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

分裂時代中國歷史的統一,往往延續著固定的劇本:北方統一南方。從戰國至今的兩千多年裡,中國曆次的國家統一,僅僅有兩次是通過南方統一了北方,一次是明朝朱元璋驅逐元廷,一次恐怕就是辛亥革命後的「南北共和」。但就這僅有的兩次,後者還是依靠政治手段實現了「和平統一」,南方政權純粹以軍事手段橫掃北方,一統華夏的事迹,在煌煌史冊中,儼然成了「不可複製」的奇蹟。

如果僅看南北朝最後的結局,由南到北統一全國的「奇蹟」,確實未曾發生,在世人的眼裡,南北朝時代的軍事格局,大多數時候都是以南弱北強為主。後來北朝陷入分裂,分為東西兩部,相互內耗不斷的時代里,南方政權也一直處於守勢,北朝政權一直處於攻勢,北朝的政權,在相互之間戰鬥的間隙,還時不時南下打劫,這成為南北朝軍事格局的一個固定劇本。從南北朝發展的脈絡看,南朝政權,曾經不止一次地面臨著統一全國的大好機會,甚至許多次只差一點點,就會把這個機會付諸實現。在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政權中,「偏安」、「積弱」的外表下,也不止一次地湧現出將北朝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的名將們,他們的赫赫戰功,打出了一次次統一華夏的大好形勢,可惜的是,無一例外地都被南朝政權自己所葬送。

這其中最傑出的名將,就屬留下「自毀長城」一語的檀道濟。

檀道濟,生年不詳,大約生於東晉晚期,祖籍山東高平,屬於北方淪陷時代南逃的難民之後,他成名於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奪權開朝的時代,在宋武帝、宋文帝兩代,憑其傑出戰功奠定了「南朝第一名將」的地位。終其一生,他都是北魏鮮卑騎兵眼中最難對付的人。

檀道濟出生在江蘇鎮江,和許多名將一樣,他也是一個苦孩子,出生沒多久就父母雙亡,他的上面還有兩個兄長和一個姐姐。按理說他應該屬於「被呵護」的對象,但檀道濟少年老成,很早就挑起了家庭重擔。他操持家務,主持家事,精心侍奉兄長和姐姐,這段早期的經歷,說明他自幼就是一個敢擔責任的人,就像他後來敢於在沙場上站出來,一次次承擔責任一樣。

以檀道濟的家庭出身,在那個按照門第決定身份的時代里,想出頭貌似是格外難的。在當時的中國,門閥貴族世襲高位,此時雖然舊有的門閥貴族已經開始瓦解,但是想要在正常情況下得到提拔,最起碼也要是個庶族地主,像檀道濟這樣的家庭身世,和平年代恐怕一輩子都沒戲。但檀道濟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特別不和平的時代,北方政權時時南下侵擾自不必說,東晉王朝的晚期,作為「正統」的司馬家族早已經被架空,寒門出身的軍閥外加士族出身的梟雄紛紛竊取了大權,相互之間爭鬥不斷,更兼多年來的統治危機。各地都發生了農民暴動,亂世出英雄,這個年頭,讓檀道濟趕上了。

檀道濟的軍旅生涯,起於公元404年,他的事業起點,可以說是「趕得巧」。首先他投奔了後來開創劉宋的南朝寒門梟雄劉裕,算是跟對了人,其次他投奔劉裕的時機,正是劉裕人生里最關鍵的時候,當時東晉權臣桓玄(桓溫之子)起兵叛亂,憑其強大的軍事力量,逼迫東晉安帝「禪讓」,自己在建康建立了「楚」政權。此舉一下子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此時身為彭城內史的劉裕從江蘇鎮江起兵,討伐桓玄,檀道濟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投奔了劉裕。當時的局面下,桓玄身為權貴之後,手握重兵,改朝換代已經「木已成舟」,劉裕身為寒門之後,起初只是北府軍的一個小軍官,無論身份、地位、兵力、看上去遠遠沒有勝算的可能。所以當時即使是劉裕自己的一些部將,也選擇了叛離,檀道濟兄弟三人的到來,正好是雪中送炭。當時的檀道濟,並非鎮江一般人物,長期以來他孝順兄嫂,在當地頗有善名,可稱是「道德模範」,對於劉裕來說,他的到來,正好可以幫自己籠絡人心,集中力量。於是,劉宋的開國皇帝,與劉宋最傑出的名將,就這樣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從此走到了一起。

