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劉裕,貴族中國的叛逆者

在魏晉南北朝幾個世紀的歷史上,雖然同樣是南北對峙,國家分裂,但是這幾百年的歷史,往往被史家分成了兩段,一段是「魏晉」,包括從三國時代到東晉滅亡這段歷史;另一段是「南北朝」,即南朝宋齊梁陳政權與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對峙階段。之所以這麼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魏晉」階段,從魏到晉,即使國家分裂,卻終究還有「正統」政權存在,比如前者的魏,後者的晉,雖然這樣的正統只是在表面上。而在後來的南北朝時代,無論是統一北方的鮮卑北魏,還是輪流坐莊的南朝宋齊梁陳,都只能算地方割據政權,代表不了大一統封建王朝的正統。這是封建社會的劃分觀念,而從國家統一的角度來說,從魏晉到南北朝,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國家從混戰變成了南北對峙,無論這期間政治風雲怎樣變化,南北之間的關係是戰是和,南北雙方的老百姓們,至少已經開始享受長時期的和平生活了。中國南北大一統時代的到來,也是從南北朝的對峙開始成為現實的,從這個角度說,南北雙方促成這個時代到來的人,都可以說是歷史的功臣。

如果從社會階層的變化看,「魏晉」與「南北朝」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差別。從東漢末年開始,中國的封建社會,其實就進入了門閥封建社會,即由出身顯貴的世家大族把持國家政權,壟斷國家的政治,中國社會的門第觀念,從此形成,幹得好不如生得好,是這個時代的人的主要思想。這樣一個森嚴的門閥體系,從南北朝時代開始破產。北方方面,常年的戰亂,外加鮮卑北魏早期的大清洗,沉重打擊了北方門閥士族,魏孝文帝的改革,表面上提高了北方門閥士族的地位,其實卻促成了大量「寒門」出身的官員,走到了政治的前台。北魏分裂後的東魏、西魏,後來演化成了北齊、北周,雖然這些政權都大量拉攏北方士大夫,尤其是士族階層,可是寒門勢力的崛起,以及士族階層的最終瓦解,這個大趨勢已經不可避免,越來越多的草根階層開始嶄露頭角。南朝方面,這樣的情景演進更快,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朝代,他們的開國皇帝,清一色都是寒門出身,僅就這一點來說,我們或許就可以做出這樣的比喻:魏晉時代,是「貴族中國」的頂峰,南北朝時代,是「草根中國」的開始。

在這場開始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人,當屬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就這個歷史的重大演進而言,他的貢獻,絕不僅僅在於做上了皇帝。

劉裕,本名德輿,小名寄奴,劉裕的出身以他登基稱帝後的說法,他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後人,看他的家鄉,這個說法貌似也有些靠譜,因為他的祖籍就是劉邦的老家徐州沛縣。但是後來的學者中,也有許多人反對這個說法,稱劉裕這麼做是「稱宗祔廟」。祖宗是不是劉邦,對早期的劉裕來說,並不重要,因為到他這一代,他的家族已經破落了。劉裕出生在江蘇鎮江,他祖上劉混隨晉朝南遷,定居在了這裡。那時候他們家,還算一個名門望族,早期的時候也曾世代為官,但是很快就中衰了,劉裕的父親劉翹,只是一個郡里的功曹,也就是個小公務員,到了劉裕這一代更慘,他連政府的大門都進不去。《南史》里記錄說,青年時代的劉裕,因為不務正業,曾經被父親趕出了家門,讓他自謀生路。他後來種過地,賣過肉,打過魚,很早就開始混社會了,而且也確實有成就——混成了混混。走上社會的劉裕,很快成了當地有名的無賴,經常出入賭場,不管多窮,有一點錢都要拿去賭博。混了一段時間以後,劉裕得到了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鎮江當地要徵兵,劉裕應徵了。

說到鎮江的徵兵,就不得不提一下東晉時代一支非常強悍的軍隊:北府軍。北府軍的強大,在中國歷史上向來被人稱道,它由南逃的北方漢人組成,因為一個個身懷國恨家仇,所以打仗不用動員,一個個玩命向前沖。在著名的淝水之戰里,8萬北府軍如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擊敗了北方前秦政權的87萬南征軍,北府軍的戰鬥力,從此名揚天下。劉裕的出生地鎮江,就是北府軍的主要兵源所在,當地的居民,大多都是南遷的北方人,世代當兵也就成了當地年輕人的主要選擇。在當兵之前,劉裕的主要工作是混社會,當兵之後,劉裕真正開始經營自己的人生。

