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大唐王朝的開疆拓土

說歷代盛世,自然少不了「文治武功」四個字,文治自然就是發展生產,恢複經濟,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但一個王朝的強大,同樣需要赫赫的對外戰爭功勛來陪襯。盛唐之所以「盛」,除了驕人的GDP成就外,更有開疆拓土的武功。滅突厥,平西域,定高麗,一連串流光溢彩的勝仗,打出了唐軍天下無敵的威名。光輝的戰功,像血液一樣四面擴張的大唐疆域,威服四方的榮光,現代人追憶起來,無不熱血澎湃,心嚮往之。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草創時期,其軍事力量都是強大的,但百廢待興的國民經濟,都會讓開國皇帝們選擇暫時的忍耐,在休養生息國富民強後,方才吹響反擊外敵的號角。和漢朝反擊匈奴一樣,唐王朝也是一樣,但不同的是,漢朝反擊匈奴,經歷了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4代帝王60多年的時間,且在征戰之中幾經反覆,終漢武帝一世也未能徹底臣服匈奴,直到昭宣中興時期,才徹底解決匈奴問題。而唐朝的速度卻快得多,在貞觀初年,經過短短几年休養生息後,就迅速發動了反擊突厥的戰爭,在突厥最疲弱的時期,給予了其最致命的打擊,然後,就是唐王朝開疆拓土,掃平周邊群雄的過程。比起隋文帝善於以夷制夷,分化瓦解,唐王朝更喜歡用實力說話,無論是反覆無常的薛延陀汗國,還是自不量力的高昌國,以及紛爭不休的西突厥,都是用最快的速度平定,用酣暢淋漓的勝仗讓對手臣服。中國的疆域,在唐王朝時期達到了極盛,西域、外蒙古的廣大土地,皆納入到唐王朝的版圖中,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態,由唐朝起開始形成。

那麼,唐王朝是怎樣做到的呢?

說到唐朝的戰功,不能不說到唐朝軍力的強大,而唐朝軍力強大的原因,離不開3點:軍制、軍備體系、胸懷。

說軍制,自然要說說唐朝的「府兵制」。府兵制是從北魏時期創立,在之後的北周、隋朝兩朝幾經修改,到唐朝的時候達到極盛,唐朝的府兵制承襲自北魏,但是從制度上卻更加細化。說當兵,老百姓有俗話「好男不當兵」,可在唐朝府兵制下,當兵,卻實在是一種夢寐以求的光榮。

唐朝的府兵制,比較之前的北魏、隋朝,最大的特點有兩個:一是兵農合一;二是等級制度。兵農合一,就是國家的兵源,主要來自於擁有土地的自耕農,採取三丁抽一的原則,全國劃分12大兵府,士兵閑時練武,農時耕種,戰時出征。如此一來,既擴大了兵源,又保證了士兵訓練。但對戰鬥力最大的保證,卻是唐朝府兵制的「等級制度」。

唐朝府兵制,一是將全國自耕農按照貧富等級劃分,只有經濟條件較富裕的才有資格進入軍隊;二是每3年,都要進行一次府兵的篩選,以「全國大比武」的方式,淘汰府兵種的羸弱者,凡是選拔上當府兵的,雖然需要負擔出征的糧草裝備,但同樣也免除賦稅,另外參與作戰若獲得戰利品以及戰功,國家還有優厚的獎勵(比如土地)。一個普通的農民如果成為府兵,不但有機會從士兵成為將軍,更有機會從自耕農變成大地主,如此「激勵措施」,自然士兵士氣高昂,作戰積極性極高。

而最重要的,是府兵制解決了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極為「糾結」的一個問題,國家軍隊強大,往往會造成武將專權,危及國家社稷,國家對軍隊控制嚴格,又容易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戰鬥力基本是零。府兵制的實施,以土地為基礎,使中央政權牢牢地掌握住對士兵的控制,任何將領都無法將麾下士兵據為己有。同時,府兵制有嚴格的軍隊調度條令,部隊的徵調要以中央的魚符信物為準,否則一兵一卒都不能擅自調動。府兵制讓唐軍成為一支管理嚴格、戰鬥力強悍的真正意義的國家軍隊。這正是唐軍橫掃天下的基礎。

而與府兵制相對應的,是唐朝軍事保障體系的強大。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沒有經濟實力是打不了仗的,但有經濟實力,沒有保障體系,也同樣打不了仗,唐朝的保障體系,最重要的就是「馬政」。世人皆說唐朝騎兵強大,造就唐朝強大騎兵的,是唐朝完善的馬政制度。

