被終未忘情的唐高宗李治接了回來當貴妃;然後深宮裡沉浮,先算計掉了李治寵愛的其他妃子,坐上了皇后的寶座,從此獨霸後宮;接著參政議政,趁李治荒廢國事,沉於享樂的機會漸掌大權,期間據說害死了自己的大兒子二兒子;李治死後又廢掉了先後做皇帝的三兒子四兒子,最後水到渠成,成功奪權,取唐而自代,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武周王朝。

這樣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千百年來,以其陰狠的心機,堅忍的耐力,跌宕起伏的人生,還有身為皇帝的不朽政績,一直為後人所傳誦。她是正?是邪?是大逆不道的篡逆者,還是開創盛世的明君?還有她那些有鼻子有眼的情史以及做皇帝後豢養男寵,荒淫後宮的經歷,都為後人所津津樂道,褒貶不一,就如她去世時那塊無字碑一樣,種種非議吵到今天,依然沒有定論。

但是有定論的是一條:在她從尼姑到妃子,從妃子到皇后,從皇后到皇帝的過程里,她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她身邊聚集了各種能人,為她鞍前馬後,殊死效命,效命的結果,就是大唐的基業僅過了二代,就輕而易舉地改了姓。說起這些為她「幫閑」的人,後代史家的評價大多是一致的:都是些不忠不孝的佞臣!

然而,這些佞臣,真的就一無是處嗎?

從尼姑到女皇帝,闖關奪權的道路是艱難的,對於當年的武則天來說尤其艱難。在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早期,回宮後她面對的第一個強大對手,就是三朝元老長孫無忌。

在有關武則天的電視劇里,長孫無忌大多作為反面人物出現,但他確實是唐朝初年最傑出的政治家。他本姓「拓跋」,隋末的時候就是山西當地的門閥望族,和唐太宗李世民是「發小」,更是唐太宗的妻子長孫皇后的哥哥。唐太宗在位時期,他先做大將軍,後任吏部尚書,最終被李世民拜為宰相。整個貞觀盛世里,他是唐王朝各項大政方針的具體實施者,可謂功勛卓著。對這位「大舅子」,李世民始終信任有加,甚至李世民在臨終前,還曾對另一重臣褚遂良遺言「我死後,你要保全無忌」。而唐太宗死後,即位的唐高宗李治是他的親外甥,長孫無忌被加封齊國公,成為唐高宗在位初期位高權重的百官之首。

但這位「百官之首」,很快就讓他的外甥感到了不舒服。長孫無忌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和他的親信同黨們,代表的是一個共同的勢力——關隴士族階層。這個階層多是當年跟隨李淵打天下的親貴們,而且相互關係密切,通過聯姻、結黨等方式,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利益群體。唐高宗這位皇帝,在即位早期其實是受到掣肘的。唐朝時期雖已實行科舉,但是官員的升遷,最重要的還是看身份,即使是科舉本身,中榜者也多為世家豪門子弟,非士族的官員,想獲得升遷是非常困難的。日久天長,長孫無忌其實成了寒門官員與皇帝兩頭都覺得不舒服的人物。

與此同時,唐朝在經過了貞觀之治後,到唐高宗即位早期,雖號稱「永徽之治」,其實也出現了日益腐化的趨勢。即使長孫無忌本人,也曾因接受賄賂而遭唐高宗訊問,長孫無忌反而大言不慚回答說:「臣為親戚謀私,怎能完全杜絕。」可以說是腐敗公開化。對此唐高宗也無可奈何,只能嘆息一聲了事。而且唐高宗即位後,朝中高官皆出自長孫無忌一派,許多國家大事竟然不經過唐高宗,只向長孫無忌奏報,唐高宗曾經在朝堂上嘆息說:「五品以上大臣,多年來竟無人奏事。」卻也只能嘆息而已。長孫無忌,從做太子時的親娘舅,到後來即位初期的股肱之臣,而今,卻成為唐高宗必須要搬掉的一塊石頭。

搬掉這塊石頭的棋子,就是武則天。

武則天是在唐高宗即位後的第二年,即公元651年被正式接入皇宮的。第二年,她就為唐高宗生下了長子李弘,從此大得恩寵。此後,她利用當時王皇后與蕭淑妃之間的矛盾,幫助王皇后一起除掉了蕭淑妃,之後,她和王皇后的「盟友」關係就破裂了。唐高宗的王皇后,是西魏大將王思政的玄孫女,王家也是關隴集團的豪門,和長孫無忌家更是世交。所以,所謂的皇后之爭,不僅是皇帝的一個家庭問題,而是事關無數人前途的政治勢力博弈。偏偏王皇后本人太沒鬥爭經驗,她性格直率,不像武則天那般會邀寵,自然漸漸失寵。然後,武則天借著女兒的死(有說女兒是被武則天自己掐死的),一口咬定王皇后害死了自己的女兒。偏偏王皇后又出昏招,竟然找巫婆詛咒武則天,事情敗露後,本來就對王皇后忍無可忍的唐高宗不再姑息。公元655年八月,唐高宗把王皇后打入冷宮,並正式把「廢后」提上日程,長孫無忌的關隴集團當然旗幟鮮明——反對!