當了兵的劉裕,最早的職務,是北府舊將孫無終的司馬,這是個類似勤務兵之類的工作,對於想混日子的士兵來說,自然是一個美差,但劉裕是不打算混日子的,很快他就反感了這種無所事事的生活。到了公元399年,也就是劉裕37歲的時候,一個選擇擺在他的面前。是年東晉發生了著名的孫恩起義,東晉王朝調動北府軍進行鎮壓,但是戰事打得非常不順利,前線士兵傷亡慘重,在這種情況下,東晉政府下令,允許各地士兵們主動投軍,參加戰鬥。這個命令下達之後,許多人都嗤之以鼻:主動投軍,也就意味著主動送死,誰會這麼傻呢?偏偏劉裕就這麼傻,他主動要求上前線,並且很快如願了。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作為劉裕的領導,孫無終還是很會看人的,早在劉裕給他做司馬的時候,他就曾對劉裕說過,你這個人面相上帶著殺氣,將來必定是一方梟雄,我這裡肯定留不住你。等劉裕決定上前線的時候,孫無終又一次幫了劉裕,他把劉裕推薦給了自己的好友——身為前線主帥的劉牢之。劉牢之順水推舟,給老朋友一個面子,安排劉裕在自己麾下做了一個小軍官。劉裕從此開始嶄露頭角。孫恩起義之所以強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孫恩手裡有當時東晉最精銳的水軍,最大的戰船,長達50多米,遠遠勝於東晉政府軍的戰船。北府軍雖然在陸戰中,足夠和北方最精銳的騎兵抗衡,但是到了水裡就大大遜色了。這時候只是個小軍官的劉裕發現了孫恩部隊戰船的毛病:船大了,就不靈活。在他參加的第一場戰鬥里,他就帶領一小隊士兵乘坐小船突擊,竟然一舉鑿沉了孫恩的大船,此舉一下子撼動了前線。之後的數次戰鬥中,他更是身先士卒,衝殺敵陣,屢屢立下戰功。他還很有計謀,比如在海鹽之戰里,他用疑兵之計,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成功嚇跑了企圖偷襲的孫恩。東晉穩定了戰線,他的官職也節節高升,東征孫恩之戰結束的時候,他已經是北府軍中重要的將領。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淝水之戰時期,那支紀律嚴明,作戰勇敢的虎狼之師,這時候的北府軍,無論是戰鬥力還是作戰素質,都大大退化了。不但沒有當年與北方騎兵交手時一往無前的氣概,軍隊里的將領,還經常縱容士兵搶掠,甚至殺良冒功。只有劉裕的軍隊例外,他的軍隊紀律依舊嚴明,與民秋毫無犯,是當時北府軍中的一大另類。

另類的劉裕,很快迎來了人生里的另一個考驗,在孫恩之亂接近平定的時候,搖搖欲墜的東晉政權,又發生了內訌。公元402年,荊州刺史桓玄突然發難,率軍一路東進,攻克了東晉的都城建康,廢掉了晉朝皇帝,改國號為「楚」。這個桓玄,就是赫赫有名的東晉權臣桓溫的兒子,比起他一輩子都沒膽量篡位的老爹來,桓玄膽大包天,不但篡位成功,更開始了對東晉重臣們的清算,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戰功卓著的北府軍統帥劉牢之。劉牢之可以說是當時東晉的第一戰神,在淝水之戰中,正是他率軍奮勇衝鋒,把苻堅的80萬大軍沖得大潰,成就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鬥。沙場上勇猛,官場上卻窩囊,桓玄篡位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剝奪了劉牢之的兵權,然後又逼劉牢之自盡,一代名將,最後含冤上吊。殺劉牢之,桓玄等於把整個北府軍都得罪了,在北府軍中,劉牢之好比這支部隊的再生父母,是這支強大軍隊的締造者,他蒙冤身死,讓整個北府軍從此視桓玄為「死仇」。對劉裕而言,劉牢之對他有知遇之恩,平定孫恩的時候,劉牢之很賞識劉裕,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拔,劉裕才成為了一個高級將領。如今恩人被害,換作任何人都會怒火萬丈,但劉裕此時卻表現出難得的冷靜,他知道自己此時的實力,根本無法和桓玄抗衡,所以人在屋檐下,也就只好低頭了,桓玄篡權之後,劉裕主動向桓玄表示投靠。他的投靠,在桓玄看來有很重要的意義,強大的北府軍,一直讓桓玄如鯁在喉,而今得到了北府軍中的重要人物劉裕,也就等於瓦解了這支軍隊。所以桓玄非常高興,對劉裕的招待很優厚,不但經常邀請他飲宴,劉裕要裝備要錢糧,桓玄也很大方地一一滿足。當時桓玄身邊的許多人,都勸桓玄趁機除掉劉裕,如果桓玄是一個守成之主,他也許會這樣做,可桓玄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對屬下說,我要成就大事,就必須重用劉裕,特別是他日橫掃北方,劉裕肯定是一把殺敵的利器。也就是說,在桓玄的理想里,稱帝只是第一步,他要做的還有自己父親畢生夙願:收復北方,統一華夏。

但是桓玄沒有想到,劉裕這把「利器」下手的第一個目標,竟然就是他自己。在投靠桓玄的這段時間裡,劉裕一直養精蓄銳。為了表達對桓玄的效忠,他主動把自己的許多部下遣散到了別處,比如他把自己的親信何無忌派到了慶陽,同宗兄弟劉毅派到了廣陵。廣陵此時是桓玄的弟弟桓弘的地盤,派劉毅過去,似乎是讓自己的親信,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