唐朝從建國早期,就在中央設立太僕寺,主管全國的戰馬飼養,在地方上設立牧監,規劃專門的草場飼養戰馬。同時,借推行均田制之機,出台了可以按照養馬數量削減稅賦的政策,鼓勵民間百姓養馬,規定養馬者可按養馬數量免稅,但一遇戰事,國家可以無條件徵用一切免稅馬匹,這就給唐王朝提供了充足的戰馬來源。僅唐太宗反擊東突厥的戰役期間,唐朝民間徵調的馬匹就有10萬匹,且不算唐王朝政府飼養的官馬,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了漢武帝反擊匈奴時期動用馬匹的最高數字。同時,唐朝的兵器生產能力也非常強大。在兵器製造上,唐朝遵循前朝舊制,在中央設立軍器監,地方設立軍器作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備生產體系。但是比前朝更細化的是,唐王朝規定:每個負責製造軍器的工匠,都要把名字刻在所制兵器上,一旦戰爭中兵器質量出現問題,就可以立刻追查責任;反之,唐朝士兵一旦立功,其所用兵器的製造者,也連帶受到獎勵。

唐朝工匠在製作兵器以及開發新式兵器上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唐王朝是中國冷兵器科技進步最快的時代,削鐵如泥的唐刀以及射程達到200米的遠程唐弩,皆出現在這個時期。唐朝的軍隊做到了幾乎每個士兵都能夠配備弓弩,這在以前的朝代是無法想像的。

而唐朝軍隊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胸懷。比起歷朝歷代的軍隊,唐朝軍隊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多民族混合編隊。唐朝軍隊以中原漢族農民為主,但是在歷朝對外戰爭中,唐朝軍隊不斷補充新鮮血液,突厥、回鶻、吐蕃等各民族將領中,皆有人在唐朝軍隊中效力,許多人還成為了當時的名將。唐朝軍隊中的少數民族部隊也非常多,比如在征討西突厥的戰爭中,擔任嚮導的,就是此前唐朝在平定東突厥時收編的部隊。唐朝軍隊的多民族性,可以讓唐軍非常容易地熟悉敵人的特點,並且以超強的凝聚力,打贏每一場戰爭。

唐軍開疆拓土的戰爭,開始於唐太宗時期的反擊突厥之戰,唐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滅了東突厥,次年被各少數民族頭領尊奉為「天可汗」,但是對唐王朝來說,戰爭並沒有結束,相反才剛剛開始。

平定西突厥的戰爭,將廣袤的漠北草原,打出了一個巨大的真空地帶,在中國封建王朝和游牧民族之間的戰爭歷史上,一旦一個與該王朝周旋多年的游牧民族慘遭重創,那接下來,勢必會有一個新興民族崛起於草原,填補其留下來的空白,繼續成為中原王朝的大敵。看看以前的歷史,漢朝平定匈奴後,鮮卑人取而代之,而北魏重創柔然後,突厥又趁勢而起,在東突厥遭到唐朝沉重打擊之後,會有新的部族趁機崛起,繼突厥之後統治草原嗎?

確實有人有這樣的打算,但是唐軍沒有給他們機會。在整個盛唐時代里,唐王朝沒有給任何部族這樣的機會,因為唐朝的戰術,就是先發制人。

第一個抱這樣念頭的,是薛延陀汗國。

在東突厥肆虐中國北方時期,薛延陀汗國,曾是唐王朝的重要盟友。

薛延陀汗國和突厥一樣,源出於鐵勒部,但一直受到突厥的統治,期間薛延陀汗國曾經多次發動反抗突厥統治的戰爭,但多被鎮壓。直到公元627年,薛延陀汗國在其頭領夷男的率領下,發動了大規模反抗突厥頡利可汗的暴動,唐朝這才趁勢出兵,平定了東突厥汗國。而薛延陀汗國也在這場戰爭里大為受益,其首領夷男被李世民冊封為可汗,薛延陀汗國也離開了其原本的游牧駐地金巍山,遷徙到了原東突厥活動的漠北地區,在漠北鄂爾渾河流域建立了他們的牙帳。與此同時,薛延陀還趁機「拾洋落」,收留了大批東突厥敗兵人口,佔據了不少東突厥的屬地,李世民在位的中期,薛延陀汗國已經從一個西北的小部落,變成了此時擁有精銳騎兵20萬,控制著東起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至河套草原的廣袤土地。

做了暴發戶的夷男,很快就不知足了,從歸屬關係上說,薛延陀汗國是唐王朝的臣子,但夷男更想做老大。在薛延陀汗國遷居漠北的初期,他還算老實,他娶了唐朝的新興公主,成了唐朝的駙馬爺。在公元639年之前,他對唐朝極其恭順,一面多次入貢表忠心,一面大力發展與唐朝的貿易,而且每次動輒用上千萬牛馬來和唐朝交換貨物。隨著實力的壯大,夷男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他一面大肆擄掠東北的契丹等民族,一面大肆騷擾西北的回鶻部落,不斷擄掠人口牲畜,壯大自己的實力。

在唐太宗在位的前13年里,不斷有周邊少數民族向唐朝告狀,控訴薛延陀汗國的侵犯,唐朝大多數時候都很寬容,多是以調解為主,夷男的野心也就越發膨脹,在擁有了廣袤的漠北土地後,他開始不滿足漠北的貧瘠荒涼了,眼睛盯上了肥沃的河套草原。當然,他最終的夢想還是要擺脫對唐朝的臣屬,成為草原真正的統治者。

公元640年起,夷男開始不斷向唐朝找事了。這時候居住在河套草原地區的,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