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北魏末期的中原大動亂

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規律,一個強大封建王朝的衰落和滅亡,都是從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開始的。比如兩漢的滅亡,起源於其末期的農民起義;後來北宋的滅亡,也是方臘起義敲響了喪鐘(水滸屬於小說不算),之後的元朝滅亡,源於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明朝的滅亡,起於席捲全國的明末農民戰爭;清王朝的滅亡,同樣以太平天國為開始。農民起義,很少能夠起到改朝換代的作用,卻能夠把一個沒落的王朝,折騰到奄奄一息。

在南北朝時代,強大一時的北魏王朝,似乎也締造了一個奇蹟,他們曾經橫掃北方,所向無敵,甚至一度深入到江南,險些滅掉盤踞南方的南朝。之後經過魏孝文帝改革,他們迅速轉型,得到了漢族士大夫階層的認同,並且一度締造出繁榮的經濟和燦爛的文明。然而,魏孝文帝過世後僅僅數代,北魏拓跋家族就迅速走向了崩潰和滅亡,先是被打得奄奄一息,然後又相繼被爾朱榮、高歡、宇文泰等梟雄們挾持,成為任軍閥玩弄的傀儡,統一的中國北方,再度陷入長時間的割據和戰亂中,這一切的起源,就是北魏後期的六鎮軍人大起義。

說到六鎮軍人大起義,我們不得不問,北魏是怎樣走向衰落的。事實上,北魏衰落的直接原因,與著名的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不無關係。

說起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歷代的史家,大多是以褒獎居多。事實確實如此,從長遠的利益來看,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消弭了北方的民族界限,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民族的融合,讓鮮卑族的進取精神融入漢民族的血液之中,更讓中國北方的經濟得到了恢複和蓬勃發展,這一切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講,都是善莫大焉。毫不誇張地說,南北朝之後的大隋與盛唐兩大盛世,都是由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所奠基。

但是過猶不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是如此。就北魏王朝的發展來說,魏孝文帝的改革,雖然讓整個中華民族在之後的幾百年里受益匪淺,但是它的負面作用,很快就被北魏王朝所承受。而究其原因,卻只有一個:魏孝文帝搞過了。

魏孝文帝當年的漢化改革,從公元490年,著名的「文明馮太后」去世後開始的。其實在這之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後,北魏皇朝的漢化過程就一直在延續著。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時期,他本人就是一個飽讀漢族儒家典籍成長起來的青年,對漢文化的傾慕,從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而他的為人處世,也完全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比如在太后過世之後,他按照儒家的規矩守孝,數日不進一餐,有大臣勸說他按照鮮卑族的禮節來守孝,他斷然拒絕。而且在守孝的詔書上,就已經寫明之後的執政綱領「輕武略,重文教」。也就是說,大規模的漢化改革,從這時候起就山雨欲來風滿樓。

進行漢化改革,當然不僅僅因為魏孝文帝個人愛好,在當時的局勢下,北魏最大的威脅,就是南朝政權。此時的南朝,在劉宋和南齊兩代之後,雖然整個國家的政權更迭,發生了不少流血衝突,但是南朝政權的實力上漲,幾十年來一直未停,多年以來,南朝因為相對安定,外加是「正統」政權,一直是北方漢人心儀的對象。比如宋文帝北伐的時候,河南當地的老百姓簞食壺漿迎接北伐軍隊,可以說當時許多北方的漢族百姓,對於南朝政權都嚮往不已。在北魏建國之後,雖然訂立了苛刻的法律,阻止北方漢人逃奔南方,但是大規模的逃亡時有發生,這種情況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北方人口銳減,南方人口激增。而南朝歷代雖然戰亂不少,但是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這段時期是中國南方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的時期,南方的人口和經濟實力迅速上漲,已然有壓倒北方之勢。如果北魏王朝在統治政策和民族政策上不能做出調整,假以時日,被南朝北伐平滅是很可能的事。一個典型的實例,就是元末時期朱元璋的北伐,在北方階級矛盾深重的情況下,僅僅佔有長江沿線的朱元璋,就可以用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打跑強大一時的元王朝。可以想見,如果不能調整統治政策,這樣的命運,很可能會提前上演到北魏王朝上。

所以在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之後,他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怎樣爭取北方漢人的民心,尤其是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在北魏歷史上,最早與北方世家大族是有合作關係的,但是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一場株連甚廣的崔浩案,它使整個北方世家大族,與北魏拓跋王朝之間的關係都降到了冰點。之後的歷代帝王,雖然極力修復與北方世家大族的裂痕,但是收效甚微,甚至出現了整個世家大族舉家逃亡南方的事情。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整個北方統治階層的中間力量,很有可能被完全抽空,如果是那樣,北魏王朝也就將不復存在了。