反對當然是應該的,王皇后的娘家,就是這個集團中的一員,而且王皇后是唐太宗給李治選的媳婦,輕易廢了,自然對不起先皇。而此時的唐高宗根基未固,也不敢違拗群臣自作主張,要廢后,必須取得大臣的支持。唐高宗先是服軟,主動找各位大臣私下會談,沒結果,然後又重點找突破口,找長孫無忌商談。召進宮裡談,不同意,去長孫無忌家裡談,也不同意,然後咬咬牙放下身段,竟然給長孫無忌送禮。先送官,把長孫無忌3個小兒子(平均年齡5歲)都封了正六品,又送錢,單綢緞就送了10車,最後逼得沒辦法,連武則天的母親楊氏都上門請求,但任你說破天,長孫無忌就倆字——不行。

如果照這個局面鬧下去,關隴集團抱成團硬抵制,武則天的皇后夢估計也做到頭了,至於以後的當皇帝,更是痴人說夢。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誰都沒看上眼的小人物——李義府,輕易扭轉了局面。

李義府也算是個老臣了,貞觀年間他就入朝為官,唐太宗李世民曾親自考他的才學,後來任命他為中書舍人,是一個負責起草詔書的官,在貞觀年間,他是最有名的筆杆子。可跟長孫無忌比,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到了唐高宗在位時期,許多門第高貴,曾與他平級的官員,早已經位高權重,他卻還在做抄抄寫寫的工作,沒辦法,誰讓他出身低微呢,而且原本賞識他的馬周等眾臣也作古了。可他不甘心,一直在等待機會,看準了廢后之爭這個機會,他決心賭一把。

不過這個決心不好下,長孫無忌畢竟是朝堂上的大佬,真撕破臉,那就混不下去了,還沒等他下決心,長孫無忌就先和他撕破臉了。李義府為人陰沉,綽號李貓,虛偽小人名聲早就在外,偏偏又因工作上的小事得罪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眼裡不揉沙子,準備把他貶官到西北去,如果再不賭,就要在老少邊窮地區喝風了,李義府下決心:賭!

他趕緊給唐高宗寫奏章,中心內容一句話:速立武昭儀(武則天)為後,以安兆民之心。這奏章可真是雪中送炭,唐高宗高興地立刻拿給群臣看,接著又把他提拔成中書省侍郎,一個小秘書,搖身一變成了副部級高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李義府現身說法,朝中一大群寒門出身的官員紛紛上表,要求廢掉王皇后。唐高宗登位後,第一次感到有這麼多人支持他。

但長孫無忌不甘心,他聚攏了裴行儉、褚遂良等大臣,決定聯合上奏,將李義府貶斥。但唐高宗先行一步,在武則天的攛掇下,將長孫無忌的得力幹將裴行儉一下子貶到了高昌,削掉了長孫無忌的羽翼。當然裴行儉貶官後在當地整頓邊防,屢敗突厥,成就了名將的威名,這是後話了。

事情到這裡,算是僵住了,與其說是廢后問題,不如說是一大批被門閥士族壓制的寒門官員,在廢后的名義下大膽地造反了。一連幾天,朝堂之上爭論不斷,長孫無忌一派人少但權重,李義府一派人多而權輕,雙方陷入了僵持。這時候,又一個人意外地加入了,這個人就是在貞觀時期打了一堆勝仗的名將李績。

李績為什麼要幫武則天,原因很簡單,李績戰功卓著,卻也因為出身低微,在李世民在位時一直遭到壓制,論地位遠不能與李靖、侯君集等人相比。唐太宗臨終前還對李績不放心,將李績貶出京城,又囑咐唐高宗即位後立刻將李績召回,以收攬李績之心。但長孫無忌掌權,李績一直不得抱負,連他的兵權也被長孫無忌收掉,所以藉機和長孫無忌唱對台戲,也就很正常了。他的加入,成了壓倒天平的最後一根稻草。李績公開宣稱:「這是陛下家事,臣子無權過問。」一句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後面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九月初三,一直反對廢后的重臣褚遂良被貶,廢后不可逆轉。十月十二日,王皇后正式被廢,31歲的武則天,從此母儀天下。而長孫無忌一派在這場鬥爭里,遭到了沉重打擊,褚遂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