檀道濟初投劉裕的時候,雖然很得劉裕重視,但並不曉得檀道濟才華的劉裕,只是把他當做一般人物。他開始引起劉裕重視,是在劉裕討伐桓玄戰爭爆發後。當時從鎮江到建康之間,桓玄已經布置好了防禦,他的兵力本身就比劉裕多,而且他屬於「改朝換代」,既定事實已經造成了。所以當時劉裕的大部分部將,都勸說劉裕火速進兵,繞開桓玄的防禦,直抵建康城下。那時候的檀道濟,只是劉裕身邊的「參謀軍事」,也就是個普通參謀,他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計畫:桓玄屬於篡立,他的行為本身就不得人心,他自己也心虛,而各派的勢力,這時候正在觀望,一旦桓玄得勝,就會立刻倒向桓玄,到時候局面就不好收拾了,所以貿然進兵建康,如果有失,就會前功盡棄。一番分析讓劉裕折服,隨後劉裕採納了檀道濟的建議:表面上招兵買馬,擺出大舉進攻建康城的架勢,其實卻徐徐推進,並且派人到各處宣告桓玄的罪狀,外加鼓吹自身兵力的雄厚,對桓玄展開心理戰。事實果然如檀道濟所料,在幾次小規模交鋒戰敗後,桓玄自己就慌了陣腳,迫不及待地撤出建康,挾持東晉安帝逃到江陵,一直屬於「寒門」的劉裕,就這樣兵不血刃地進入了東晉的國都建康。得勝之下,劉裕手下的許多部將都頭腦發熱,要求乘勝追擊,一舉佔領桓玄的老窩荊州。這個時候又是檀道濟,再次提出相反的建議,檀道濟認為,此時桓玄雖逃,但實力並未受損,荊州是桓玄的老窩,經營多年勢力穩固,不是一時可以攻下的,況且建康新得,人心未定,當下應該做的是穩定陣腳,再圖攻勢。而且他認為,桓玄絕不會甘心丟失建康,他一定會在實力有所恢複後主動來攻。事實上,這幾條全被他說對了。公元404年五月,桓玄集中軍隊進攻建康,被劉裕打得大敗,桓玄本人也在逃亡路上被殺。這場「桓楚之亂」,最終以劉裕的勝利告終。

桓玄敗亡之後,晉安帝複位,但是東晉的大權,已經掌握在劉裕手中了,這場劉裕和桓玄之間的爭鬥,對劉裕本人,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走向,都有著深遠意義。劉裕代表的是魏晉門閥衰落之後新崛起的寒門階層,而桓玄代表的,卻是舊的門閥階層,新舊階層的碰撞,最後以桓玄的失敗告終,這其實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門閥衰落的喪鐘。而對劉裕本人而言,作為北府軍的重要軍將,此時他已經走到了他的前任劉牢之等人從未到達的位置,從過去邊緣化的軍閥,成為如今掌握國家大權的權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檀道濟也不例外,因他在整個過程里的功勞,他被劉裕封為南陽太守,這也是他第一次得到領兵的權力。結果他出手不凡,不但能分析更能打,一舉掃蕩了當地的桓玄殘部,俘虜了桓玄的兒子桓震,將桓玄一派勢力斬草除根,徹底斷了劉裕的心病,因此更進一步,被封為五等侯。

從這以後的差不多十年時間裡,檀道濟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劉裕打內戰,他的地位也節節攀升,先是在公元410年,檀道濟官升揚武將軍,受命鎮壓持續多年的東晉盧循農民起義。這場農民起義也是東晉王朝的一個大麻煩,起義者主要是南遷過來的「流民」,戰鬥力強悍,東晉先前戰無不勝的「北府軍」,屢次遭到戰敗。檀道濟到來後,戰局立刻就改觀了。當時的局面對東晉格外不利,盧循於這一年八月,集中了10萬大軍攻打建康,特別是他的巨型戰艦,更是遠遠優於東晉。此時的劉裕正率軍在北方和南燕政權作戰,聞訊後火速往回趕,而留守在南方的檀道濟,他的任務,就是在劉裕回來前,必須要頂住盧循的進攻,守住江陵。結果,檀道濟僅憑手下不足萬人的部隊嚴防死守,硬是頂住了盧循的進攻,當然他並不是硬拼,而是故意虛張聲勢,把所有能找出來的旗幟都找來,擺出江陵防禦穩固,兵力充足的假象。結果在攻擊受挫後,盧循果然上當,暫停了對江陵的進攻,就這一個小小的猶豫,為他最後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在經過一個月的相持後,是年九月底,劉裕終於趕回來了。之後士氣高漲的東晉軍發動反攻,一舉擊敗盧循,而後步步緊逼,最後終於在番禺徹底擊敗盧循,逼其自殺,這場持續數年,險些顛覆東晉政權的起義,就這樣結束了。

如果說之前劉裕與桓玄的戰爭,對於劉裕掌握大權是一個關鍵,那麼後來鎮壓盧循的戰鬥,更是兇險。在這場戰鬥里,盧循就是找准了劉裕北伐的機會起兵,意圖趁劉裕無暇回顧的時候搶佔建康,卻不料碰上了足智多謀的檀道濟。盧循的敗亡,也讓劉裕從此在南朝再無敵手,執掌大權算是鐵板釘釘,對於居功至偉的檀道濟,劉裕也格外器重,提拔為唐縣男,官至臨淮太守,已經是劉裕身邊地位頗高的重臣。公元415年,檀道濟又參加了平定司馬休之的戰鬥,將其擊敗。司馬休之是東晉皇室中最後一支實力派,此人一敗,整個東晉政權,從此任憑劉裕拿捏。

關於檀道濟的軍事思想,後人皆讚歎頗多,後來的唐朝梟雄朱溫,還曾送他一個「狡詐專兵」的評價,檀道濟用兵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狡詐」。在每一次戰鬥中,他都能做到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