所以當後世許多人都在讚歎拓跋宏「雄才大略」、「敢為天下先」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看到,整個北魏王朝的逐漸漢化,是一個北魏王朝從建立開始就在延續的過程。而大規模的漢化改革,則是北魏王朝發展到拓跋宏這一代,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要做出來的選擇。無論這時期的當政者是誰,只要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這方面,都不得不有所動作,因為這是關係著整個政權生存的大事。

所以拓跋宏親政之後,大規模的改革隨即開始了。首先是公元492年,拓跋宏通過討論「輪次」,確立了北魏政權的合法性。所謂的討論「輪次」,就是認定北魏是繼承了西晉政權的「正統」,這種行為自五胡十六國以來,可以說是首次。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少數民族帝王,重視自己統治中原的合法性,他們往往認為,佔有了就是自己的。但是北魏不一樣,拓跋宏認定了整個北魏王朝,是代表中原王朝正統的王朝,也就認定了鮮卑民族不再是外來民族,而是生活在這個中原大地的本土民族。這是北魏籠絡中原士族的重要一環,而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來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也往往採取相同的方式,來確立自己入主中原的合法性。

僅有「合法性」顯然不夠,拓跋宏的另外一步,就是遷都。比起簡單的「繼承」來,遷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大事,遷都牽涉到整個北魏皇族的集體利益。牽涉利益糾葛多,阻力也就大,連拓跋宏的兒子太子拓跋恂也反對這個主張。北魏的都城原先在山西平城,這裡是北魏的邊境,是防禦北方柔然民族入侵的重鎮,常年戰亂比較多,北魏在這裡駐紮邊兵,防備柔然入侵,長期以來地位甚高。統帥當地軍隊的軍閥,也在北魏朝廷有著崇高的地位,壓過文臣以及士族們一頭,一旦遷都,這些原本國家柱石的軍人們,地位必然會邊緣化。為了遷都,拓跋宏費盡心思,以南征為由,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將整個中央機構以及精銳部隊全都帶走,然後在滿朝文武的反對下,大軍來到了洛陽,在大臣的苦苦勸說下,拓跋宏以遷都作為條件,換取答應大臣們的撤兵請求,兩害相較取其輕下,大臣們只能應允了,這場牽一髮動全身的改革,也就完成了關鍵一步。之後魏孝文帝開始了全盤漢化的過程,包括從拓跋家族開始,帶頭改漢姓,要求鮮卑貴族穿漢族衣服,改用漢族文字,全國30歲以下的鮮卑人必須要學會漢語。政府的官方語言也變成了漢語,同時大行文治,提高文官的權力和地位,削弱武將的權力。對他從北方帶來的精銳軍隊,他採取均田制的方式,劃撥土地給他們耕種,讓他們轉化為農耕生活。如此種種,整個北魏王朝,從一個軍事化的封建政權,變成了一個崇尚文治的文明國家,在他改革後不到10年,北魏王朝上下,鮮卑族士族和漢族士族之間,已經互通有無,不但貴族之間互相通婚,平民百姓間的往來也日益頻繁,民族之間的鴻溝日益消弭。北魏的統治,也轉向了重視農耕生產,鼓勵農業發展,著名的均田制和租庸調製,都是在這時期全國推廣開來,北魏的國力迅速增長,人口迅速增加,經濟日益繁榮,國勢蒸蒸日上。魏孝文帝想通過漢化改革,提升整個北魏的實力,並且能夠真正消弭南北之間的民族鴻溝,為他將來統一南北做準備。在他完成了改革的初級目的之後,公元499年,魏孝文帝發兵攻打南方齊朝,在戰爭失敗後病逝,年僅33歲。

帶著遺憾病逝的魏孝文帝沒有想到,在他轟轟烈烈的漢化改革中,僅僅因為兩個小小的疏漏,就為整個北魏王朝的衰落甚至滅亡埋下了禍根。

魏孝文帝的第一個疏漏,就是對當時北魏軍權的控制。

在魏孝文帝時代,對於軍權的控制,採取了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的方式,一方面劃撥農民土地,再由農民供養士兵。與此同時,他從北方帶來的15萬精銳軍隊,被他整編成禁衛軍,在河南地區安定下來,成為拱衛政權的主要力量,他以為通過這些措施,就可以讓北魏皇室牢牢地把握住大權,在他看來,這樣做似乎是萬無一失的。但是他錯了一點:這些原本在北方邊境戰無不勝的精銳,一旦進入富庶的漢地,特別是在中原優越的物質條件下,加上長期以來的和平生活,戰鬥力退化是必然的,也許這些軍隊的第一代,尚且能夠保留尚武精神,但是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就會漸漸地磨滅掉祖先的血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